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520章 软玉灯边拥

朕乃一代圣君 第520章 软玉灯边拥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24 23:08:33 来源:笔趣阁

从目前来看,要抓的人不在少数。

虽说不是特别大的官吧,但是人数不少,而且是以项目为单位从上到下的捋着抓。

事情一闹大,最初那个叫张璁的人引起了京中官员的注意。

杨一清原先也以为不过是淮安府的一桩贪腐案,没什么稀奇事,直到这次皇帝大发雷霆,他出宫以后仔细一了解,才发现这是自一个县令而起。

“久之,人之民田多归于豪右,官田多留于贫穷。然国之赋税又仍为贫者所出,贫者不能供,则散之四方以逃其税。税无所出,则摊之里甲。故贫者多流,里甲坐困……这短短的几百字,实在生辣。阁老,你瞧。”

张璁当堂写下谏奏,句句深刻,字字带血,很快也传播了开来。

杨一清看后也赞叹,“确实不错,发人深省,此人什么出身?”

“丙寅年二甲进士。”

“这次淮安府的案子,有陛下之言,什么风浪也翻不起来了,倒是这个人,必定已经简在帝心。咱们不妨给陛下一个台阶。”

“阁老放心,属下来谏。”

具体谏了做什么,杨一清不用多讲,齐承遂必定是明白的。

其实张璁自己都知道,他在淮安府大概是做不下去了。

两个缘由,一来,好些个罪官的家属恨其入骨,他在这里其实也没趣。其次,这次查办此案,剜了烂肉,现在山阳县的老百姓已经拿到钱了。

而且速度很快。

有阁老在,自然能拿主意。

工程队都在排着队的发工钱。

事情解决,他自然觉得可以离开。

其实粗木麻衣的老百姓就是听故事也知道大致的经过,山阳县衙之外,这几日常常聚集一些百姓。

因为都有在传,张璁要走了。

倒不是老百姓多么爱戴他,主要是害怕,害怕这么个为民做主的官走了,今后又会有欺负人的事情。

所以张璁这就被‘堵门’了。

陆续而来的百姓要有数百人,全都自发的跪了下来。

“这便是张老爷,磕头,咱们给张老爷磕头。若不是张老爷,便没有人替咱要回这钱了。”

叩头的百姓里,有些是白发苍苍的老者。

张璁心想这不是折我的寿么,所以高声喊道:“都起来、都起来!”

起来是会起来的,把头磕完。

有些人还想往前挤,但是被衙役拦着。一个老人家就扒拉在胳膊上,问道:“张老爷,乡亲们都是受你的恩惠,今日是来叩谢张老爷。可是却听说张老爷要走了,这不是真的吧?”

“张老爷,你可不能走啊。山阳县几任父母官,没几个好东西。我们只信你,你要是走了,以后谁还为我们做主?!”

张璁自小长大到现在,没有成为那种‘不可或缺’的人物,这瞬间他有一种很特别的感受。

“谢乡亲们抬爱。只是在哪里当官,不是我能决定,要听朝廷、听皇上的调遣。”张璁朝着北方拱了拱手,“再有,当今天子爱民如子,乃是一代仁君,就算没有张璁,后续的知县也一定会善待大家,请各位放心!”

这么一说就好像真要走似的。

于是老百姓不能接受,有些人都要哭出来似的。

这样的场景,在传言越来越真的时候发生的便越频繁。

至于说,那些被抓起来的人,等待他们的就只有菜市口的热闹。

第一个就是淮安知府田若富,他意图逃跑,罪加一等。

“记得陛下说过一个词……劣币驱逐良币,那意思是讲,提拔一个贪污的官员,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正常的预料。所以要反过来,只有好官得到提拔,这官场的风气才能正。”

王鏊留下这么一句话,其含义也不言而喻。

而他这话乃是讲给北上的王华所听。

他们两人当初一同在詹事府任职,王鏊是少詹事,王华是右谕德,所以算是老相识。

今年五月,王华启程进京,走到半路听说阁老在淮安,那么自然前来拜见。

而闹得满城风雨的这个克扣工钱案,他也听说了。

地方官场抓了三十多人,少府派驻的衙门基本一锅端了。

王华多年未问政事,这一回来就碰上这么熟悉的一幕……

怎么说呢,还真是皇上的性格。

“有机会,老夫倒想见见那个张璁张秉用。”

王鏊回说:“诤臣得遇明君,德辉还怕他不升?就是陛下不提,吏部也不会看不到。到那时,自然有机会。”

“听闻费子充还举荐了一个叫顾人仪的,下官身在南京,都曾听闻他的大名。”

“是,当着顺天巡抚,亲民爱民,盛宠不衰。汉宣帝也曾说过太守为吏民之本,若是做得好,则应‘久任’,以使百姓服从教化。顾人仪是山东刘健之后,陛下第二认可的巡抚,这两年便是其他人推荐顾人仪,陛下也几乎不动。”

王华忍不住脸上的笑意,心中也大为畅快,“明君贤臣,宗社之幸、百姓之福也。”

顺天府是京畿之地,人地矛盾很容易突出,因为衙门多,都喜欢去圈地。所以朱厚照找到一个‘强人’,便轻易不去动他。

时间一长,人们就知道顾人仪是非常受皇帝信任的心腹之臣。

顾人仪自己也会有自信,皇帝看重的就是他廉政而爱民。

有这个样的人在,除非愣头青,否则一般人不会去触其霉头。

尤其经过分田,京畿之地已经褪去了以往赤地千里的贫困之状,反而是炊烟袅袅,安乐祥和,这种局面不应该被破坏。

也正因为此,这里避免了一次农民起义。

只是这一点,只有朱厚照知道了。

夏初的京杭运河两岸已经是姹紫嫣红,成片成片的麦地给人一种特别幸福的感觉。

从淮安府望别,不久就到了山东境内。

山东巡抚刘健在清流中名声极大,这不仅仅是因为年纪大,也是用实际的为官表现挣来的。

国泰民安,这四字最贴切不过了。

……

……

京师,皇宫之中。

朱厚照在看望淑妃沈氏。

孕期前三个月是最为危险的时候,淑妃不像怀笑、怀颜还相互为伴,她就是自己一人,未免她孤单,朱厚照最近还是陪伴她比较多。

“葵儿大夫,脉象如何?”

这话是皇帝问。

但淑妃却更加紧张,仔细的盯着大夫,片刻不敢移开视线。

“陛下放心。”

淑妃听了这话才立马展颜看向皇帝。

这个晚上,葵儿就没有出宫了。

本来宫里有妃子怀孕,她就要时常照顾的,甚至她和她的师姐在宫中还有住处。

皇帝用完晚膳后,如往常一样批示奏折。

大约一个时辰后,刘瑾将人给带了过来,之后自己识趣的离开了。

从正德二年到正德四年,这位葵儿大夫与皇帝的关系也更加亲近了点,便如此刻,她会自己知道过来替皇帝掌灯研墨。

“稍等一会儿,只剩一些了。”朱厚照没有抬头,轻声的说。

葵儿则熟练的嗯了一声。

好在皇帝说的一会儿就是一会儿,因为本来的时间也是算好的,就是差不多可以结束,所以带她过来。

批完最后一本,朱厚照伸了懒腰,又扭扭脖子放松,“葵儿。”

“在。”

“捏捏肩头。有些酸的。”

“是。”

葵儿跟着去了老地方。在软塌上,说是捏着肩,其实朱厚照已经半躺在人家怀里。

姑娘的手触感很柔软,离得近了也能闻到一股子清香。

这家伙当皇帝是辛苦的,但要说亏待,那也不会亏待自己。

这叫什么?

浅酒人前共,软玉灯边拥。

这句诗,他轻声呢喃说了出来。

葵儿没听清,“陛下念了什么?”

“瞎念的,说是当年宋徽宗所写,不过没有考证。”

“诗词?”

朱厚照看了看她那张清秀洁白的脸颊,有些坏笑,“你靠过来,朕告诉你。”

葵儿有些害羞,不过还是相信了,于是低了脑袋。然而只听了两句,便已经满脸通红。

“难怪都说他是昏君,真是坏!”

“还有呢。”

等到全诗念完,姑娘了连头都不敢抬了。

朱厚照却觉大获全胜。而这一年多,他也不是头一回这样了。

“陛下,也总是欺负人。”葵儿没办法,也只能这么说了。

朱厚照只是笑着、笑着,后来懒劲起来连澡也不想去洗,只愿意躺在美人的怀里,这才叫真正的软玉灯边拥嘛。

“葵儿,朕找个时间与谈大夫说一声,之后便让你入宫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