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逆天换明 > 第一百零六章 筑京观、晋游击

逆天换明 第一百零六章 筑京观、晋游击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21:02:33 来源:笔趣阁

数月前,郭大靖还只是刚逃难到鹿岛的一个剃头辽人;现在,从职衔上,已经与他不相上下,而朝廷的封赏还未到。

郭大靖是个感恩的人,自己是从张攀手下干起的。尽管是靠着实打实的战功才有今天的职衔,可到底是张攀给了自己不错的起点。

即便不说是知遇之恩吧,张攀对自己着实是不错,自己也才有表现的机会,更快地出人头第。

“张将军对郭某的照顾和提拔,郭某从未忘记。”郭大靖笑得真诚,说道:“从年龄和资历上,张将军也当得郭某敬重。”

张攀哈哈一笑,心中畅快,伸手拍了拍郭大靖的肩头表示亲近,说道:“军议是重事,咱们就别在这客套,耽误时间了。”

郭大靖点头称是,伸手相请,张攀也不再客气,大步走进帐内。

时间不大,尚可喜、李维鸾、崔孝一等将领也赶到。郭大靖简单说了一下毛文龙交下的任务,便开始讲述自己的计划。

…………………

建虏攻朝,朝野震惊。

一连串紧张忙碌的措施之后,却不能消除对于战局的担忧。

尽管东江军传来了捷报,解送了上千建虏的首级。但凭东江军的实力,任谁都知道,无法击败建虏,挽救朝鲜。

内镇胡良辅率领着从津镇、登莱、觉远拼凑的七千人马已经出发了,可朝中明眼人都没有寄太大的希望。

缺乏实战经验的七千士兵,怎能与凶悍的建虏作战?援军出动也只是表明宗主国的态度,并给东江军提供些许的支援罢了。

早朝过后,皇帝心情不佳地回到宫中,来到他的小工房,打起了心爱的木匠活儿,以此来排解郁闷。

辽东巡抚袁崇焕对于出兵援朝依然是推诿,陈词滥调地说着修锦州、大凌河三城的重要性。

皇帝已经下旨切责,严令其马上出兵。正面交战惧怕建虏的野战,出兵骚扰牵制总能做到吧?

但皇帝也知道,现在就算出兵,照样可以敷衍搪塞。

文官糊弄朝廷,或者说糊弄他这个皇帝的手段多着呢,远在千里之外,实在是难以做到令行禁止。

况且,文官不是袁崇焕一个,而是一个集团,上下通息,互相开脱。

“皇爷,皇爷——”随着激动的声音,老魏以与年龄不相称的敏捷出现在天启帝面前,滑行跪倒,举着手中的奏疏,语音都有些颤抖,“大捷,大捷呀!”

天启帝本来被打断了木匠活儿而不悦,但听到大捷便未发作,沉声问道:“东江镇又获胜啦?”

木匠皇帝不糊涂,一猜就准。现在与攻朝建虏厮杀作战的,除了毛文龙的东江镇,哪还有别的明军?

“皇爷圣明。”老魏满脸堆着笑容,显示出心中的喜悦激动,开口简述道:“东江军于龙川、义州连战连胜,阵斩奴酋贝勒岳讬、硕讬,斩获首级两千余级。”

天启帝的眼睛瞪大了,不掩心中的惊愕,一把夺过奏疏,迅速地浏览

岳讬和硕讬的死相隔时间很短,而岳讬被狙杀时,没有获得首级,只是报捷给登莱巡抚李嵩。

李嵩本着谨慎的态度,虽然给东江军运输了物资,但却暂时并未上报。

等到硕讬所部被歼灭,在龙川又得到了岳讬的尸体,毛文龙底气十足的报捷并解送人头,李嵩才大喜过望,急报给朝廷。

皇帝看过李嵩的奏疏,又看了毛文龙的捷报,脸上露出笑意,笑容越来越灿烂,最后哈哈大笑起来。

老魏笑脸相陪,也显示出心中的兴奋喜悦,好象是他打了胜仗一般。当然,论功肯定有他的份儿,就是没有他筹措的银子,官员也有各种名义。

“不容易啊!”木匠皇帝大笑已毕,抖着手中的奏疏说道:“前后数千首级,已是建虏叛乱后的最大胜利。毛文龙很好,东江军也尽了全力,朕要下旨嘉奖,朕要拔内帑犒赏。”

魏忠贤连连点头,说道:“皇爷英明,将士效命,建虏没有几日猖狂了。”

天启帝坐进了椅中,沉吟着说道:“东江镇额兵是两万八千,除去留守各岛的,能援朝的不超两万。历经苦战,伤亡已是一万多,实力损耗严重,恐难再战。”

毛文龙在捷报中也说了东江军的困难,兵力损失过半,虽还能战,却已经无法发动大的战役。

对于兵力的损失,毛文龙是夸大了,显出东江军血战厮杀是英勇无畏、不遗余力,以及苦战建虏的激烈程度。

同时,他还表示已经东江镇全动员,征召辽民百姓入伍补充军队。但百姓久未足食,身体较为孱弱,即便数量补齐,战力也要大打折扣。

伤亡惨重,但还要与建虏厮杀,这样的决心和忠勇,简直令人感动极了。

如果是以前,皇帝对毛文龙既是表决心又是诉苦的奏疏,并不会太过理会。但现在,他相信这是事实。

原因很简单,东江军的战绩是实打实的,是有人头为证的。斩杀两位建虏的贝勒,也是经过确认,正在解送京师。

按照这样的战绩,东江军的伤亡就是可信的。谁都知道东江军的装备简陋,只能对建虏进行骚扰、用谍等行动。

虽然如此困难,但在援朝的大事上,毛文龙不含糊,东江军也争气。就算最后无法挽救朝鲜,只凭现在的战绩,也是尽了最大的努力,付出了最大的牺牲。

老魏察颜观色,猜测着皇帝的心思,并没有轻易发表意见。

别看他在外面专横跋扈,以九千岁自居,连首辅都不放在眼里,但在皇帝面前,却是另一副嘴脸。

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闭嘴,老魏比谁都清楚。

尽管他是倾向于辽东巡抚的,但这次援朝的推诿实在是令人失望,他不想给毛文龙说话,也不想提辽东巡抚,免得皇帝生气。

东江镇在援朝中的表现,也出乎了魏大爷的意料。如果他会后世的用词,肯定会想:这是怎么弄的,打了鸡血也没这么猛吧?

现在,老魏摸不清皇帝的心思,就等着皇帝的决定。

连续的大捷,宁远那次吹嘘就算不上什么了,赏赐是肯定的,增加粮饷也大有可能,尽管老魏并不是很愿意。

“赏功银尽快解送,血战获胜,伤亡惨重,朕不能寒了将士之心。”皇帝思索半晌,缓缓说道:“再加抚恤银,数额按关宁标准。”

老魏躬身称是,这是正常的,首功制不能废,还靠这个激励士气呢!至于抚恤,对东江镇来说,以前可没有。

木匠皇帝看了一眼老魏,掩不住心中的激动兴奋,问道:“岳讬、硕讬这两个奴酋,是老奴的孙子吧?”

魏大爷立刻堆着笑脸介绍道:“正是老奴长子代善的大儿子、二儿子,是老奴的长孙、次孙。”

呵呵,皇帝笑了起来,说道:“奴酋代善快断子绝孙了吧?”

“好象还有续妻生的儿子,可也离断子绝孙差不多了。”魏大爷陪着笑,附和道:“这两个却是能征惯战的,别的儿子差了很多。”

老魏显然是做过功课,对于岳讬、硕讬的情况比较熟悉,皇帝一问,就能答出,显得他精于国事,关心辽东战事。

“老奴的孙子!嘿嘿。”皇帝笑了两声,说道:“解送来数千首级,朕又要去太庙祭告了。”

魏大爷也笑了,躬身说道:“主要是两个奴酋的首级,其他的,老奴觉得可筑京观以震慑四夷。”

“筑京观?!”皇帝略一沉吟,点头道:“很好,大伴的这个建议甚合朕意。”

停顿了一下,皇帝又想起什么来,翻开捷报看了看,说道:“这个百户郭大靖不错,格毙硕讬,还有斩杀百人的战绩,堪称猛将。就按毛文龙的意思,升其为游击,再赏银赐服吧!”

首功制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运气好的话,在战场上活下来,捡个人头也是正常。

可贝勒这种级别的,就非常难,你可能射死他,可能砍死他,但贝勒身边还会少了亲兵护卫,能让你从容地割取人头,还能全身而退?

魏大爷连声附和,又提出借此大捷进行庆祝,振奋民心士气。皇帝痛快允准,心情更加畅快。

自所谓的宁远大捷后,明军已低落多年,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战绩。

老奴死后,本来值得庆祝,可被辽东巡抚派人吊唁后,引起蒙古诸部不满,联盟对敌的态势有瓦解的迹象。

明国、朝鲜、蒙古,三方联手压制建虏,本是有利的布局。

可蒙古诸部心生嫌隙,朝鲜又被建虏攻击,形势恶化之下,有东江军的连番大捷,正是重拾国威的契机。

都说木匠皇帝昏庸,其实天启帝是个很有心机手段的皇帝,在大事上拎得清,看人看事也颇为准确。想要用花言巧语来糊弄他,并不容易。

同样,也是天启帝给予了毛文龙极大的权限,并没有派文官监军。都司以下,毛文龙是可以自己任命,再向兵部和朝廷报备的。

但游击将军,却需要朝廷批准。当然,基本上是不会拒绝的,因为很少,且需要真正的战功。

如果毛文龙在上报中把郭大靖定在小兵,那顶多也就是个守备,不能升得太快。可起点就定在百户,再升游击,有大功辅助,也就不算过分。

而对于魏忠贤来说,讨了皇帝的欢心是最主要的。东江镇多得粮饷,赏功银的发放,郭大靖升游击等等,反正他是没什么损失。

………………

宣川。

郭大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升任游击,可称将军了。所有的准备已经完成,马上就要开始攻城了。

不管皇帝或朝廷给予了什么赏赐,在郭大靖心里,对于天启帝、魏大爷,乃至今年要登基的崇祯,都没有寄予太大的希望。

天启帝不糊涂,但也不能跳出封建帝王的桎棝,脱不出封建帝王的手段。说白了,就是扶一派压一派,利用宦官集团打压文官集团。

而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哪个得势,也不算兴利除弊,也不算拔乱反正,都担不起振兴大明的重任。

魏忠贤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凭他能够挽救大明,简直是痴人说梦。

不说别的,光修生祠,就浪费了多少钱财和资源,用于平辽灭虏,用于改善民生,能干多少大事。

天启帝重用和信任魏大爷,不过因为他是太监,对皇位没有威胁,反倒要依附于皇帝才能生存。

至于崇祯,郭大靖就更不敢恭维了。要说明末谁是最大的建虏的内奸,看崇祯的种种作为,无疑是最象的。

这一点也不夸张,崇祯完美地避开了所有能够挽救大明的机会,坑死了多少名将忠臣,可以说是他殚精竭虑地葬送了大明江山。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维,郭大靖对于毛文龙专权一镇、形同军阀,并没有太多的反感。

忠于皇帝,忠于朝廷,对于郭大靖来说,和忠于国家是两码事。如果换做是他,肯定做的比毛文龙还要象军阀。

道理很简单,忠于皇帝的话,就崇祯的脑回路和苛薄寡恩、猜忌多疑的性格,早晚被他坑死。

在皇帝和国家之间,郭大靖作为后世人,选择哪个,是根本不用冥思苦想、反复权衡才做出决定的。

午后的太阳照在身上,已经有了暖洋洋的感觉。春天的气息,让郭大靖感到惬意,他望着宣川城墙,微微眯起了眼睛。

陈继盛所率部队的到来,终于完成了对宣川的合围。在此之前,如果建虏选择突围,是能够成功的。

但毛文龙和郭大靖的判断是正确的,宣川建虏并没有经历过模式已经改变的战斗,对于攻打城池的东江军更没有清醒准确的认识。

尽管东江军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但宣川建虏对于自己的战力,也相当地自信。出城作战有些冒险,但守住城池,建虏对此没有怀疑。

况且,令行禁止是建虏的优点,但现在,却成了他们覆灭的原因。在没有接到命令便擅自弃城,他们无法接受这样的屈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