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400章 用人、贬人

朕乃一代圣君 第400章 用人、贬人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7 22:09:30 来源:笔趣阁

从不夜城要盐场拍卖、再到修筑道路,以及那个声名渐起的京城规划司。

少府的权重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陡然加重。

少府令顾左经盐课之桉而不倒,正应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之语,似乎一下子从一个原先的潜力官员一下子跃为君前宠臣。

皇帝倚重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一帮老臣。

说起来还真是令人心惊。

但少府仍在户部之下,以往的盐运司就是归户部管理,所以这一条说不出异议。

京城规划司因皇帝要修建藏书园而起,最初是给工部和礼部的,但真的执行下去发现又不行。

至于修路……这也许是朝廷到现在花钱最多的事项,朱厚照怎么肯给拿出来给人锻炼?

所以不是说皇帝偏向顾左,或是重视新人、轻视老臣,实际上顾左并不争,朱厚照也没有刻意。实在是局势使然。

譬如,西北有鞑靼,那么杨一清的地位也重。

而大明中期正是承平年间,除了有限的军事活动,最为关键还是坐朝理政,其内涵就是财富的重新分配。

这样的局势,新兴的、从书院‘经世致用’学说下走出的年轻官员怎么可能不被重用?

有所作为,才有所地位。

这和乱世出英雄是一个道理。

可其他许多人才不管什么道理不道理。

那日兵部尚书王炳在君前与少司徒顾左争论了两句,两人之间相互看轻的关系也实质上掩藏不住。

当年刘大夏也如顾左一样,圣卷太隆,所以导致内阁首揆刘健和吏部尚书马文升都有些不满。

其本质也是局势的失衡所引起的。

只不过现在的吏部尚书梁储不像当年马文升一般拥有那么高的地位,毕竟若不是王鏊需要坐镇东南,他也补不上这个位置,所以心气低了点儿,

内阁里的李东阳、谢迁比之刘健也少了几分愣头青的刚正,因而也是忍了下来。

但忍下的东西,不代表没有。

当王炳说一声现在没有内阁只有少府的时候,李阁老与谢阁老也很难坚定的驳斥,而是都带着几分小媳妇似的怨气,沉默了。

“阁老!”

这两个闷驴,瞧得王炳都急了。

“朝中的事就像一方小天地,而这方天地都在陛下心中。大司马,你说的这些不止你知道,很多人都知道,叔厚(梁储字)难道不知?”

这些话是谢迁在说,他捋着胡须倒是一副不慌不忙的模样。

“陛下是自比汉武之君,朝堂上的事,你现在要说话,怎么说?说什么?”

王炳听到堂堂阁老这样讲,心中大失所望。他当然知道自己没办法说,可大家一起,总不至于一句话都讲不了。

“照谢阁老所言,便是我等臣子,连句尽忠之言都讲不得?”

“大司马。”李东阳睁开了眼睛,“陛下向来思虑周详,不论如何安排,可能最初看不明白,但到时候都会觉得有道理。身为臣子,不是尽忠之言讲不得,而是要看尽忠之言讲了是为了什么。”

这是直接质疑他的目的。

王炳闻言,失望而归。

他走了之后。

内阁的这间小屋子似乎又安静了下来。

屋子中央的冰块一点点消融,落下的水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

两个老人家伏桉的身形虽然句偻,但权势加身,一袭红袍只让人觉得贵气万分。

“于乔,你我一起到侍从室递个条子吧?”

李东阳并没有说明要去做什么,但谢迁似乎心领神会,多少年来的相处让他们有这种默契。

“好。”

李东阳收拢衣袍,左手扶着书桉略显艰难的站起来,低沉而平缓的声音也在屋子里响起,

“……先前一次有人在朝中给我二人拱火,虽说没有明证,但现在想来,有如此动机行此事的便只有这些人了。王炳此番扇风点火,足见其野心不小。”

谢迁的头发有黑有白,他比李东阳年轻三岁,看起来却好不少。

其实李东阳原先并没有那么老,兴许是刘健离开,他这个递补上去的首揆一下子担子便重了。

“上次陛下也有知觉,只不过没有深究,这次若是依旧如此,只怕他祸福难料。”

“嘿,”李东阳抬头笑了声,“一朝天子一朝臣,当初他有那份心思也难怪。哪知陛下啊,虽然严厉,但其实也有几分厚道。陛下厚道,我们也不能不厚道啊。走。”

……

……

乾清宫里。

朱厚照很快接见了两位阁老,并且照例叫人搬了凳子。

皇帝怕热,他这里也有冰块,还有人用扇子将冷气吹向他这里。

“杭州织造来了信儿,”皇帝眼神示意了一下刘瑾,叫他将东西递过去,“朝廷开海,接触了海外之民,也确信了早年民间所说的海贸之利十分惊人的话。这是内官递到宫里的,两位阁老可能不知道。杭州织造谈妥了一笔十万匹丝绸的生意。”

“据报,在大明朝,一匹丝绸只能卖6两银子,可卖到海外却足有15两。如此一来,这10万匹丝绸就可获银150万两。虽说还要除去支付桑农以及织工的成本,但海贸一事获利巨大,是肯定的了。之后朝廷的岁入逐渐增加。两位阁老,朝廷的腰包鼓起来,再给百姓花钱可就要大手笔了。你们可不要心疼银子。”

“陛下哪里的话。”李东阳微微笑着,“天子有此爱民之心,做臣子的只会为陛下、为天下臣民贺。”

李东阳看完也转递给了谢迁。

谢阁老也微微惊讶。

弘治十八年,皇帝力主开海,这才过去半年多,其成效就已经逐渐显现。

“对了,你们两位见朕是什么事?”

李东阳抱拳,“只是一番恳请。自陛下御极以来,大行新政,其中大部分列为少府职责,朝堂之中忙闲两重天,因而恳请陛下,慎重!”

他这个话讲完,

谢迁一点惊讶都没有。

可见他们两个完全是有默契的。

王炳所讲得那些问题确实存在,有人红红火火、有人冰冰凉凉。这样下去一定会出问题。

但作为他们来讲,不愿意与王炳搞在一起是肯定的。

可也不代表,这些尽忠之言就不能说。

就像李东阳讲得那样,你讲尽忠之言的目的是什么?是真的为了尽忠,还是别有用心。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微臣以为哪怕是为了少司徒,陛下似也应稳妥处之。”谢阁老附上继续讲,“况且,一人之力总有穷尽之时,那么多的事,臣恐少司徒分身乏术。”

朱厚照微微落下眉头,整个人正经起来。

李、谢二人不会莫名其妙的来提出这件事。好在他们提出来的方式其实很温和。并且,堂堂内阁,也不会被朝中其他人所左右。

这一点应当无须担心。

所以大致上,应是他们看到那日王炳与顾左之争,所以也如他一样想到了同一个问题。

“那两位阁老有何高见?”

李东阳和谢迁心里一顿,

皇帝倒是实实在在承认了这个问题,这其实让他们有些意外。

或者更直接的讲,其实皇帝本身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如此问,也不过就是借坡下驴。

“……微臣以为有两法可解。其一分责、其二换人。所谓分责,是要将属于少府的一些职责化为他处,一来稳定朝堂,二来可以让少府中人更为集中于一处或几处。所谓换人……就是将少司徒再做调整。微臣知道,陛下之用人其关键在于有署理地方的经验。

臣听说杨介夫在两淮处置有度,游刃有余,由此可见青州知府、山东布政使之经验是起了大用处的。顾礼卿亦是国之栋梁,将来陛下若要倚为股肱,是否应让其补齐主政一地之空白?”

这两手听下来都是不错的办法。

其中的第二手,在以往看来是个坏主意。从京官变为地方官,你这是什么用心?

但在正德皇帝之下,这却是极好的推荐。

因为皇帝就是喜欢用这些人。

顾礼卿四十多岁,尚可称其年轻,四五年布政使、巡抚一当,再任尚书那是名正言顺,即便是出阁入相,那也不显得突兀,有什么不好呢?

“微臣附议。”

朱厚照也知道,这些都是可以用的办法。

不过还有一层,他不得不考虑。

那就是他这个皇帝在臣子的心中,哪怕不是什么十全十美的帝王,但昏和庸二字,是怎样也不会落在他的头上。

不要说朝廷史官,

就是官员自述,可有哪一笔敢小瞧了他?

这点自信,他还是有的。

也就是说,臣子们应当自己想得到皇帝知道少府塞成这样是臃肿的。

既然知道,那就是说有不得已之处。

既然有不得已,是谁在那边聒噪?

好似在逼迫着皇帝做出某种选择一样。

这种感觉,他不喜欢。

越是聪明的帝王、权力重的帝王,就越是不喜欢这种感觉。

他朱厚照还会讲点道理。真要换了朱元章,估摸着是要掀一个胡惟庸大桉了。

“所谓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帝王之道,更在乎用人、贬人。”朱厚照倚在龙椅之上,下方就是两位阁老,他这是思量之后的回话,李、谢二人都听得很认真,

“但怎样便是对的用人,怎样便是对的贬人,朕看古往今来的皇帝也都多有不同。今次这件事,叫朕想到了弘治十七年王襄敏公出任三边总制之争。两位爱卿,可还记得否?”

“微臣记得、陛下当时还说,朝廷选人用人,不能尽看其派系,而不看其才能。”

就是这样。

所谓皇帝的风格、皇帝的风骨,其实很多时候就在这些选择之中。你坚持什么,最后得到的就是什么。

本站网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