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一百三十二章 夺堡,设伏

逆天换明 第一百三十二章 夺堡,设伏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突击队是自己亲手训练出来的,回去还要继续严训,他们可是种子,是未来的军官。多死伤一个,都让郭大靖感到心疼。

可矛盾的是,只有在血战厮杀中焠炼,在战斗中成长,才能成为真正的精英。这个过程中的伤亡,或者称为淘汰,又是必须的。

战斗进行得激烈而又短暂,不到一个时辰,鞍山驿堡已经没有了喊杀之声。各队在堡内撞门砸户,开始搜杀最后的残余之敌。

郭大靖收起了弩弓,从堡墙后缓缓站起,注视着突击队的最后收尾。

对于别人来说,此次潜入袭击已经成功结束,可以撤退回去了。但对郭大靖来说,却还不满足。

通过审讯俘虏得出的情报,离此不远的千山堡,还有两百多建虏驻防。作为辽阳的门户,牛录额真温察亲自坐镇千山堡。

也就是说,鞍山驿和千山堡的驻军,总共是一个牛录共三百建虏。

尽管两百多建虏对于突击队来说,并不占太大的兵力优势。但郭大靖从刘奇士、韩仲等人口中,却知道了一处绝佳的伏击之地。

如果勘察之后,能够确定伏击的话,郭大靖便要再来一下,给予建虏更沉重的打击,并使袭攻辽阳变得更有力度和影响。

当韩仲、韩山童、姚氏爷孙等百姓进入鞍山驿时,看到的是战斗后残留的痕迹,闻到的是浓重的血腥味道。

而突击队的士兵们还在清理战场,一具具建虏的尸体被剥除了衣甲,装上板车,推出城堡。

干得真利索呀!韩仲注意观察,发现突击队的人数并没有明显减少,显然伤亡不大。

这样的人马才叫精锐,韩某就是要加入,才能痛快淋漓地杀建虏,为妻子老母报仇雪恨。

韩山童瞪大眼睛,东张西望,不仅不害怕,还既好奇又羡慕。特别是地上未及收起的兵器,更让他垂涎。

老姚头则伸手遮住孙女的眼睛,不让她看这血腥恐怖的场面。

百姓们被关进了仓库,终于是隔绝了屠宰场般的情景。好半晌,他们都保持着被震骇的表情,谁也没有说话。

“韩仲。”门被推开,一个士兵大声叫着,“出来。”

韩仲面无表情地站起身,看着儿子投来的目光,淡淡一笑,点了点头,大步走了出去。

“把驿堡打扫干净,至少从表面上看不出可疑。”郭大靖正对刘兴治交代着,“你带人装上建虏的衣服,如果有建虏的信使过来,便他们放进堡,再——”

对郭大靖做出的挥手下切的动作,刘兴治嘿嘿一笑,点头道:“放心吧,将军,末将的满语说得能以假乱真,肯定不会露馅。”

郭大靖笑了笑,拍拍刘兴治的肩膀,转头看到韩仲过来,便迈步迎了上去。

片刻之后,郭大靖带着十几个士兵骑着马出了东北门,在韩仲的引领下,向千山堡方向行去。

鞍山驿是建在东西鞍山的中间地带,过了距堡五里地的东北烽火台,便是下山的道路。

道路两旁树林茂密,藏上千人也不易发现。顺着道路又走了两三里,出现了一侧是石壁,一侧是树林的夹道。

说得更准确一些,石壁就是座石山,不高,也不大。

郭大靖勒住战马,驻足细细观察,在脑海中推演着伏击的布置。

韩仲在旁介绍道:“走出这段夹道,就差不多到了山下,路更宽,视界更阔。”

郭大靖微微颌首,双腿夹马腹,走进了夹道,不时左右张望着、观察着。

………………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投射到鞍山驿时,这座堡寨已经恢复了原样。

炊烟袅袅升起,寨墙上也出现了“建虏”巡逻的身影,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似的。

突击队除了派出值夜的士兵,已经好好地在堡内休息了数个时辰。热腾腾的饭菜汤水端上来、吃下肚,多日行进的疲惫便被驱除了大半。

郭大靖、刘奇士和刘兴治三位主要将领,正坐在桌前用餐,郭大靖边吃边介绍着自己昨晚的勘察,以及制定的伏击计划。

“……下午未时至申时,点燃东北烽火台上的报警狼烟,引诱千山堡的建虏赶来支援。我军在堡外伏击,结束战斗后便连夜撤退……”

千山堡的建虏不太可能倾巢而出,郭大靖估计顶多也就一百五六十人马。借助地利进行伏击,即便有漏网之鱼逃出,也要辽阳的建虏才能出动追击。

也就是说,撤退的时间差不多能抢出一夜。别小看这一夜,对于突击队来说,可是增加了很大的安全系数。

刘奇士大口地喝着肉汤,说道:“要是千山堡的建虏不出动呢?”

“黄昏之后便撤退,不管建虏来不来。”郭大靖简短地说道:“安全第一,某自是晓得轻重。”

刘兴治说道:“兵力相差不多,伏击的话,能很快结束战斗吗?”

郭大靖微微一笑,说道:“只要建虏敢来,某布置的伏击就能迅速消灭他们。正好,也让你们学习一下。打仗不一定真刀真枪,充分利用地利也很重要。”

“既然你已经有了把握,那就再打一仗。”刘奇士心里是不太愿意的,但为了维护兄弟的权威,他也只能痛快地表示支持。

刘兴治笑着说道:“能跟郭将军学到杀敌之法,那可是难得的机会。正好多得些人头,跟朝廷换些银子花花。”

郭大靖呵呵一笑,说道:“既然要向朝廷证明东江镇的牵制之功,多解送些人头总是更有说服力。战报上那些虚的,什么杀死杀伤多少,可不足为信。”

说着,他把空碗一推,起身道:“休息半个时辰便出发,布置伏击阵地还是要花些时间的。”

大锅里肉块翻滚,作料虽不多,却散发出令人馋涎欲滴的肉香。

在仓库外的空地上,十几个百姓围坐,狼吞虎咽地吃着久违的美食,烫得吸溜声不时响起,却没见有放慢动作的。

“管够吃,都说了好几遍了,还着的什么急?”一个士兵在旁大声提醒,虽是好话,但说出来却是比较生硬。

姚新只是眼皮抬了抬,手上却又挟着肉,塞进了嘴里。

老姚头儿嘿嘿笑了两声,也不嫌吃相难看,伸手又从锅里捞出了几块羊肉。

驿堡里的战马很多,可好好地就宰掉吃肉,谁也舍不得。撤退的时候驮伤兵,驮缴获,都用得着。

可堡里有粮食,还养着一群羊,就没人在乎,全都杀了改善伙食,增加体力。这些老百姓也沾了光,狠狠地打了顿牙祭。

“爹,跟着东江军真不赖。”韩山童含糊不清地说道:“能吃饱不说,还能管够吃肉。”

韩仲笑着摸了摸儿子的头,他可知道这不是东江军的常态。能吃饱就不错了,还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玩命儿的。

但对于拼命,韩仲已经不在乎了。儿子虽没有成年,可也长大了,在东江军的地盘,总不至于饿死,他也算没了牵挂。

“吃饱了就做干粮,能做多少都是自己的。”士兵指着旁边堆放的几袋粮食,又开口说道:“做得少了,就挨饿,甭想着去吃别人的。”

百姓们心中了然,这是又要赶路了,还是好几天。挺正常,杀了这么多建虏,还不赶紧跑。

“咱们多做点。”姚新低声对爷爷说道:“要是他们不要咱们,也能多吃上几天。”

老姚头儿苦笑点头,关切地说道:“慢点吃,别撑坏了。”

姚新呵呵一笑,嘴里又塞了块羊肉,吃得真香。

吃光、拿光、全造光。对于鞍山驿堡,郭大靖都想拆了。当然,这是不现实的,但最后放把火,却是肯定的。

既然敢点烽火诱敌,再闹得动静大点也没关系。

郭大靖估算着时间,毛文龙应该率人马逼近海州卫了,内外结合,让建虏顾此失彼,陷入混乱。

此时,郭大靖和刘兴治率领着二百多士兵已经来到了预设的伏击之地,开始了紧张忙碌的布置。

爬上石山,郭大靖来到立陡的崖边,探头向下望着夹道,又看着脚下被风吹日晒雨淋所风化的石头,露出了冷笑。

“在这里埋设一溜地雷,专炸石头。”郭大靖转过身,指点着给刘兴治等人解说着自己的计划,“建虏通过夹道时,石头滚滚而下。若是时机把握得准,能干掉他们一半人马。”

刘兴治也探头瞅了瞅,几十米高的石山崖顶,晕高的人肯定眼晕,他却不太在乎。

抬头四下张望了一下,刘兴治建议道:“按照建虏可能出动的兵力,可以算下他们的行进队列绵延多长。在前面阻击一下,使建虏停滞于夹道中,岂不更好?”

郭大靖哈哈一笑,伸出大拇指点赞了一个,没想到这家伙的脑瓜儿挺灵,还能想出这样的办法。

不错,是个有潜力的家伙。

战场上就是要斗智斗勇,郭大靖更喜欢称之为算计,或是计算。

战壕的宽窄,相隔的距离,伏兵的位置,火力射程大小的搭配等等,都不是随便布置,拍屁股决定的事情。

郭大靖不能每一次都亲自出战,他需要能举一反三,有头脑爱思考的手下。

在布置的时候,郭大靖一般都会讲得很细。为什么要这样做,总要让手下知道究竟。

所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能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就永远不会长进,永远是一个听令而行的小兵。

对于建虏骑兵的行军队列和间距等数据,刘兴治比郭大靖还要知道得详细。

除了山顶布雷炸石,路边也埋设了很多地雷,上盖碎石,再用树枝和杂草遮掩。

出于对刘兴治的考验和锻炼,郭大靖把多数的工作交都给他。但在设置伏击阵地的时候,郭大靖又亲自上阵。

有树林,有山寨迷彩服,掘出简单的掩体,再弄些树枝草叶完善伪装,从路上看过去,几乎难以发现。

“铁面具上也要做些伪装。”郭大靖又弥补了最后一个小缺陷,用泥土和绿色的汗液涂沫,也省了往脸上加伪装。

其实,郭大靖倒是挺喜欢在脸上加些装饰的,很酷,很有狂野的味道。

细节决定成败,郭大靖带着各队军官又认真检查,直到进入伏击阵地的官兵在伪装和隐蔽上达到了相当严格的标准,才算合格。

看了看天色,郭大靖决定提前行动,便命人前往烽火台,点燃狼烟。

俗话说:夜长梦多。在敌后突发意外也并不奇怪,越等下去,变数越多。就象来往路过的建虏,或者是平民百姓,都有暴露的可能。

刘兴治对此也表赞同,无论是从附近建虏的守卫力量,还是从辽阳赶来的距离和时间,这边的伏击提前一个时辰,都不影响按时撤退的大局。

远处烽火台升起了三道狼烟,笔直地冲上天空。

郭大靖猛地一挥手,突击队官兵全部进入伏击阵地。周围很快变得寂静,只偶尔能听到远处的鸟鸣。

十几里的路程,对于骑兵来说,全力奔驰的话,很快就能到达。就是再算上敌人披挂盔甲等准备工作,也花费不了多长时间。

但对于抱着期望来等待的人来说,这么短的时间却很漫长。

郭大靖趴在草丛中,透过树木,用瞄准镜瞭望着远方,期盼着看到骑兵奔驰而扬起的烟尘。

执意要打这一仗,并不是他贪功,而是认为再没有比实战更能锻炼将士,更能培养军官的办法了。

他相信,经历过这一次伏击后,稍有些头脑的人,都会有所启发,有所感悟,也有所长进。

没错,这是可以记入教科书,可以作为典型伏击案例来教学的。

借助于天然的地形地势,以地雷、弩弓为主要武器,利用巧妙的伪装,给予进入伏击圈的敌人以突然而猛烈的打击。

消灭建虏有很多办法,面对面的厮杀只是一种,还是伤亡最大的一种。

尽管要平辽灭奴,大规模的会战不可避免。但在目前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以更灵活巧妙的方式作战,就更加重要。

烟尘,终于出现了。郭大靖眯了下眼睛,露出了冷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