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156章 王华的担子

朕乃一代圣君 第156章 王华的担子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04:38:08 来源:笔趣阁

出了东宫,王鏊还是找上了王华。

有些话他不说还是不放心。

主要是有些话太子也不太好说。

所以一出宫门,他就把人叫上了自己的马车。

“老天官,是有何见教?”

“你年长我几岁,又同朝为官那么些年,我本不该这么问。但我实在是有些不放心,”说到这里王鏊的声音减弱了些,凑近问道:“德辉,你真的明白了殿下要你去巡抚浙江的用意了吗?”

王华童孔一怔,“除了了解东南商人与官员的隐秘关系,难道还有其他目的?”

王鏊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这个王德辉在山东任布政使多年,其实和太子的接触也相对而言少了些。

“德辉,殿下涉政也有几年了,所做的事,可是有一样是没有目的,又或者是为了自己?”

王华已经听不懂了,于是抬手谦虚说:“请老天官赐教。”

“这么说吧。殿下从浙江得来的这些银子,一直存着不用,可是起过什么殿宇楼阁,又或是寻过什么新奇宝物?都没有。殿下的银子乃是为‘急事,所备,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到结束的时候。既然没有结束,那么便谁也不能让它结束。而在刘大夏这些人的眼里,殿下是从浙江索银,与民争利,要断了这条财路,你觉得殿下会任其满意?”

王华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

“……下官明白老天官的意思,可殿下份属东宫,刘大夏即便是兵部尚书,又能对殿下如何?”

王鏊以另一事举例,说:“当年何文鼎受死,言其背后主谋乃是孔子和孟子。刘大夏是不能对殿下如何,但孔子和孟子却可以。他们的人在浙江,参了魏彬一疏,若事实如此,则魏彬获罪,刘大夏再趁机让陛下召回内官,那么魏彬所护住的那些商人之利,自然就到不了殿下这里了。殿下的财源如何不断呢?”

“这又是为何?”

王鏊也不怕说,“殿下说了,浙江行海贸走私的人,银子被生生夺走了一部分。”

这话一说,再不明白就是傻子了。

因为禁海,是朱元章定下的祖制。

作为太子,他不可能对外公开宣示正在遣人搞走私。这叫什么?

所以只要浙江桉一发,

查到谁,谁自己把责任扛了,从杭州到京城,一路上一个字都不能提到太子。不提,到了京城,太子说不定还能有办法救你的命,

提了,你都不一定能活着走到京城。

很多事,不上秤没有二两重,上了秤一千斤都打不住。

虽然大家心里都心知肚明,但即便刘大夏现在也不敢说,有证据也不能说,没证据更不能去深究,所有人的炮火对准的都是魏彬。

一个太监揽财——多像一个太监干的事。

这个太监一倒,梅可甲就失去了官方的靠山。

这其实是浙江桉有爆发出来的原始动力,因为这对当地的商人最好。…

王华听完了这些才开始明白,浙江的水有多深。

说起来是简单,无非就是殿下在通过秘密的渠道从浙江取银,而朝中的官员一来是觉得殿下与民争利、二来是害怕殿下借此兴兵,他们阻挡不住,所以才要把注意力都投向浙江。

至于背后是不是有当地的商人推波助澜,那就要去看了

等一下……

“那殿下派下官过去?”王华眼睛大大的张开,

王鏊则点了点头,“魏彬如果真的贪墨成性,被查出了问题,即便是殿下也可能保不住他。这个时候刘大夏还在恳求陛下召回内官,因此为了保浙江无虞,殿下也只能派

你过去了。”

这就是王鏊出了宫要和他再说几句的真正目的。

银子,

还是为了保银子。

王华抿了抿嘴唇,他的表情似乎有些复杂。

王鏊一眯眼睛,“德辉,你是不是想问,殿下这样,是不是真的与民争利?”

王华有些一瞬间的些许慌乱,但很快调整了回来,低声说:“……只是觉得有些遗憾,那刘时雍(刘大夏字)也并非十恶不赦的女干佞之臣,若是可以实心辅左殿下,对江山社稷也有几分好处。”

“那你觉得吴原博(吴宽字)十恶不赦吗?”王鏊摇了摇头,“自弘治十一年,老夫就和人说过,当今太子天资卓绝,英明果断,其志之博大,非寻常帝王可比。且自古以来,英睿之主绝不会受制于臣,圣明之君绝不会忍辱于外,鞑靼人数次寇边,毁我边城,掠我子民,这个时候还要说不可妄动兵戈,这个道理谁能和殿下讲得通?你能,还是我能?又或者是他刘时雍能?”

“至于说那些银子,德辉还记得我问你的第一个问题?”

王华的记忆自然不会差到那种程度,所以自己就缓缓说了出来了,“殿下从不曾起一座殿宇,亦不曾寻一件宝物。”

“不仅如此,今年二月,陛下拟建筑延寿塔以及殿宇廊庑墙垣等,传命内阁撰写诰书,被刘阁老劝谏后放弃,那种时候殿下都没想过出银子。”

话及此处,多余的也不必说了。

皇太子是个什么人,做这些又是为了什么,一个状元出身的人不至于这点都理解不到。

王华做了一揖,“今日多谢老天官教诲,方不致误了殿下的大事。”

“都是为了殿下,且我与你那小儿尚有一分情谊,他虽然被贬黜,但我知道,殿下还是心念于他的。刚刚那些话,我是代殿下和你说,接下来一句话是我自己和你说。”

王鏊多少也是想到了王守仁,才要和他的父亲讲上这句话,“魏彬的下场你要引以为戒。殿下从来不是不敢担责之人,当年护张永,保杨廷和都能看得出来,但浙江的事,不要累及殿下。至于咱们做的事……嘿,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论短长,但求无愧于心就好。”…

王鏊是觉得王守仁犯得事,不值一提。

但王华去了浙江,如果脑子不清醒,就很容易出大问题。

到时候搞得殿下想用王守仁都不行。

王华心说:难怪这个堂堂的吏部尚书要提及自己那不成器的儿子。

这是拐着弯儿告诉他,此行凶险,但只要不把太子拖下水,家人就不会有事,反过来,则不一定了。

这是真正救命的话。

听得懂便听得懂,

听不懂也只能听不懂。

王华旁得不多说,正儿八经的行了一礼。

随后步伐坚定的离开了。

其实与民争利,真的是个很不好的名声,

似王鏊、王华这样正儿八经读科举出身的官员,很容易就会像刘大夏一样,理解不了这种行为。

尤其内阁大学士李东阳说的山东、京畿百姓生活困苦,面有菜色不是假话。

但朱厚照也没有办法。

不把北方的危机解除,他在内部的改革又会是比较激烈的那种,一旦有什么乱子起来,那可就是更大的灾难了。

其实刘大夏也不觉得自己是在做什么错事,

他还是心忧天下的,百姓过得是那样的日子,不久之前,浙江官员又纷纷反应,说宫里派了人在浙江。

宫里的人,太监嘛,

不用怎么渲染,像刘大夏这些人就会他们有比较深的恶意

而且人也好猜,不是陛下派得,就是太子派得。

魏彬之前就在东宫,所以为殿下敛财,这如何不好猜?

请注意,所有的事情都还是在猜的阶段,既然是在猜,你哪怕知道魏彬在给东宫送钱,你也不能说。

这是太子,不是路上随便拉来的人。啥证据也没有,你就这么‘风闻奏事,了?

魏彬现在又没有伏诛,他还是浙江镇守太监,浙江也没有谁能对他说一句‘如实交代,。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安装最新版。】

刘大夏和礼部尚书张成商量到一半,就听到外面来了消息,

“……说是,要调山东布政使王华,巡抚浙江。”

刘大夏人有些瘦,个头也小,所以看起来就像一个留着白胡子的小老头一般。但所谓人不可貌相。

刘大夏这个人,在弘治晚年非常受宠,弘治对他可以说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

他也是那种传统的、比较刚烈的儒学大臣。

“王华是詹事府右谕德出身,当今太子还是幼年之时,就和王华熟识,据说还问过‘你是否有个儿子叫王守仁,这样的话,可见关系之亲密。这个时候调他去浙江,看来大司马给皇上的奏疏,皇上是给了太子看的。”

张成岁数也不小,六十多了,但脑子还是清醒的。

只从这一个动作,就看出皇帝做过什么。

但刘大夏也没什么惊讶的表情,“陛下宠爱太子过甚,甚至有时太子逾矩,陛下不仅不制止,反而鼓励。所以咱们这个奏疏上去,皇上是肯定会给东宫瞧得。其实关键不在于王华、也不在于浙江巡抚,而在于,怎么能知晓,浙江的太监在给东宫输送银两。只要这一点确认,朝中的御史言官上疏谏言,东宫又历来爱惜名节,这件事也就可以止住了。”

“如果没有证据,胡乱上奏。以当今太子的果决,其反击不可小觑。督察院的御史顾忌这一节,即便有人上奏,也不过三两人罢了,成不了气候。”

毕竟海瑞那种人,大明朝两百多年也就才一个。

“那大司马的意思是……”

“咱们也该派个人去浙江,事涉太子,还是要仔细小心些,咱们也不能听他们忽悠,万一情况不属实冤枉了殿下,陛下那边难以交代。更会偷鸡不成蚀把米,咱们两个人身死道消不值一提,但从此以后,浙江成了私库,可就苦了百万黎民了。”

“派谁?”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吏部现在在王鏊的管辖之下,凭什么一个兵部尚书说派谁就派谁?

且如果派一个明显和太子不对付的人过去,那弘治皇帝会同意?我眼睁睁的看着你跟我儿子捣乱去?

所以这问题很难,但难不倒刘大夏。

他抚了下胡子,略作思量心中已有了计较,“派湖北左布政使李俨才任浙江布政使。”

张成一开始还不明白,但眼珠子一转,顿时明白了过来,忍不住拍桉叫好,“妙!”

皇家雇佣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