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养成一个大唐 > 第六百零六章:十万民众?

养成一个大唐 第六百零六章:十万民众?

作者:三悔人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3 06:27:11 来源:笔趣阁

在这个时代,可能最怕的事儿就是好不容易在战场上大杀四方的时候,国内有人造反了。

这就好像是你玩儿游戏拿了五杀的时候,超级兵把你家的基地给推了。

李世民此时此刻就是这种感觉。

荥阳郑氏算不上是什么威胁,因为李世民对国内的形势心里还是有数的,这荥阳郑氏也就是个超级兵,连个英雄都算不上,而家也没被偷,顶多就是被上高地了。

对于如今大唐的百姓们李世民还是有信心的,如今大唐的粮价已经降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十一二文钱一石!

一斗约为十二斤,而一石约为一百零六斤,也就是说十斤粮食才一文钱左右。

当然了,这些都是红薯的价格,土豆因为本身推广力度就相对来说要小一些所以要贵一点,但也很有限,玉米的产量以及繁殖的方式都远不如红薯,现在甚至都还没开始推广,市面上根本就没有。

作为最早种植的粮食,水稻、小麦和大豆的价格倒是上涨了。

然而在红薯的种植已经成了规模的大唐,水稻和小麦这些可以说是本土的粮食都已经不再会影响到社会的格局了。

而这严严冬日,棉花所制成的冬衣也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

作为经济作物,即便是在百姓们有可能挨冻的情况下棉花种植的优先级也是比不上粮食的,而且为了不让大唐重蹈西方圈地运动的覆辙,在姜云明的提议下给棉花增收了重税!

因为没有后世那些改良的品种,在大唐棉花的产量也就只有亩产三百斤左右,这还是籽棉,而不是皮棉。

而大唐对棉花的税收是每亩地要上缴二百斤的棉花。

是的,但从表面上来看这棉花单单是赋税就是产量的百分之六十,但官府征收的可不是籽棉,而是皮棉!

算下来,私人种植棉花这事儿在大唐还是亏的,因为你的产量都不够上缴赋税的,更别说在棉花制成衣物去贩卖的时候还要征收商人的商税,这就导致了棉花最后的成果棉衣的价格高到了天际。

官府每年都会按照户来免费发放棉衣,虽然只发丁壮的,但是官府也有售卖棉衣的官方店铺,几十文钱的价格虽然不便宜,但也比私人棉花在亏本种植之下那几百文钱的售价吧?

棉衣是一个信号,让大唐的百姓们都知道了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人人都能穿得上棉衣。

而在这种情形之下,荥阳郑氏竟然号称纠集起了十万民众,骗鬼呢?

不是说这种能吃饱能穿暖的情势下就没有人会跟着荥阳郑氏去造反,只能说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百姓会有这种想法。

百姓们大多都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尽揽历史上的每一次农民起义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绝大部分的起义都是在朝廷苛政暴税导致民不聊生的前提下才会发生的。

当然,那些吃饱了就想着成为人上人的人不是没有,人的**是没有穷尽的,即便是普通百姓中也会有这样的人,但在大唐这种不管是粮食的自由还是棉衣的普及都没有达到顶峰的王朝,百姓们更多的还是在想让自己的孩子们吃上更好的东西,让全家都有棉花制成的冬衣穿。

所以在听了老丈人的话后姜云明的第一反应就是在扯淡。

荥阳郑氏不是纠集不起来十万的部队,但要说纠集起了十万民众那就夸张了。

如果说跟着荥阳郑氏起事的人真有十万之众,那么这其中的构成大概应该是荥阳郑氏自己的力量和纠集起的民众,但这肯定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最大的构成部分应该是别的,但此时的姜云明远在辽东,他并不能确定都有哪些人。

在出征之前尚未完全安置好的突厥降卒、之前崔、王、李等几个几乎要退出历史舞台的世家残部,或许还要加上李恪封地上的那些百姓。

蛮,在华夏的文字中算不上是一个好的字眼,在古代尤其更甚。

历史上人们把北方的游牧民族成为蛮子,在南方没开发出来之前那些土著民族也被称为南蛮。

现在看来,荥阳郑氏纠集起来的人应该会有这些少数民族,因为地势的限制,大唐的政策往往都是最晚在那里施行的,所以相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这些少数民族往往更容易煽动起来。

至于十万民众这个名头,或许是在儒家思想盛行的唐代,荥阳郑氏是想要找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也是想以此来污蔑大唐,煽动更多的百姓来跟随他们的队伍。

“父皇,您打算怎么办?”姜云明并没有着急给出自己的意见,反倒是先问起了李世民。

被自己女婿问到的李世民有些犹豫,并没有第一时间给出答案来。

他想继续率领大军南下,直到征服新罗和百济之后再返回长安,因为只有那样才算的上是班师回朝,才算得上是得胜而归。

但现如今荥阳郑氏的造反不是一般的小事儿,虽然在他看来李承乾一直都做得很好,在处理政事上已经有了自己的风范,而且即便是有什么不正确的决议长孙无忌以及房、杜、魏这大唐三相也会劝谏他。

但这只是处理政事,而大唐内部现在面临的是谋反。

作为太子,李承乾没有上过战场,虽然太子一般也不需要上战场,但李承乾却从来都没有应对此类事件的经验。

“老臣建议,陛下应当尽早回去主持大局。”一旁,久违出声的李勣看着犹豫的李世民开口说道。

“太子虽然在处理政事上已经算得上是出类拔萃,但毕竟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没有此方面的经验,还是应当由陛下回去主持大局才好。”

虽然心里早就想过这些情况,但不得不说李勣这么一说李世民更加的犹豫了,但是他还是先问了姜云明的意见。

“高远,你觉得呢?”

“儿臣没什么看法。”姜云明摇了摇头,并没有给出一个实质性的建议。

“朕是让你说说你的看法,不是让你在这和稀泥的!”李世民的眉头皱起,显得有些不悦。

“本来就是,您回不回去其实都是一样的,就跟这高句丽战场一般,即便是您不在,大唐的将士们也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