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314章 朕要土匪何用?(求订阅,求月票!)

王守仁是在正月时跟随王鏊入京的。

王鏊作为浙闽总督需要参与三月的大事,福建路途遥远,所以就早些出发。

皇帝在傍晚时召人入宫,随着这样的次数越来越多,本来许多臣子也就习惯了。

只有些吹毛求疵的御史还在给皇帝上疏,那意思,子嗣传承也是皇帝政务的一部分,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陛下不能够厚此薄彼。

王守仁收拾东西入宫时,家里人还这么提醒他,说‘恐有言官借此上奏,

王守仁觉得很不以为然,皇帝重视国政,召见臣子奏对的次数远超前面几位帝王,这种时候作为臣子,他怎么还能有此顾虑?

所以王守仁发了脾气,就把家里的这个管家给赶了出去,文人有时候就是有这么个倔脾气。

京圈就这么大,只要这事儿有点儿话题性,马上就开始传播。

不过王守仁不管那么多,他回屋沐浴、穿戴好官服,非常正式的去见了皇帝。

等到他到了,却也只能在侍从室里等候,

王守仁大为震撼,因为在他之前还有个四川布政使费宏也在排队等候。

侍从室里的汪献、谢丕和严嵩这个时候也一样忙碌的很。

费宏掌管一省民政,而且当今陛下明显对省级官员特别,王守仁又知道费宏是成化二十三年的状元,虽说只大他四岁,但那也是妥妥的前辈,所以还是分外尊敬。

“子充公。”

费宏也认识王守仁,拱手示意,“王参政不必多礼。德辉公一切安好?”

德辉是王守仁的父亲。

王华当年在詹事府做过右谕德,当时的费宏是左赞善,说白了就是老领导。碰上面了一些场面话还是要说的。

“多谢子充公挂念,家父万事都好。”

“那便好。”

王守仁搞不清楚情况,原本太监去传旨的时候他本以为是蛮急的呢,结果大家都等在这里,“子充公,这是回京述职?”

“不错。近来各地督抚和三司官员陆续进京,陛下先前已有旨意,要分别召见。”

王守仁感慨,“陛下之勤政可追太祖,真可谓我大明之仁君。”

再转头看侍从室的三位,他们大多也都忙忙碌碌的样子。

严嵩不知道写了什么东西去拿给汪献看,汪献大致扫过,指着上面道:“语气加重些,当时陛下是有些怒意的,还是要叫他们尽快回话为好。”

“是。”

费宏大约是先来,所以知道一些,便对王守仁说:“也是前几日刚刚听说,广东的布政使吉应和在陛下询问户数、田亩、赋税时答不出来,陛下颇为恼怒,也使后来之人万分紧张,生怕在君前出丑。”

王守仁又一次震撼。

看来这述职不下于一次京察了,京察还有办法从中做手脚。在君前要是显示不出干练,那可就无可救药了。…

不过看费宏老神在在的样子,应当是心中很有把握的。

不多时,有一个头发半百的老人擦着汗从正殿里出来,陪他一起的还有皇帝身边的太监刘瑾。

刘瑾看到王守仁讶然了一句,“是王伯安到了。”

“见过公公。”

“免了免了。”

刘瑾看向他的眼神明显不一样。让费宏觉得有些意外。

不过刘瑾还是按照顺序来,先请了费宏,“费先生有请吧。”

王守仁刚站起来又坐下,随后他的视线又落在门外廊道里那个老人家身上,看他走路微颤他本想帮忙扶一下,

却听身后一个声音提醒,是谢丕在说话,“王参政,不必担心。应是给陛下问了几句关键的。只要不说假话,就没有问题。”

“假话?”

不久后,靳贵走了进来,将记录的东西交给谢丕,“以中,明日记得去户部核实一下这几个数字是否准确。”

谢丕站起来双手接过,“是。”

交代完之后,靳贵又折返回去。

谢丕解释说:“有些人面圣就会紧张,有些人是说谎紧张,只以结巴、或是回奏不流畅来论人职才能,陛下觉得会冤枉一些不善言谈的臣子,所以会在事后核实所提问的一些数据。只要没有故意撒谎,陛下都不会追究。”

当初侍从室之所以成立,就是为了辅助皇帝记一些朝政,这些年过来,其职权范围当然会逐渐扩大。

其中核心一点,就是皇帝会对官员所奏的话进行核实。不管有没有用,至少官员们会有所忌惮,不敢随意的撒谎。

王守仁听完心中则不以为然,欺瞒皇上?他是绝对不会干这种蠢事。

谢丕说完这些便忙去了。

边上的严嵩看得很是羡慕,王守仁是状元的儿子,谢丕也是状元的儿子,刚刚在此处的费宏本身就是状元。

严嵩即便自认优秀,可在这么多牛人面前也不免自惭形秽起来,他在朝中唯一关系比较近的就是刚刚转正的刑部侍郎赵慎,可也仅是个侍郎而已。

王守仁除了父亲,还有很受重用的王鏊帮他撑着。

严嵩思来想去,还是难以排解心中的怨气,人啊……就怕和人比。

王守仁没有等多久,像是述职,发挥越好的臣子时间就越短。大明时,四川这个天府之国上缴的赋税占全国财政收入不高,基本就在2%—3%的样子。

其实四川在宋朝时人口众多,超过了一千万,经济也发达,上缴的赋税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但有明一朝四川的经济发展一直缓慢,存在感也不高。

主要开国的两代帝王重心都在北边防务,等到前面几位去世了,后面也没几个正常皇帝。

朱厚照心里种了一颗种子,待后续再说,费宏主政四川以后,四川的田赋有所增长,已经从前两年的八十多万石,突破至今年的一百万石,成效显着,足以说明天府之国的底子还是很好的。…

费宏离开后,王守仁低着脑袋,不急不躁的走了进去。

福建的事,不知道皇帝是个什么态度,他这一颗心还悬着呢。

而没等他跪,龙椅上的皇帝已然发问,“山匪在陆地上都不遵朝廷号令。你有几成把握,让他们在海上还听朝廷调遣?”

王守仁直起上半身拱手,“启禀陛下。首先,山匪并非天生就愿为匪,大多数人是求一活路而已;其二,朝廷赦免了他们死罪,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大部分人并不愿意再次被朝廷通缉;其三,陛下仁德照世,便是再无心无德之人也该知道感恩二字;其四,按照市舶司规定,所有船只出海都要递交船上所载人员的名单,出海的又都是青壮之人,他们父母、妻子都在大陆之上。”

朱厚照点了点头,不管怎样,王守仁能一二三四说出来,就说明他也思考过这个问题。

“朕还好奇,你是怎么把一群土匪给撮合起来的?”

“陛下有所不知,绿林中人也讲义气,所谓仗义每多屠狗辈,臣抓获他们,却没有杀他们,因而有几个说得上话的大土匪,是信服臣的。”

“他们一共多少人?”

“几个寨子加起来,要有将近一万人。”王守仁想了想之后回道,接着又说:“陛下,开海之后,倭寇必来,大明朝的北边防务又不容有失,国库则无力支撑南北两端同时有战事,在这种情形之下,臣以为利用福建山匪是一箭三凋之策,一是避免了朝廷两线备战,二是使朝廷有了抵御倭寇的力量,三,这些百姓也有了活路,否则他们将不得不再落草为寇!”

其实顺着王守仁的思路去想,就会发现,发动这些人确实是一个妙棋。

诚如他所说,朝廷和鞑靼还没打完,哪里来的银两再去组建水师。

“王伯安,朕不是不准你所请,但朕要一群土匪何用?”

王守仁一时未能理解,“陛下的意思是……”

“你在福建暂时就先不要回来了。当年你是追随过王襄敏公的人,应当知道土匪和官军的区别,这些人既然服从你,那你要让他们脱胎换骨。”

朱厚照露出一副成竹在胸的笑容,用人就要‘榨,出最大的价值来,反正这帮人服王守仁,叫他去最好。

“臣谨遵陛下圣旨!”

皇帝的话意也不难懂,就是要他训练好这支乱哄哄的土匪。

“再也,为朝廷效力,朕一些银子还是舍得给的,也不要让人家觉得是为朝廷白白卖命。你说个数吧。”

这一点出乎王守仁的预料,大明财政紧张。他没有想过皇帝的格局能大到这般程度。

所以也只能临时现想,其实虽说有一万人,但其中有些人明显是不够格,他最多只要六千人,六千人……

“陛下,臣觉得二十万两银子足以。”

朱厚照嗤笑一声,“二十万两都不够吃上多久的。更何况还需要船只、武器。朕拨你三十五万两。不过话要说在前头,银子拨付要登记造册,这些都是百姓所缴纳的赋税,既然花出去,朕总要知道花在了谁的头上吧?”

所谓登记造册,其实就将这些人纳入进了朝廷的体系。换句话说,他们成了领军饷的人。

而对于朱厚照来说,王守仁这次的提议给了他惊喜,所以他给钱给名义,也是想看看,资源充足的条件下,这个大老到底能给他带来什么。

有些人适合管理百姓和土地,像是未知的海上世界还是需要像王守仁一般的人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