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48章 廷推

朕乃一代圣君 第48章 廷推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04:38:08 来源:笔趣阁

政治斗争,其实不该像现在这样安静的,这多少有些奇怪。

李广深受皇帝信任,这么多年下来,没有几个党羽?

所谓树倒猢狲散,李广一倒,和他过从甚密的人自然也落不得好。

所以朱厚照本来在等,没想到最终等到一个账本的消息。

可以想见,接下来必是一场大的风波。

因为总有一些官员不是李广的人,他才不管你那一套。无论是肃清朝纲亦或是沽名钓誉,风闻言事的言官们总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

到了乾清宫的门口,发现里面传来臣子们的声音,看来今日来的不是时候。

一个小宦官看是太子也不敢怠慢,捏着手低着脑袋迎了过来。

“这个时辰了,父皇还在和朝臣商议国事?”

小宦官答道:“回殿下,大约是有要紧的事,皇爷延长了廷推的时间。奴婢这就去禀告。”

“不用。国事要紧,不要说本宫来了。”朱厚照抬手阻止了他。

史书记载,李广死后,激得皇帝更加勤政。

大概是看到账本,醒悟了,知道先前用这个家伙是多么荒唐。

说句实在话,弘治朝问题还是很多的,但是皇帝脾气特别好,所以文官给他的评价非常的高。

也就是众正盈朝,自然得,便会多出名臣。

却说这乾清宫里,忽然出来个较老的宦官,见了太子自然行礼,“殿下,皇爷有旨,若是殿下来了,就请进殿。”

“父皇知道我要来?”

老公公偏身鞠躬,“往日里,殿下也经常这个时候来的。”

喔,对,倒是忽略了。

既然如此,

朱厚照就进去了。

廷推是如何,他也去见识见识。

所谓廷推,就是重大人事的升补任用,由朝中重要的大臣共同商议决定。

人员包括六部尚书,都察院、大理寺、通政使司的长官等。

基本上就是一屋子老头儿。

虽然每个人性格不同,但后世人的感觉上就是一帮老学究。

这其中有兵部尚书马文升、户部尚书周经、吏部尚书屠滽等,

他们当中,说不得就有人给李广送过银子。

李广的死倒也给皇太子攒了不少人气,现如今大明朝最重要的一屋子官员也都对他观感不错。

“照儿,你到朕边上来。”

“是。”

皇帝一身明黄色的龙袍,手掌攥着个有些发皱的奏本,看得出来捏了几天了。

朱厚照现在和当初王鏊刚和他禀报李广的事情时一样的态度,入脑入心不出口。

“鞑靼小王子屡次扰边,西北三边(延绥﹑甘肃﹑宁夏)半年来发了多少的奏本?朝廷廷推了几次,就真的连个三边总制官都推不出来了吗?”弘治皇帝悠悠的发问,听得出来多少有些烦躁。

大臣们心想,不是我们不推举,是推了四五个,您老都不同意。

朱厚照往下听,慢慢的就了解了事情的起因,

这事儿说起来,是弘治十年,鞑靼小王子先是侵犯潮河川,随后纵兵犯大同,朝廷也有官兵迎击,只不过效果都不好,或者干脆的说吃了败仗,因而京师震动。

所以有人提议恢复三边总制官,避免三地有警不相援的尴尬情况。

更深的背景是明弘治时的边防形势较为紧张,

一则是开中法作用不再,边疆地区日益缺粮。

二是北方鞑靼小王子(达延汗)少年继位,励精图治,先是向西驱逐了瓦剌,然后开始了对东蒙古的战争,他能征善战,能力不凡,聚拢了很强的军事力量,在朱棣死后八十年,北方草原又长出了一头雄壮的饿狼。

至于那个大名鼎鼎的杨一清,

朱厚照想着……他大概还在陕西当按察副使,也就是电视剧里常说的‘臬台大人’,还是个副的,管的是一省的刑名。

现在,

在乾清宫会被提及的名字,叫王越。

如果了解明史的人,会知道,此人是明中期时的名将,颇有能力!

成化年间立了不少军功。

有明一代,拢共有三位文人封爵的,王骥、王越、王阳明。

这事儿非常不简单,所以王越不是无名之辈,王阳明都以他为偶像。

可惜就是这性格,不是很好。比如他会觉得自己功劳大、赏赐浅,而且表现出来,叫自负豪杰、性故豪纵。

还有他曾经和成化年间的大太监汪直关系比较好,他自己还是个进士出身,这就非常不受文人待见了,在朝中的声誉也不大好。

成化十九年,汪直倒台,王越也跟着倒了,还把自己军功挣来的威宁伯的爵位给弄丢了。

到弘治时,李广成了皇帝跟前儿的红人,权势如日中天,李公公想要在外朝找些外援,王越想要东山再起,

正好两人一拍即合。

反正王越要的是得势的太监,他管是姓汪还是姓李。

本来嘛,如果李广还活着,王越起复三边总制,应当问题不大。因为那个状况下王大人是朝中有关系,自己有能力,形势有需要。

至于那些背后戳脊梁骨的,任他们去。

但现在李广死了,那问题就大了……

这事儿朱厚照也在琢磨。

现在边患严重,对于皇帝来说能去把陕西的问题解决了就好,他才不管那些,和李广一党就不能用了?

没那回事儿,李广怎么来的?李广本人就是他用的。

王越也当过三边总制,当得还很好,不然威宁伯这个爵位怎么来的?

朱厚照瞄了一眼皇帝手中的奏疏,

不对,是瞄了好几眼,

弘治皇帝才发现他想要看,

于是父子俩偷偷的对视一眼,互相使了个颜色,皇帝也干脆铺开来让他看了得了。

上面写着:内官监太监李广招权纳贿,其门如市,兹幸罪恶贯盈,自其速死,朝野闻之,无不称快。然广所余金帛何止千万,皆嗜进之徒多方馈送,此而不惩?何以示戒?乞拘广亲信任事之人,去其官籍,付之法司,审问明白,从实具奏,以清仕路!

奏疏果然是弹劾平日里那些和李广比较接近的大臣。王越则是明牌,是人就知道他名列其中。

朱厚照也渐渐明白了为什么廷推推不下去,

李广一死,朝堂根本就不是安静!那是皇帝按住了,这奏本给他藏了几天,都发皱了!

而且安静不安静的,官场上这些人精也一看就知道倒李广‘党羽’的大势是谁都挡不住。

恰逢这个时候,朝廷想要选一任合适的三边总制官,又想起用王越。

这就麻烦了,臣子们不敢表态了,

因为和王越有关系,就是和李广有关系,和李广有关系,在这个关口?

你今天表了态支持王越东山再起,

明天就有人说那账本上是不是有你的名字?

朱厚照心想,看来皇帝是想要用这个人的,反正性格不好就不好,起复他又不是放在京城,是放在陕西,先稳住了边关形势再说。假如皇帝不想用这个人,廷推早就结束了,也不用拖到现在。

所以说这就是政治生态的恶化,影响朝廷做出最优选择的真实写照。

朱厚照听了都叹气,他这个受‘实事求是’教育长大的人,最看不得这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