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506章 正德四年

朕乃一代圣君 第506章 正德四年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14 00:26:46 来源:笔趣阁

正德四年,也就是西元1509年,皇帝朱厚照已经十九岁,按照古人的算法,说他是二十也是可以的。

距离上一次的良乡之战已经过去了一年半的时间。

除了京师这一路的战事,西北榆林、宁夏的战事在杨一清和王守仁的指挥下也顺利获胜,不过没有抓到火筛,火筛带着千余残兵逃回草原,时刻还要防备着明军会不会再来一次‘剿套’。

京师方面。

杨一清在西北战事结束以后,卸下三边总督的担子,回到了内阁的值房里协助皇帝处理朝政。

按照皇帝在正德三年大朝会之后的梳理,内阁之中也普及了‘职责分工’这个新概念。

杨一清比王鏊、王炳都更早入内阁,自然可称首揆。既然是首揆,担子都会重一点。皇帝要求他主要联系吏部、兵部、礼部和通政使司。

王鏊则负责联系户部、少府、工部事务,王炳负责联系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同时他们两人都有协助杨一清的职责。

所谓联系,这个词很妙。

它只在‘重大事务’的时候才会体现出来。

比如说马政,战马是这个时候的‘战略物资’,自然属于重大事务。

马政归属太仆寺管辖,太仆寺隶属兵部。朱厚照在处理马政相关事务的时候,就会要求内阁首揆、兵部堂官、太仆寺卿都要参加。

这样就能形成一种‘重大事务’都有内阁阁老牵头处理的局面。阁老是百官之首,能调动的人员、资源都无可比拟,手中所负责的‘重大事务’就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国家战略,任谁也轻易不敢违逆。

除此之外,因为马政涉及到银子、修缮一些建筑,那么就需要户部、工部一并参加。

而对于特别特别重大的天字号事务,例如河套军管区,那么就是内阁、六部全部参加。

因为王鏊、王炳本身也有协助首揆的职责,碰上事情的时候按要求都要全力配合。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推诿、不配合、不是自己的事情拼命的往外推这种现象,这就属于政治体制在运行过程中的摩擦与磨合,不闹大没事,闹大了之后自然会有皇帝来解决。

对于朱厚照来说,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定点到人:是什么事情,就有一个主要负责人,出了问题,能知道找谁。

所谓人人都管,就是人人都不管,上百号臣子在奉天殿七嘴八舌说一通,结果没人真的去干,或者干出问题来了没人负责,那就很不好。

这种责任体系的重塑,对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然,不要指望这样就能去除原本官僚体系中存在着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贪腐现象等等弊病。

但是至少有一个优点,就是在面临重大事务的时候,可以让皇帝的意志有效的贯彻,因为它在层层推导,推不下去的情况当然会有,但没关系,过一段时间皇帝会问的。

一旦实际的效果不理想,就会促使链条上的官员出现‘不得不欺上瞒下’的冒险行为,从而迅速推高他的政治安全成本。

简单的说就是:胆子大你就骗。

这样会比‘政令不出紫禁城’的情况要好很多,也比让一众官员闲着没事儿干要好很多。

朱厚照是更习惯于这样,他现在的早朝已经变成三日一次,而更多的政务处理形式变成了以他宣召责任官员为主。

这样一来,正常的政务有文官体系处置,而皇帝会抓住重大事项,整个国家自然就有人在管理了。

一年半以来,除了内阁的变化。

京中各部大臣也有调动。

王炳入阁以后,不再担任兵部尚书,皇帝调原陕西巡抚齐承遂入京接替。这是复套成功之后,对各有功官员进行封赏的又一例证。

齐承隧原先属于杨一清集团,西北几年两次大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再说能得杨一清认可,便说明此人并非酒囊饭袋。

朝中清流官员其实不少,但朱厚照不愿意让这种人染指兵部。

到时候他不喜欢周尚文、杨尚义这些偏向于进攻的大将,对他们一顿打压,再胡乱调动一通,还要皇帝自己出来收拾残局,倒不如还是任用原本军功体系中的人,他们相互熟悉,对于边关大将来说,也便于和京师保持稳定、平和的关系。

另外,三个多月前,刑部尚书闵珪致仕,他是宣德五年(1430年)生人,七十九、八十的年纪实在是很大了,所以三次递上辞呈,朱厚照便准允他归乡养老,只不过当时还是冬天,所以便想着今年春天返乡。

闵珪是浙江湖州府人,只要天气稍好,就可以乘船一路南下。

其实除了天气原因,还有一点促使他没有着急回。

便是历经两年的修建,京师之中的藏书园正式落成了。

藏书园坐落在京师南城,整体上由假山、人工湖、书楼而组成,并以缠绕其中的长廊、亭台、书阁做点缀,各种花草、绿树当然也是不缺,可以这就是一个书生的‘皇家别院’。

为了保证一定安全性,藏书园建有墙院,只开了一个南门,大门上方藏书园三字,由朱厚照亲笔赐匾。

左侧石墙上刻有立建此园的目的,也是引用的一个名句。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右侧石墙同样是一段文字,主要是记录当时皇帝如何决策修建藏书园,这其中就出现了负责此事的官员的姓名,少府张池。

三月春暖花开。

藏书园内外都站满了神武卫和锦衣卫的人。

如今皇帝再出宫,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藏书园这个项目花了朝廷上百万两银子,无论怎样也要来看看的。

园子的整个结构是一个椭圆形,中间是有山有水有竹林,左右两侧分出去,左边为儒学、右边为杂学。

石板路一路下去,像儒学会出现圣人园,里边儿会按照孔子、孟子、朱子等人名,放置他们的传世之作。

圣人园再下去则按朝代区分,这样就会有汉赋、唐诗、宋词的区别,那个时代的一些文学大家以及史学类书籍都有收集。

杂学类的园子修建的更为简单,它是以专业区分,比如医学、军事学、农学、格物学、兵器、地理、算学等等。

这些独立的院楼风格各异,但统一的是正门都放置一个大缸,里面是装满水的,这样一旦遭遇火情,则立马取水灭火,将损失降到最低。

藏书园里除了书本,还有必要的一些商铺,这是有藏书园本身开设的,比如简单的餐食店、文房四宝店以及纸伞店等等。

看书不要钱,但这里的东西都是要钱的,并且不向私人开放这个生意,反正多少收回一些钱,想着是把管理维护人员的工钱给挣回来。

看书虽然不要钱,但是为了进行必要的管理,对于进入的人员是有要求的,便是进来的人要进行登记,写明去哪一个园,这样会发给凭证,凭借这个证入园。阅读结束出来的时候,也要表明是离开,还是去其他园子,这同样会有凭证。

这样可以留下痕迹,如果园子里的书遭到偷窃、破坏,就可以精准定位有哪些人进入过园子。

防小人不防君子,做事情要细致到这个程度才有成功的可能。

当然,朱厚照进来这里是不需要这些东西的。

他进来主要是查看三点,一个是桌子、板凳这些阅读书籍所需要的东西是不是足够,其二是书籍的汇总和分类情况,第三是整体的安全性,比如说靠近围墙的地方不要有高大的树木,这是基本常识了。

跟随皇帝前来的内阁首揆杨一清、礼部尚书林瀚、少府令顾佐。

这都是和藏书园有直接关系的部门,似这类不那么重大的事情,王鏊和王炳就不必作陪,他们也要向皇帝一样去和自己的属下商议处理手中的政务。

让所有人都时时跟着皇帝,那也没有必要。

朱厚照先去了圣人园,这是该有的规定动作,在这里他又提了一幅字,算是赠给每一个来读书的人:

学得文武艺、货物帝王家。

“陛下的书法又精进了。”杨阁老说的是实在话。

朱厚照平时还是会练的。

不过那也只是陶冶情操的时候简单练练,“简单写写罢了,朕又不要当宋徽宗,字写得好不好看不是关键。”

“陛下,臣将这幅字挂在圣人园中吧?如此,也是对来此读书之人的一番激励。”少府官员张池提议道。

“这个没事,你看着办吧。张池,”

“臣在。”

“今日杨阁老、礼尚还是少府令都来了,藏书园之重要不下于十万兵马,但若想其重过十万兵马,却至少要十年之功。园子建成后,你便为园正,平时要负责管理。管理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保证正常的人员进出秩序,这里是读书的地方,不能乱哄哄,二是善待在藏书园中谋生的人,招工的时候是什么俸禄,不要拖欠、克扣;三是做好维护与清洁,书本常翻是会坏的,要么修缮、要么更换,这一点不能停,藏书园的环境也要清新、干净,还要防火、防潮、防虫。总之一句话,不要让一个藏书园变成景观建筑。每过一段时间朕会来的,若发现有问题,朕要找你。”

张池拱手:“陛下放心,藏书园蕴含臣之心血,如同臣的孩子一般,臣必定倾尽全力照顾好他。”

“男子汉大丈夫,说过的话要负责。”朱厚照伸着手指点点他,又转身看着自己带过来的大臣,“他的话,你们也听到了。藏书园若是被谁破坏,那么找破坏的人,但首先要治他一个监管不力之罪。”

杨一清等人没什么话好说。

皇帝现在就是这个风格,简单的很,也粗暴的很,盯上一个事,就找一个人,干好了升官,干不好治罪。所以他们包括张池都没什么意外。

“陛下,要不要再到外边儿,长廊之中也有石桌石凳,风景宜人,一样可供读书。”

“好,瞧瞧去。”

……

皇帝外出,紫禁城里里外外找不着人,倒是叫后宫着急。

夏皇后拍着淑妃的手:“已经托人去找了,这是喜事,陛下听了肯定高兴。”

淑妃是沈氏,当初因为长得像秋云而被选入宫中,眼看也要两年了,肚子也终于见了动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