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318章 政治智慧

朕乃一代圣君 第318章 政治智慧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22:39:33 来源:笔趣阁

二月二十六日,清晨。

一片衣角掠过路边青草的露水,几道身影转廊庭而向正院,到了之后几人跪下,低头捧上一个木盒。

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胡须花白的老者,老者身边有一个青年人,模样倒与老者有几番相似。

青年人拿了木盒拆卸开来,将里面的一页宣纸取了出来。

老人家偏过眼神,念了其上的两字,“取仕。”

这有些奇怪。

因为宋、明两代的科举都是三年一次。譬如弘治十八年乙丑科之后,下一次就是正德三年戊辰科,和是不是有新君登基没有关系。皇帝登基之后有恩科,是清王朝为了笼络天下士子,所以想出来的主意。

因而此时的刘健是看不太明白的,但仔细一想,其实洪武四年、五年,永乐九年、十年都分别进行过连续的科举。

皇帝处处以先祖来要求自身,或许这也是比照太祖、太宗皇帝而做。

还好,加科取仕这事其实不难,毕竟文人也不会自断其根,若是皇帝都说了今年举行科举,结果哪个文人不同意,那天下的士绅怕是不知道要编造多少流言来让其身败名裂。

不过刘健也奇怪,既然此事不难,为何作为单独的议题?又如何占据一天的时间?

正思考间,下人来报,说宫里的公公来了。

刘健不敢托大,连忙起身去迎,既是宫里来人,必定是陛下的意思。

而到堂屋前的大院落一看,果然如此,来人不是其他,正是司礼监刘瑾!

“刘公公。”

“希贤公不必多礼。准备准备,接旨吧。”

刘健略有惊诧,这么一大早,怎么会有圣旨?而且昨天入宫述职,一点儿迹象都没有。

但不管如何,还是赶紧准备接旨的礼节,随后率家人行跪拜大礼。

刘瑾清嗓后,开始宣读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光纂洪图,祗宁方夏,所赖箴予之阙,求人之瘼,遂以达上之泽,是承是籍。盖古所称陈古道、引大体、不举苟细者,今有其人焉。

尔山东布政使刘健,先皇祖拔尔于师言,先皇考遗予以正士。立正直忠厚之高标,运博大沉雄之峻采,昌言日进,戆气特闻,兢兢业业,待民以仁。

朕在朝而宝历初开,唯以小民永命,挟风霜于白笔,人歌至止之骢。摇山岳于铁肝,威揽澄清之辔。兹以覃恩,授尔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兼巡抚山东,锡之勅命。尔当兹重寄,殚忠竭力,母得处事乖张,戕害生民!钦此!”

山东巡抚?

刘健没想到自己只到山东一年就立马升官。

“臣刘健,叩谢圣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希贤公,快请起吧。”刘瑾收好圣旨交予老人家手上,又凑近了说:“近来各地督抚入京甚多,陛下不辞辛劳,一一召见问民情以详,然于大朝会之前而得拔擢者,仅希贤公一人尔。陛下此举,用心纯良,希贤公心中知晓就好。”

“啊!”

刘健没想到这其中还有这样的细节,于是忍不住惊呼出声,满是褶皱的脸上尽是动容之色,感涕答说:“陛下厚恩待臣,臣岂敢不效死力?”

刘瑾点点头,他回宫之后就将这些回禀给皇帝就好。

刘健不是演戏的臣子,虽说哭出来不免有几分夸张手法,但心中还是依旧震动。

到午后时,得了消息的李东阳、谢迁都赶赴他的住处。

实际上朱厚照主要是两个考虑。

其一,刘健确实干得不错。这个得实话实说,人原先是内阁首辅,去当个布政使还不是绰绰有余?而且当初他赴任的时候,皇帝为他撑过腰,官场上人走茶凉的那一套得到遏制,他在京师的老友也愿意帮他忙。

到了山东以后,一年的时间刘健就做两件事,一个是兴教化,他在山东开设书院,做各类讲学,而且不像有的官员被贬之后心生怨念,他还是如当初一样秉持认真的性格,该教忠君教忠君、该教爱民教爱民;第二是重农桑,在他的能力范围内,他阻止豪强大户兼并土地,与民休养,山东官府各类开支也倾向于民生。

虽说没有创造什么财富神话,但他做到了一个理想中的封建文官应该做到的事。这其实就够了,老百姓,你不折腾他,他活得可好了。

其二,这个时候升赏刘健,也是为拉拢人心。

朱厚照做过的几件大事,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得罪了士大夫群体。而刘健一直在士大夫群体中享有崇高威望,这个时候给他这样特别的待遇,就是展现一个君主的宽仁和胸怀。也更显得他不偏不倚。

“取仕之议题,意在元年加科,而元年加科,是要天下士子归心。”

李东阳和谢迁对刘健这句话都是认同的,李东阳还分析说,“广开言路、为国取才,这本也是盛世明君之象。只不过与外庭预料相差较多。现在看来,开海应非议题了。”

“不错,若是有,则不应排在第四。况且……”

其实最关键的原因不难想到。

那就是海禁是祖制,开海作为一个大朝会议题拿出来大谈特谈,总感觉味道不对。

有些事你实在要做就做了,但不要拿出来反复的讲。不然不是一遍又一遍的告诉别人,皇帝违反了祖制么?

当初复套是国策,开海就不是,这其中其实也有这层考虑。

“陛下,终归是陛下。”刘健微微摇头感慨,更多的夸奖话其实都在不言之中。

一个十几岁的人,于政治上的把控不比他们这些几十年的老臣差多少,如何能让他不赞叹?

接着刘健起身,正式的向两人行礼,“下官主政山东一年,一年来,尤为感谢两位阁老于山东百姓之关照!”

“希贤公。”李东阳和谢迁都不受此礼,“我们之间就不要来这些虚礼了,早年我们就说过,既已相得,则不以俗名而论,所求者,上解君忧、下安黎庶而已!今日我与于乔来此,希贤公还不明白我们两人心意?”

刘健感动,“能得知己一两人,此生无憾矣。”

“希贤公还是快快坐下。”谢迁为其斟茶,“如今,君上爱民,正是有为之机。且不论平日如何,等到真的大朝会,还是推河工、取仕,可见陛下治国以正道。”

谢迁的话也代表了京师里大部分官员的内心想法。

大朝会的议题足以反应很多东西。

于是一时间颂圣之语不断。

正德元年的春天,大明似乎更显生机了。

到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宫里传出的东西依旧出乎许多人意料。

首先数量不一样了,二十七日连续定了朝会第四天、第五天两天的议题,分别为吏治、开源节流。

二十八日所定也是两个,分别为不夜城和军备。

原先所拟的是第六天军备、第七天不夜城。

因为不夜城要在今年建成开放,所以不管怎样是要占据一个议题的。

所谓不夜,就是要在里面不施行宵禁,而且有许多事说的容易,比如说如何保证商品品质,如何收税、真要搞好其实是很复杂的事,赶得上一次商业创业。

朱厚照不想把它弄得很差劲,自然就需要花费寻思。

而之所以调整顺序,就是因为大朝会文人居多,或者说整个大明朝文官的力量就比较强。能把军备这个议题挤进去,他的目的就达到了。

并不在于次序,排在最后一名是给文官群体一个面子,同时也是要他们给皇帝一个面子,就是说:这是最后才讨论的事情。

你看河工、取仕,都是很前面的。

朱厚照是想减少政治阻力,至于说议了以后,施行了,施行到什么程度,还不是看他这个皇帝?

这点政治智慧他还是有的。

三月一日,大朝会正式开始。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蓝天白云,万物复苏,这个时间点选得很好。

朝廷之所以提前抛出议题,就是要让各官员明白那些议题是与自己相关,且又给予他们时间来考虑、斟酌自己的建议、说辞,这样能够尽量的保证质量,否则现场去想,总归是会逊色些。

而且朱厚照还下旨御膳房,要在今日为数百名朝廷***准备好一天的食物,中间只会有休息的时间,而不会说让各人回府或是回衙门吃上一顿再来。

除此之外,守卫宫门的禁军也比平时多了三倍,更是有锦衣卫从旁协助。

当然,鸿胪寺等官员也会进入大殿,他们是要纠正是不是有人私底下交头接耳,不遵守朝廷礼节。

至最后一切准备就绪,司礼监的太监大喊:

“皇上驾到!”

听到这声音,大殿里人头攒动,一排一排的人撩袍下跪,“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厚照今天是明黄色的朝服,他个头已经长高,眉头微皱的模样让人觉得颇有气势,其实模样没什么,更为关键的是过去做过的事展现了一个君王真正的力量,所以臣子是迫于这些势。

紫禁城的主建筑都在中轴之上,透过巍峨的大殿,朱厚照能看到连片的重臣直到尽头。

他紧了紧拳头,这就是帝王。

“平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