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68章 三王

朕乃一代圣君 第68章 三王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04:38:08 来源:笔趣阁

王越没有将太子秘密和他交代的事情告知于自己的孙女。

一来他懂得臣不密则**的道理,二来他也不愿让王芷担心他此去甘肃还要面临内部官员的一些陷阱。

所以王芷虽然颇有兴趣,但朝堂上暗里的风云她也不得而知。

第二日元宵节时,京里热闹了一番,致傍晚时分,王守仁让人打听到了王越的住处后,这个令人惊奇的小子直接上门请见。

在府第门口时,还被看门的下人拦下,

人家一推三步远,嫌弃道:“看着点儿道走路。这是什么地方?你就这样进?”

王越虽不是当年的威宁伯了,但府第也不是王守仁这样一个举人能随意进出的地儿。

“喔,在下王守仁,请代为通传王将军。在下有破敌之策,呈献于王将军。”

“去去去。你这样的人我一天见得没有五十个也有三十个了。”青衣小帽的下人才不听他这种骗人的话,“我家老爷是百胜战将,怎么破敌还要你一个毛头小子献策?赶紧的,该干嘛干嘛去,今儿元宵,街上热闹去,可别跟这儿瞎耽误功夫。”

王守仁不是一般的那种傲气呆书生,他从小做许多事都体现出一个特点:就是想到就要做到。

没办法也要想办法做到。

此时也一样,他眼珠子一转,道:“我可不是毛头小子,家父是东宫右谕德王华。你家老爷原先因为李广之死是断无起复的可能。若不是我父亲和几位同僚在东宫相商,今儿你们还来不了北京城呢。”

王守仁故意将话讲得真真假假,叫这个下人难辨真伪,他一看此人犹疑,立马追上说:“家父确实就是王华,冒充朝廷命官的公子,我骗得了你,也骗不了王越将军的,只是代为通传,若王将军不愿见我,在下离去就是了。兄台也不会担什么罪过。”

看门的下人一想也是,万一真是王华的公子,王华又是太子的人,他们家老爷也是太子的人,说不定就认识的,到时候老爷别把他打一顿。

要是通传了要是老爷不见,那就和他没关系了。

“那就等王公子稍待吧。”

“哎,多谢。”

王守仁微笑有礼,沉稳端庄。有时候他自己也感叹,都说要读圣贤书、要学圣人之道,要舍生取义,可圣贤书从来办不了什么事。真和人接触,还是把利害关系讲得清楚最为管用。

而且……还好有个好爹。

要说这王越也是给王华的名头也震了一番,

王华状元出身,现在是詹事府属官,将来太子登基就是青云直上。

哪怕赋闲十五年,但朝廷官员们的仕途哪条好哪条坏,他还是知道的。

但是心里也嘀咕,王华来找他还有说法,王华的儿子来找他又是为了什么。

“让他进来吧。”

左右无事,见见就见见。

王守仁对王越是心中向往已久,因为他从十几岁开始就喜欢军事,十五岁的时候还自己跑出去塞外考察了一番,这都不是一般的脑回路能干出的事。

而王越是活着的名将,说是见偶像毫不为过。

这中间,若不是太子这个纽带,他还真没这个机会。

“小子王守仁,见过王将军!”

王越瞧了一眼他,瘦削的脸庞,虽有胡须,但面旁细嫩,还年轻呢。

“你父亲是龙山先生王实庵?”

“正是。”

王越见他年轻,便有心考校,“王实庵状元及第,我原以为家风醇厚。怎么出了个儿子,以父亲之名号为自己壮胆?”

一般有志气的,是不会这么干的。

王守仁也不急躁,脸不红心不跳的回道,“王将军此言差矣。在下抬得不是家父之名,而是太子之名。朝廷里状元不独我父亲一人,状元之子可进不了将军的大门。且将军的府第门楣太高,我自认胸有良策,才能堪用,可就是这门槛过不去,总得想想办法,不然岂不是被活活憋死?”

王越眉头一挑,

这个小子思路清奇,胆子还大,敢讽刺他,某种程度上比那些唯唯诺诺的才子要更让他喜欢。

尤其后一句,可见他有灵活性。

其实王越自己是进士出身,最后和皇帝信任的太监搞到一起,这何尝不是一种灵活性?

因为没有办法,不把皇帝身边的人搞定许多事做不成。

“说说你的来意吧。”

王守仁直接了当:“王将军莫要见笑,晚辈一天兵也没有当过,如今仅得了个举人身份,但于军事战争这一节,不仅颇为有兴趣,而且也多有涉猎。晚辈斗胆以为,将军此去不久,朝廷就会催促将军速攻贺兰山。”

这也不算什么精妙的见识。当然至少证明,他是懂军事的。贺兰山的军事意义非常重要。没有贺兰山,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道路就不安全,河套平原也不安全。

现在鞑靼人盘踞在那个地方,实在是个危险因素。

“以将军之能,和我军将士之勇,在贺兰山打上几次胜仗并不十分困难,但却取不了大胜。因为鞑靼人总是打了就走,朝廷九边绵延千里,他们只要择一而攻,而且定然是挑简单的攻。既然追不上,只能诱过来。因而在下认为,将军应当在入了陕西之后利用将军之高龄示弱于敌。”

他这话倒也不无道理。

王越的确也再考量这个问题,赋闲十五年,可别好不容易出去一趟,就杀几十个鞑靼人。那实在没啥意思,可蒙古骑兵来无影去无踪……

这样一想王越也知道这个小子的确是研究了一番的,算是个有心之人。他脑海里还有皇太子嘱咐他要为国举荐人才的事,心中大约有了计较。

“你刚刚说,你还是个举人?”

“正是。”

“还是先去考个进士吧。否则,讲的再有道理,没有足够的位置,一样办不成事。”

交浅言深是大忌,王越说不了太多,但让他去科举总归是没错。只需心里稍稍留意这个人就好。

……

……

东宫,王鏊也在。

“陕西道御史胡贵闵与甘肃镇官员往来密切,这其中不乏经济利益往来。”联系到胡贵闵之前的那封奏疏,以王鏊的才智马上就想得到,“殿下,甘肃有人不想王越将军起复!”

这是不用多说的,都是聪明人。

朱厚照接着说:“但甘肃镇当地的官员具体欺上瞒下干了什么,我还没有确切的消息。毕竟那里离京师有上千里的路程。”

现在只能自己猜。

其实也好猜,

至明代中期,边关卫所战斗力下降,军需总是不够,根子上的原因还是落在了土地上。事实上,农业时代下的封建王朝,许多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土地问题。

官僚地主肆意侵占屯田,卫所军官压迫和剥削士卒,早年间定的屯田制度早已被破坏。

这样的情况下下,士卒活着都困难,还谈什么打仗。

但抓一两个贪官容易,真要动土地这个利益链条,手里非得有衷心的将军和军队不可。

话虽如此,也不能就让甘肃镇的官员肆意妄为,说到底那里还是大明的疆域,他们也是大明的官员。

“本宫答应过王越将军,保证将士在前线用命,后面不会掣他的肘。眼下朝廷虽有李广的家财充作军需,但我和你交一句底,这银子拨下去,到底有几成用在了实处,这点我这个太子都没有信心。”朱厚照也老实说出心中的想法,“而且东宫在甘肃镇并没有得力人员。”

话说到这里王鏊一听哪里还不明白,“殿下,臣愿前往西北,督运粮饷!”

“好!古人讲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了朝廷,你们两位是下不了扬州,只能在西北吹风了。”

“臣时刻谨记与殿下所立的誓言,大明朝两京一十三布政司,殿下总不能处处皆去,这甘肃之地,就由臣代殿下去与他们斗上一斗!”

朱厚照心怀大慰,朝廷的一些有能力的重臣都是‘上一朝’提拔起来的,当然他也能叫得动,但能使得这么顺心如意且这么重要的事情能放心托付的,也就王鏊等詹事府的几位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古都是这个理。那些阁老们位极人臣,商无可赏,总归是不如自己从一开始就用起来的好。

此外,这次西北之行,他还想派出第三个‘王’,毕竟他以后不能只有好用的文臣,而没有得力的武将。人总归是要慢慢培养起来的。

所以在王鏊离去之后,他也吩咐刘瑾,“去将右谕德王华找来。”

“是,殿下。”

=======

本周五中午应该会上架。到时会有爆发。

唔……到目前为止反馈蛮好,不过数据平淡,应该是比较小众口味,历史文像这样写的似乎也少,老实说就是我自己想看找不到才写的。所以还是请大家到时候订阅一下,给我点信心吧。

可能我就是和大众口味有些不同,我最喜欢的那一本皇帝文,也是很久前扑得死惨的那种QAQ,现在都已经搜不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