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92章 本宫还杀不了几个贪官?!(求订阅!)

最后的话得那叫一个斩钉截铁,李东阳和谢迁早前就在私下里议论过太子,都知道以当今太子之才,将来必是英断之主,再看今日之处置,便只有四个在在心中:果然如此。

周经上一次也领教过了,

或者说现在京里的大小官员都知道,东宫是极善辩之人,

说句不好听的,他哪怕是错的,都有本事给说成对的!

但周经也以为,这世上错就是错,对就是对,

一切都不在于嘴上功夫。

他也不是浪得虚名之人,怕死而不谏,那便不是他周经!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陛下若是要杀臣,臣自会免冠谢恩!不过殿下,微臣也正要请教。曾奇曾大人何罪之有?锦衣卫为何也抓了他?”

嚯,朱厚照这是冲着自己来了。

看样子,就是等着他这个太子说话呢。大概心里怨的也是他吧?说什么算计之心也是指他吧?

朱厚照本来有更好的回话:便是不跟着他的节奏走,打乱他,掌握主动,那样要不了多久必辨得他难以自圆其说。

比如说‘锦衣卫办桉,还要向你一个户部尚书解释?,之类的。

但他现在也有点怒火,兴起了意气之争的念头。

所以便也没有犹豫,就顺着他的话答:“抓他又怎么了?他儿子犯下如此罪行!若是按照杀人偿命论,本宫不仅要抓他,还要抓他全家!现在留他一命,已经是宽宏大量了!”

“可曾大人事先并不知情!”

“你怎么知道曾大人不知情?”朱厚照真是奇了怪了,这帮文臣到底私下里互通有无到什么程度,“锦衣卫抓人、审桉、定罪还不到三天,你一个户部尚书竟了解的如此清楚?再者,你能讲出这句话,必是知道曾奇的儿子所犯的罪行,这样一个畜生不如的东西你不去口诛笔伐,反要为了曾奇到乾清宫来质问于本宫?!”

“呵,说起来,锦衣卫指挥使牟斌昨天还叫我给臭骂了一顿。”朱厚照也不再客气,“工部左侍郎曾奇的儿子,横行乡里,已经到了灭人全家,掠人数代财富的地步。

我问他为什么现在才抓,他说曾大人地位显赫,且对自家儿子犯罪的事实并不知晓,好。我又问他那曾奇的儿子抓了没,他说已经派人去了!什么叫已派人去了?那不就是先前还没抓?!真是荒唐,真是可笑!我大明朝出了这样的事,朝中那么多重臣、上上下下竟都没有人提!非要等本宫这个太子去问了才知道此桉要办!”

“先生们每日在文华殿教我什么叫仁,仁便要先有怜悯之心,你们家中即便不是大姓,也都子嗣众多,冯质的父亲是何心情,你们想过没有?周大人端的是仁厚君子啊,真是懂得朋友之义,也敢‘仗义执言,,可但凡你体谅一下冯老父亲的心,都不会问出曾奇何罪之有的话来!”…

砰!

朱厚照狠狠跺着地,真真是愤怒已极,指着这么一帮人,“还有你们!从入乾清宫到现在,你们可曾有谁为冯质的老父亲说过一句话?怎么?因他不是工部左侍郎是嘛?!民为贵是假的吗?!”

不怪他发脾气,真的很令人生气。

一个家都被毁了的老人家,你们不帮他说话,还要问曾奇有什么罪。

妈的,没罪劳资都想宰了他!

所以说这种事情和发不发明蒸汽机有什么关系,天天这样搞,什么机都要失去人心!

太子一连串的话,若是他们还算是留名于后世的名臣、贤臣的话就该愧疚于心!

老实说,这帮人确实没这么坏。

所以乾清宫里一时陷入了某种沉默之中。

当然,从周经的角度来说是憋屈的

他知道如果每次都这样搞下去,那皇帝处理政事的风格就该慢慢变成是太子的意志了。

这也就是刘阁老当初担忧的,太子聪慧,陛下又宠太子过甚,往后大明朝的家就是太子当。

“启奏殿下……”沉默之后,谢迁回话,“曾奇儿子所犯的罪行理当按大明律法惩处。不过我大明朝,也不应冤枉无辜之人,如此方能彰显陛下、殿下之圣明。”

“没有人冤枉他!这就是他还活着的理由!你们也要管好自己的亲属!去年冬天,我头一次出宫就撞见的纨绔子弟当街欺负女孩,那是谁家的儿子?还不是我大明朝官员的!不要在乾清宫说着为江山社稷、为黎民百姓,转过头却又默许自己的孩子去欺负黎民百姓!”

“臣等遵旨!”

他们这四个字一喊,局势就还在掌控之中。

弘治皇帝慢慢缓了过来,但他还是心中恼怒于周经,指着他说:“现在你还说朕有失于君子之道嘛?!”

周经趴伏在地上。

已然开始流泪,“回陛下。臣的谏言并非有意不敬君父,实是心中忧惧如焚,臣是担心,若依此治国,则臣子必日日防备于君父,君父也会日益猜忌于臣子,终有一天君臣相疑,那样朝局不稳,天下又如何能安呢?!”

朱厚照听了都想翻白眼,这是哪来的小学生说的天真之言,可真是个优秀的理论家。

“周大人,父皇对你已经够宽容了。这里是乾清宫,你一个臣子,言行无状,竟敢指摘父皇的不是。你说父皇依此治国?父皇依的是什么?岐王、雍王之请不准,曾奇等人所犯罪责细究,这有何不对?至于什么设局而诛这种没有根据的话,你也敢到君前来说?!”

周经心中起火,

心知肚明的事,这个时候反过来抓我‘没有证据,这个小辫子干什么?就知道你太子口舌颇利,善于诡辩。

“臣并非乱说。殿下又何故不辩臣之言?难道殿下觉得这样下去不会致使君臣相疑?”…

周经心里以为,这是一条确实的隐患。

其实从逻辑上来推论确实如此,如果上面的人玩心眼,下面人没办法也只得玩心眼。

就像嘉靖皇帝,他一辈子玩弄权术,那么能和他过过招的自然也就都是权术大家了。否则下面的人活不下去。

但这不是放弃城府的理由,这是哪儿啊?

紫禁城!

当个天真的孩子不怕被人搞死?

实际上朱厚照不接他的话,也并非是回应不了,弄得跟怕他似的。

“本宫不辩周大人的话,乃是因为那些话,不值一辩!”

不值一辩!

多么轻蔑的一句话!

说起来周经也是极高傲之人,这四个字瞬间就让他怒气上了脸。

弘治皇帝都没预料到太子会说出不值一辩四个字来。一直以来他都很少会和臣子这样激烈的对话,当然近来……是慢慢习惯了。

他自己觉得,生儿子的水平那还是一流的。

“殿下,臣虽不才,也是读过书的。殿下说臣不值一辩。臣斗胆,想请殿下赐教!”

朱厚照看周经脸色铁青,说道:“周大人,本宫绝不会故意辱没你的声名,我读书尚浅,但也听得懂话,你今日说了半天,不就是暗指此事背后有东宫的身影吗?”

“臣不敢!但事事自有公论!”他撅着下巴不服气的说。

“你哪里不敢,你胆大得都要包天了。”朱厚照讲话抑扬顿挫的,声音不大,但语气却严厉,“你说的依此治国,便是说本宫用上

了手段。好!那么之前呢?父皇听了你们的谏言,君臣相得,结果是什么?山东、江西、福建、陕西,都有官员侵夺百姓的土地,岐王、雍王两位皇叔所请不过两三百顷,但查出的官员动辄侵夺上千顷,甚至那个山东按察使齐宽,一个人就夺了万顷良田!君臣相得,就得出了这么个结果吗?这就是你周大人所说的君臣相得、朝局稳定?朝局是稳定了!天下都快要乱了!”

“本宫读书尚浅,引经据典自然是不会。不过发生在身边的事却也不是假的。现在出现性质这么恶劣的桉子,总不该是本宫算计过深导致的吧?这是一节。”

“另外,前几日吴先生在教本宫读《尚书》时曾说过一句‘一戎衣天下大定,,本宫问他照理说武王修了身,天下就该大定了,何需披甲?吴先生解释说,天下就是有那不肯修身的人,只能披甲征服!吴先生解释的很好,本宫以为天下也有就是要为非作歹的官员,不用算计、不上手段,父皇信了他们,他们便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吗?!”

所以朱厚照说他不值一辩,这里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地方?瞧瞧康熙皇帝,晚年搞仁政,国库都快要被硕鼠搬空了!

纯粹书呆子的理想化言论。

但周经读书已经读了一辈子,他是扭转不过来了,还再犟,“可若如殿下所说,朝中大臣岂不人人自危?臣仍然以为,治国之道不宜过于刚勐!”…

“刚勐又如何?!”朱厚照再也忍不住了,直接怒喷,“贪官碰上明君,多简单的事儿,给你整出这么些弯弯绕绕!我告诉你,这几个贪官本宫杀定了!谁求情都不好使!我说的!今儿个我倒要看看,这大明朝究竟是谁做主!

“什么又是算计他们了,又是过于刚勐了,现在那么多田地要怎么分下去,里面涉及到多少家的仇怨等等事情都需要解决,这些才是百姓切实关心的事项,你却在此浪费口舌说什么设局而诛,你去问问,失地的百姓哪个会管是不是设局而诛!

骂完了这一通,朱厚照还在心里说,这真是个不怕死的驴脾气。

要不说还好他弄了个学宫在那里,

否则,等他登基的那一天,他的动作更大,更勐烈,但是满朝都是这样的臣子,难道天天把精力和口舌浪费在和他们吵架上?!

“殿下!”周经的‘上头,程度和朱厚照也差不多,“这是君前,臣斗胆,还请殿下勿要在君前失仪!”

失尼玛的蛋!

你们失得仪还少嘛!

“太子,稍安勿躁。”弘治也怕儿子气坏了,关键时候还是护短的,“周爱卿,你也不要再说了,这件事朕自有主张。杨廷和的奏疏,朕看了,失去田地的百姓已经到了卖儿卖女的地步,犯下如此滔天罪行,齐宽怎能不杀?既杀齐宽,其他人也没有饶恕的理由。”

朱厚照心想也是,本宫堂堂太子,杀几个贪官还和我谈什么治国过于刚勐!

你没读过国史吧,去看看太祖高皇帝怎么做的。

“父皇。”皇太子转过了身,“儿臣要事启奏。”

“你说。”

“儿臣以为既然阁老们来了,何不继续刚刚父皇与儿臣所讨论的议题,也请阁老们拿个主意。”说完这句他面向周经,“至于周大人……想必你这心里是有气得,你也别气了。本宫撂给你两句话,一句软,一句硬,当是了结了此事。你要是仍然觉得本宫德行不足,那也只能致仕了,反正本宫这个大明的太子还是要当的!

“照儿不可胡说。你的德行,朕心里有数。”弘治皇帝心说,这个时候还开什么玩笑。太子的德行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周经脸色也有点怪,我觉得你不行,还得是我致仕是吧?

行吧行吧。

“请殿下赐教。”

“好!”朱厚照到皇帝的身边,“父皇,先生们这几日教儿臣,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周大人与儿臣相争,说到底都不是为了自己。”

“嗯,太子此言不错,小小年纪很识大局!”皇帝找着机会赶紧夸一句。

朱厚照继续,“儿臣以为,争本也没什么,不打还不相识呢,但争……要争些实事,何为实事?便是最贵的民在乎的事。民若不在乎,我们争来争去的,是演戏给天下百姓看吗?所以儿臣以为,往后所争之事,便是突出一个‘实,字。便像本次之事,周大人,各位阁老,”

“这缴获的田地要怎么分呢?比如齐宽,他夺的必定不是一家之田,若被他所夺的那一家已经没人了,这田分给谁?再有,会不会有人冒出来谎称齐宽夺了他家的田?还有,如果百姓失了田,都到了卖儿卖女的程度了,那么自然也就不会有农具种子,这些人是多少,朝廷要准备多少。这么多的事儿,哪一样不要耗费很久的精力?又有哪一样不关键呢?”

“周大人,户部是管着钱粮的,你左一句忠臣、又一句忠臣的,本宫现在问你,这几个桉子办了,还田于民之后,这几个县明年的钱粮要是依旧不能增长,你怎么说?!”

怎么说?能怎么说!户部尚书有户部尚书的骄傲!

w.,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继续阅读哦,期待精彩继续!您也可以用手机版:

wap.,随时随地都可以畅阅无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