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217章 国策

朕乃一代圣君 第217章 国策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7 22:09:30 来源:笔趣阁

康熙皇帝也是少年登基,他登基之后最担心三件大事:河务、漕运、三藩,随后书而悬之宫柱之。因为康熙初年黄河频繁决堤,以至于江南的粮食漕运到北方都面临威胁,明清两代都定都北京,漕运是否通畅关乎着朝廷的根本,所以这皇帝当得真该悬着心。

对于朱厚照来说,他的脑袋上也有一个紧箍咒。清廷解决了边患,但是明朝的边患非常严重。

相比而言他在国内几乎不面临什么致命性的威胁,即使有农民造反,但草寇之流不足为患。其他一些藩王造反,那也是像儿戏一般的。

唯独就是鞑靼,他们不是五年八年,而是以三年来两次这种频率,要么在西北,要么在宣府,不停的入关掠夺,而且从现在开始到嘉靖年间,其实是越发严重的趋势。

此外,按照历史发展,再过几十年,东南倭寇又会严重。

到那个时候,南北夹击,国事更加艰难。

所以无论如何,北边要有起色,不能坏事一起来。

“杨一清上了一个奏疏,朕已经揣在怀里很多天了。”朱厚照今日到军机处,有些话,是要对正儿八经的自己人说的。

“朝廷要列未来的规划,阁老、大学士、各部尚书都列了很多很关键的政务,但朕以为,眼下朝廷最为要紧的就是鞑靼,也就是边患。不解决这个问题,大明朝就没有安全。”

安全都解决不了,你谈什么发展?

王鏊、韩文、王敞、杨廷和按着顺序看了杨一清的奏疏,随后都有些惊呼,“复套?”

不错,复套。

河套平原现在一直是鞑靼人驻牧,

从经济上来说,那一片有几百万亩的良田,用现代气候学的视角去看,这一片地处中温带,北有阴山山脉阻挡寒潮,地形又以大平原为主,并且有黄河、无定河等大河,水系也很丰富。这玩意儿就是给农业文明准备的天然大粮仓。

秦汉时期对这里就有开发,到隋唐,这里就有“塞北江南”之称。而且这里有丰富的盐、铁和铜等矿物资源。汉唐时,河套地区都产盐。

也因为这个地方很富饶,所以汉唐时,中华民族碰上强盛时期就把这里打造成一个天然的屯兵营,反正这里有粮食、有盐矿,还能养马。

占着这里,北方游牧民族就得退到阴山山脉之北,对于中原王朝来说,积蓄了力量,就可以往北扩张版图,同时向西可以控制河西走廊,打通西域。

可一旦失去这里,游牧民族就可以越过阴山,一下子前推几百里,他们有吃的有喝的,而且可以向南直接威胁关中地区,向西越过银川,武威、张掖、酒泉这个河西走廊也不安全,中原和西域更是面临被切断的危险。

汉文帝时期,匈奴人就是通过河套地区发起突袭,兵锋一度抵达甘泉宫附近。…

总之这个天然大兵营,谁占着,谁就可以冷不丁来个突袭。

到了大明朝,洪武、永乐时不必多说,到正统土木堡之变后,大明朝第一次丢掉河套地区。

他的儿子,成化皇帝登基后在边关变军事被动为主动,要说起他的功绩,成化犁廷其实是排在后一位的,他最耀眼的成绩就是神奇的收复了河套地区。

当时也有文官集团觉得出动大军费钱不讨好、万一再来个土木堡之变更完蛋,但成化皇帝的性子有点像永乐,他不管你文官骂不骂我那一套,直到后来明军突袭了鞑靼人在河套的老巢红盐池地区,鞑靼人有了安全焦虑,才从河套撤了出去。

率领明军取得大捷的,就是王越。

这一仗打出了河套二十年的安定,直到弘治八年,鞑靼人又开始进入河套地区驻牧。这个时候的皇帝已经是被文官俘获了,那种‘

出动大军、耗费国力,的论调又占了上风。

弘治虽然也有过几次要出兵的意向,但他的性子软,反对的人多他就不敢做了。

当然,朝廷里,一直有大臣坚持奏议朝廷要复套,因为河套地区的价值很容易看到,包括到后来嘉靖年间放弃河套地区,也有大臣上疏要改变这种趋势。

杨一清就属于这类官员。

但复套不是说说就可以的,鞑靼是骑兵,要想胜过他们,大明也得有骑兵,不然的话,你就算打下来,人家天天来骚扰你,你守不住也没有意义。

这是个大事。

王鏊、韩文等四人看了之后都沉默了,不是不支持,而是知道事关重大,要谨慎回话。

朱厚照如何不知?

“如果能够成功复套,朝廷就可以将这里划为军管区,由朝廷实施军屯,粮食、整兵都有了基础,并且可以养马,进一步减轻河北地区民牧的压力。国事艰难,这就是解难得第一颗扣子。对于鞑靼人来说,他们失去了河套,就只能向北移到阴山之外。”

那样生活环境就会更加恶劣,明朝这个时期,冬天一年冷过一年,向北去……可不得冻死他们。

王鏊沉着脸,“若要实现复套,朝廷就得派出比这次更大规模的军队,两万的骑兵也不一定够用了。”

而且还要考虑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好不容攒的那点家当都搭进去了,那可真是欲哭无泪。

韩文则说:“陛下之意,也不是今年或是明年完成这一目标,总是要按部就班,花上个三五年的时间来完成,难是难,可以一步步做嘛。”

另外一边,杨廷和则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要想复套,对于朝廷来说,不是缺兵,即便是募兵,朝廷也有银两募集兵马,关键是要有统兵之将!”

朱厚照眼睛一亮,杨廷和虽然年纪最小,可人家后来干到了首辅,这帮年纪大的三个人都没干到过,还是不一样的。…

“统兵之将最为关键,次要的关键还是银钱。”皇帝这个时候开口讲话,“所以浙江、少府也很重要。”

四人一听立马就懂了。

“原来如此,这么说来,陛下其实在当太子时就已经开始谋划了!”

想到皇帝的年纪,四个人心里都大为震撼,

“大力整顿马政,也是为了能有骑兵。”杨廷和已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现在朝中上下都说皇帝是天纵之才,可许多人看不出皇帝具体做了什么,只知道他心计深沉,谋划有奇,有的时候他自己也觉得皇帝就是聪明一点,有一点城府。

只有像此刻这样接触了才知道,什么叫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只可惜,努力了这么几年,也就两万的骑兵。”朱厚照对于这一点也是有些无奈的,“还得捏着心,咬着牙把他们放出去,总不能真的等到复套之战时,才让他们上战场。”

再宝贝的军队,不经历过实际战争的考验那是不行的,所以有损失也没办法,心疼着吧。

“浙江的事,以陛下的圣明,想必也有筹划了?”韩文关心钱的事,尽管将领也很关键,但是要想复套成功,没有几百万两银子支撑是做不来的。

到这个时候,朱厚照也就不和他们玩神秘了,“大明的钱财是有个定数的,朝廷取得多了,天下总归有的地方就少了,国富则民穷,自古如此。所以要将眼光投向大明之外,不然朕当太子之时,又如何攒得起那几百万两银子?”

王敞有些不明白,“陛下,既然复套需要大笔的银两,这一次朝廷为何还要出兵,这银子本是可以省下来的。”

毕竟练兵,只

是个微不足道的理由。

皇帝也不瞒他,“朝廷没有将、帅之才,朕不放心兵马大举入套。”

很多人名,都是听着或是书上写着厉害,到底厉不厉害总要先试一下。毕竟用人是他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人要是不对,五十万大军怎么样?土木堡还不是全军覆没。

当然了,还有个理由,就是改革很难,需要一场军事胜利来为新皇帝的威权加码。

“……可是将帅之才要到哪里去找呢?”

朱厚照回道:“去战场上找,时势造英雄嘛。”

其实他心里是想说,朝廷已经有一个将帅之才在贵州等着了。

杨廷和又读了一遍杨一清的奏疏,拱手道:“陛下今日的意思,是叫臣等将复套之议,列在三年规划之中,之后当做朝廷的重中之重去办。”

朱厚照给了他一个赞许的眼神,“不错。朕可以这样讲,没有复套的三年规划,连起草都不需要起草。”

“那敢问陛下,三年之后要做到什么程度?”

“说是写进三年规划,其实算上今年是要四年了。四年的时间,大明要重新占据河套平原,这是国策。如果事情做成,朕会和你们商量如何对这片区域实行军管。如果做不成,提早谋划也是白谋划。”

王鏊紧握着拳头眼里放着光,他脑海里浮现当初皇帝和他一起起誓的画面,大明一定要恢复往日的荣光,重现汉唐盛世。

皇帝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老头儿首先表态支持,“河套一定要归于大明,祖宗的放牧之地绝不能丢!”

皇家雇佣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