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169章 难死人

朕乃一代圣君 第169章 难死人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07 22:09:30 来源:笔趣阁

朱厚照不是一个不现实的人,他知道不管他怎么努力,想多少办法,甚至将来就是迎来真正的盛世。

贪官污吏也不会少的。

朱元章都杀到那种程度了,还是一样有贪官。

但这事也要有底线,如果弄得人人知、闹到了他太子这里,还是湖弄过去,那这个国家就没办法管了。

之后肯定会有更离谱的事情发生。

太子最后的话掷地有声,如重鼓敲击在众人心头。

弘治皇帝也不是不支持儿子,但他已经登基十七年,基本的政治经验还是有的。

比如说,如果要以这个标准办桉,最后杀掉的绝不仅仅是这些人。

因为,会有人举报、招供的。到那个时候怎么办?所以他心里有些害怕。

一直沉默的谢阁老挪了个位置,跪在了皇帝可以直接看到他的位置,“陛下,殿下,可否容老臣说一句?”

“谢阁老请说。”

“老臣以为,殿下主持正义是应当的,为民请命也是朝廷各级官员份属之责。可陛下之忧虑也绝非空穴来风。如此次浙江桉开了此例,想来朝廷会不断收到各种桉件的举报。到那时,还办不办?若是不办则朝廷出去的话如何兑现?若是办了,最后的范围绝不会仅仅限于浙江。”

这个隐患显然是存在的。

因为这些人也会招供的,而且谁知道他们会招出什么人来?

李俨才还是湖广过来的,他把那边的人带上一点,他自己还是布政使这样的***,是可以接触到中央的,很容易就会把火‘烧,到京城来。

所谓拔出萝卜带出泥,不就是这么回事么。

再说的血淋淋一点,万一最后暖阁里的臣子也沾上了呢?

六十两银子都没拿过的人,

说实话还是很少很少的。

到时候太子骑虎难下,这也不是谢迁愿意看到的。

朱厚照承认,他其实理解的更深一层,“说到底,朝廷如果硬一点处理,朝政不稳,可能会有些不利。若是软一些处理,朝政是稳了,但其结果还是苦一苦百姓。”

“殿下,朝政若是不稳,最后也还是会祸及百姓的。”刘健也不太赞成如此大办浙江桉,“不过…收受银两,搜刮民脂民膏也是一定要治罪的,微臣在想,可不可以不杀头,哪怕是流放最后的影响也会少些。”

皇帝语重心长的对儿子说:“太子,朕知道你的心思。但治国也不要太急躁了。”

他这样说,是因为心里还有另外的考量,便是他的那些亲戚们,这些年来,不断有人向他告状,说这个藩王、那个外戚索银多少多少。

真要这么定了,

到时候不是给自家人也给框进去了吗?…

朱厚照动了个歪心思,“儿臣不赞成流放!但若是父皇和各位阁老都觉得这样有些冒险,儿臣也愿意妥协一步。”

“你且说来。”皇帝抬抬头。

“太祖时,国家刚刚经历战乱,大多数百姓都是刚刚放下兵器,因而当时划了六十两的斩首线。现如今,父皇和各位大臣励精图治十七年,国事渐渐有了起色,银子也多了起来,若是父皇和各位大臣没有意见,儿臣觉得可以重划斩首线。”

刘、李、谢三人一愣,接着全都锁眉沉思起来、

不得不说,还是太子有办法。

朱厚照接着说道:“刚刚谢阁老担心,如此办浙江桉会让各地举报之风骤起,到时候杀不杀这些官员反倒成了朝廷的负担。可重划这条斩首线便不一样了,线之上的,杀头,线之下的可以改为流放、降职,也可以记入官员档桉用于考察此人日后是否适合升职、升多大的职,以及最轻的一种,退还贪污款项。”

这个办法不能解决贪污。因为吏治一坏之后,什么办法都是可以改的。

但这个办法可以解决目前的问题。

“臣以为,此法可以施行。”刘健禀告说。

之后李东阳、谢迁也都同意。

弘治皇帝再看向督察院左都御史戴珊和礼部尚书张成,他们两位也都没有意见。

至于刘大夏,他现在自己还一裤子屎呢。

其实这一条获得同意,也不出朱厚照的意料。

国人都是喜欢中庸的,如果一开始坚持的是全都杀掉,那么现在改一改太祖皇帝的成例也就是可以接受的了。

老实说,六十两也确实太低了。

虽然六十两对普通人是很多很多了。

但这年头贫富差距大,百姓没钱,当官的有钱啊,把斩首线划在这里,其实是不太好执行的。

而且能执行到底的,可能也就是开国皇帝那样的威望。

另外,他们全都同意,也是因为这个改法的关键不在这里。

这个关键在于重新划的斩首线定在什么地方。

朱厚照见取得共识,便继续说下去,“儿臣以为新划的斩首线可以定为白银一万两。”

一万两,那么这次上了王华信中名单的人,也一样是一个活不了。

谢阁老不禁心中竖起大拇指……绕来绕去,竟然玩的这一手。

但这种手段,也瞒不了一屋子的聪明人。

皇帝和谢阁老一样的表情,略有些无语,“若这样划,还是要将他们全都杀掉。并没有什么区别。可不可以将这条线划在三万两?”

朱厚照立马磕头,“父皇英明!”

三位阁老眼皮一抬,轻轻盯了太子一眼。

这是故意的吧……

皇帝也‘额,了一声……感觉好像有些被儿子给绕进去了。

虽然这个数字直接将朱厚照说的翻了三倍,不过也可以……只要能把那些首恶砍掉就可以了。…

这样,这个桉子到最后也是动了刀子,杀了人,那么‘底线,的作用就还在。

最最关键的是,这个法律以后有用了。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其实朱元章定的这个律法都上百年了,可现在流于形式,大家知道就当不知道。

但现在改了一下就不一样了,朝廷又提起了这件事,既然提了那就是有用的。

不过这个时候,

一直没有出声的礼部尚书张成忽然开口,老头儿都囔都囔的说:“……陛下,老臣以为擅改祖宗成法,总归是要详加考虑,仔细斟酌的。斩首线究竟是一万两还是三万两,又或者是不是五万两,如何能须臾之间就划了下来?”

朱厚照对这个话很惊讶,

这是他的预料之外的。

在他的预计中,只要话讲到这个程度,是不会再有大臣发表异议的。

因为……要避嫌的啊……

你觉得三万两这个线划的不好,

你什么意思?

当然,你可以说我完全是从朝廷大局、从江山社稷的角度去考虑的。

可问题是,你这样说依然是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的。

因为这是很明显的做贼心虚。

既然如此,你甘愿冒着被猜忌的风险,又是为了什么呢?

朱厚照是既不解、又怀疑,而这番神色也被刘、李、谢三人收入眼中。

他们都默默的给张成祈祷一番。

“大宗伯觉得,这条线应当划在哪里?”太子意味深长的问了这么一句。

张成答道:“臣今日初闻此法,自认未得其要领,因而君前奏对,也不敢妄言。只是觉得其影响颇大,故而有此谏言,还望陛下、殿下慎重决断。”

这种昏庸又和稀泥的说法就不要拿出来讲了。

朱厚照拇指和食指放在心中磨了磨,他心中忽然升起一个从未有过的念头,该不会那十八万两白银,是和这人有关吧?

再说这张成和刘大夏的关系也不一般。

于是忍不住心头一动。

浙江的事和京里到底是个什么关联,其实现在还是不清不楚。

倒不如……

就让英雄去审英雄,让好汉去审好汉。

反正重划了线,有些人肯定是要死的。

不杀人,张成无法向太子交代,

可杀人,张成就无法向下面的人交代。

嘿,也是个难死人的局面。

“大宗伯不要多虑了,哪怕本宫年纪尚幼,思虑不足,可父皇和三位阁老都应允的事,即便有影响,又能有多大的影响?”朱厚照先是一句话把张成的建议给驳了,

然后又看向皇帝,“父皇,此次浙江桉涉及京师里的大臣,以王华这个浙江巡抚的身份是无力办理此桉了。儿臣以为是不是最好由朝廷派遣德高望重的大臣前往?可惜大司马要在此时避嫌,戴总宪年老体弱,不能远行,且马上又要入冬。因而儿臣以为最好可以由大宗伯前往浙江专办此桉。至于王华,便只知当个副手就好。”…

暖阁里,他这番话说完,刘、李、谢三人全都沉默。太子要找你麻烦,你还能舒服得起来?

这绝对是个烫手的山芋,因为谁也不知道李俨才他们会招出谁来。万一招出一些敏感的人,你咋办?

而且内阁原本就是不想介入这件事的。

“张爱卿,你意如何?”弘治皇帝应该没什么大的反对意见,就开始问了起来。

可怜张成本人立时额头出汗,“启禀陛下。身为人臣,自该为君分忧,为国出力,可陛下,臣年老体迈,已如老马不堪负重,唯恐误了陛下和殿下的大事,到那时,老臣便是万死之罪了。”

这也算是老油条的话了。

所以说当这个皇帝是真不容易,稍微笨一点,就玩不过这些又聪明又滑头的大臣。

这张成礼部尚书当得起劲,这会儿又说身体不好了。

朱厚照鼻孔哼出一声,“大宗伯年老不堪用?这话说出来是意指本宫这个太子不体恤老臣吗?还说害怕耽误了浙江的大事,怎么,礼部的事都是小事,你就不怕耽搁是吗?”

这话说得张成百口莫辩,只得言道:“殿下误解了,微臣并非此意。”

朱厚照追上反问:“那你是何意?你若是身体不好,怎么平日当着礼部尚书的时候不见你说,到了这个关口忽然讲了出来,是不满本宫的安排吗?”

继而又痛心讲:“再说,你口口声声讲着为君分忧,为国出力,可你睁眼看看父皇,且不说父皇今日还生着病呢,就平日里哪怕免一个早朝,也都得和你们商量着来,稍有不慎便是一封御史的奏疏递了上来!你就是这样为君分忧的吗?!”

这话杀人诛心,张成又如何再能推脱?

浙江这刀山,他是不上也得上!

====

感谢鹿希小孩的万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