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304章 朕必杀之!

朕乃一代圣君 第304章 朕必杀之!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22:39:33 来源:笔趣阁

“锦衣卫听令,全部拿下!”

“是!”

高亢之声传遍整个巡抚衙门。

这之后就是手持钢刀的精壮侍卫进场,士子们没有武器,他们只有惊恐。

惊恐之下哭喊、惨叫不断。

还有的人像是没搞清楚自己来干什么的一般,竟然在这个时候说后悔了,还想逃出去!

这种事情怎么允许?

有个人趴在地上,从狭小的空间里一直往外爬,结果还没到门口就被提溜了起来。

“饶命!饶命!放我走吧,我是被人劝来的,真不知道今天是做这件事来了!”

“我们也是,我们也是,就放我们走吧?!”

“可耻!”倒是也有人似有几分气节,“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你们几个胆小如鼠、贪生怕死,与你们为伍,真乃吾之耻!”

毛语文才不管这些,“全都抓起来!”

毕竟都是书生,也搞不出什么像样的反抗,无非就是吵了些。

期间,有些人看不下去,已经返身回了屋子里。

毛语文则静静的欣赏这一切。

边上的王琼则说:“副使,你我这次,是把天给捅了个窟窿啊。”

“中丞大人可不要随意乱说。锦衣卫的天是陛下,锦衣卫也从来不捅天。”

“嗨。本官是什么人,副使心里清楚,我的意思副使也清楚。我是说,今日之事传到朝堂里,必定掀起轩然大波,朝中诸公奈何不了你,但是奈何得了我。我啊,前途未卜了。”

“既然德华公有这样的忧虑,刚刚为什么还那样说?”

这个问题,王琼也很难解释。

最后只有八个字,“人生在世,身不由己。”

“的确如此。”

最后的最后,就是要看皇帝怎么抉择。

浙江发生这样的大事,往京师去的急递都是用的最快的马,路上人停信不停。

这样的事瞒不住,在京师知道之前,南直隶首先听闻,随后举世哗然。

大概是朝廷还没有个声音出来,南直隶苏州府、松江府包括应天府,都不断有人说“如此凶事,前所未有”。

其实哪里有什么前所未有。太祖皇帝当年杀得更狠。

十一月十日傍晚,一骑快马进了京师。

内阁李东阳和谢迁原本是准备下值回家,但看到了浙江的奏报心头巨震,立马就派人到侍从室递条子,他们要见皇上。

在他们赶往宫里的路上。

朱厚照的御案上已经躺着谷大用呈上的急递了。

“浙江闹成了这副模样,你觉得京师里又会有怎样一番动静?”

皇帝半躺在软塌上,浑身放松,因为一天下来,他也有些累了。

刘瑾在一旁躬身伺候,“奴婢觉得,总归还是会有一番上奏,讲述此事的严重性。不过最严重的,不尊圣旨,却不知道他们讲不讲。”

朱厚照略微点头,刘瑾这个家伙下眼药水,也是一击致命。

其实这件事的根源在于朝廷要惩治走私的商人,只不过打击面比较广,手段呢确实粗暴了一些,所以引发了后续一系列的事情。

再往前找,其实就是开海。

“启禀陛下。李阁老、谢阁老来了。”

不出所料。

“让他们进来吧。”

朱厚照其实不是很慌,又没有到各路大军进京勤王的份上,有什么好慌的?

但是李东阳和谢迁却相反,他们一进乾清宫就仿佛鞑靼人打过了长城一样,“陛下,浙江举子齐聚诉冤,锦衣卫和浙江巡抚衙门动手抓人、打人,涉数百人之众,此案传开以后必定震动朝野,东南亦有将乱之迹!这是浙江巡抚王琼呈递的奏疏,请陛下御览!”

刘瑾把东西接过来。

朱厚照只简单翻翻,看到内容和谷大用所奏得差不多就行了,只不过口气上稍有不同。

“你们以为怎么解决?”

谢迁是浙江人,先前皇帝让谢丕写文章倡议那事儿他们都还记着呢,所以其实不太好说话。

只有李东阳,他说:“此案目前涉及太广,若是朝廷用典过重,则会大寒天下读书人之心,长远来看,这于朝廷不利,于我大明江山不利。臣以为抓了,训诫一番,达到教化之目的也就可以了。孟子曰:施仁政,行王道。望陛下能够宽刑罚以彰显仁德,由此天下归心,则盛世可期矣。”

“内阁,是这个意见吗?”

这时候谢迁附和,“臣以为李阁老之言为善。”

朱厚照反问:“如果这样,浙江的士绅就会觉得朝廷其实也不会追究他们过深,那么开海的事情也一样,即便不遵从也可以。到时候国策不能够推行,又当如何?”

李东阳回奏道:“海禁之策自太祖时颁布施行,如今已有百年,沿海百姓对禁海皆习以为常。如今要开海,也要缓缓图之,一夜之间就要骤然改易,臣以为稍显急躁。陛下是为了百姓,今年做一点,明年做一点,年年有进,时间长了,士子理解朝廷的良苦用心,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反对了。”

朱厚照叹了一声气,“李阁老,似开海这样的事,阻力极大。如果不能一蹴而就,今年做不成,明年就更做不成,到了后年就没人提这件事了。”

“陛下!”

“不要再说了。”皇帝抬了抬手,“朕这一次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你们如果真的觉得朕是错的,或者有什么人又要辞官、弃朕而去,那也随他去。道理,朕已经讲了几十遍,听懂就听懂,听不懂那就不要再听了。朕说过,开海的国策,推得动要推、推不动也要推。上至宗亲勋贵、下至士子商人,谁阻拦朕,朕就办谁。”

“浙江的士绅离京师远,不知道朕的决心,即便朕遣了帝师、惩了淮王,他们还是不知道朕的决心。你瞧,硬得都不行,李阁老还要朕相信软得能感化他们?多说无益了李阁老。朕是帝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大明朝好了,九泉之下能有脸面对祖宗的是朕,大明朝坏了,无颜面对祖宗的也是朕。这个担子,朕挑了!”

“传旨。”

面对一个实权帝王的全力一扑,李东阳和谢迁也无奈。

皇帝现在的态度很明显,你们要骂就骂,要辞就辞,朕不在乎。朕一定要办成这件事。

“有浙江士子黄思过等人,做《墓碑记》蛊惑人心、煽动百姓对抗朝廷,用心险恶,无耻已极。且聚众闹事,强闯官府,目无法纪。其中多数更为朝廷纳取的举人、秀才,圣人之书长读,但心中无君臣之念,眼中无朝廷法纪,若取此类人入朝为官,能解君之忧否?因此,自黄思过、李旻等人以下,皆革去功名,终身不录!同姓亲族,俱照施行!”

这道口谕出来,李东阳和谢迁都听懵了。

别的不说,最起码明天的早朝还没有讨论,即便不是早朝,朝中各部也都没发表意见,皇上怎么能在这个傍晚,就把这么大的事情给定了呢!

而且,事情原委如何,如今就是靠着这一封奏报,仅仅如此,就要革去几百人的功名,这是不是有些草率?!

大明朝至今也没有集体革过这么多人的功名啊!

“陛下!”李东阳实在是有些不能接受,“此事干系重大,几百人的功名一旦革去,举国震惊,臣以为,即便真的如此,也当核实之后再发圣旨。”

朱厚照招了招手,

刘瑾很懂,去御案上把那几页纸拿到李东阳和谢迁的面前。

“这是给司礼监的急递。朕看了,和王琼所奏相差无二。所以事情属实,应当没有问题。”

“那……那若是明日早朝,有臣子上奏,又当如何?”

朱厚照不为所动,“他奏他的,朕发朕的。不管奏什么,朕就是一个回答,如何处置朕已经定了。难道朕不能定吗?”

“臣当然不是这个意思,臣只是觉得,朝堂大事最好还是共议之后,再做决断。”

“朕的意思,李阁老为什么就是不懂?这件事朕已经议累了,朕也不指望说服任何人了。朝廷的精力、朕的精力不能够都放在嘴皮子上,浙江的人还急等着呢。所以这件事就这么定,要是谁觉得朕定不了,请他过来当面说。”

李东阳和谢迁觉察到一丝不对,皇帝这样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到了固执的份上。可皇帝以往并不是这样的人。所以看来是这件事情本身。也就是说,谁也无法扭转圣意了。

到了第二天早朝,

就如同李东阳说的那样,各部官员都开始上疏,他们在御前吵得不亦乐乎,说什么的都有,甚至有哭着和皇帝说,真要这样干,大明就完了这样的话。

但朱厚照不为所动,他只想说出那句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在奉天门听他们吵了半天,石板上也跪了十几位大臣,其中还有红袍的大官。直到最后朱厚照站了起来,面色冷峻,只有一句话,“此次涉事士子皆革功名,无伤一人性命。但自今日起,再有阻挠国策者,朕必杀之!”

什么是非对错,朱厚照全都不听了,反对者加码,他也加码,什么叫决心?这叫决心!反正几百人的功名都敢革,你看敢不敢割你的脑袋!

不过也真是有愣头青,

毕竟浙江这件事的确很大,大明朝有些文官也真不是被吓大的,的确有一人手执笏板,朗声奏道:“臣杨归儒领死!浙江之事,所涉甚广,陛下轻率抉择,固用重典,已失仁君风范!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且缓行开海之事,以利长久!”

朱厚照不想听,侧身向后走,但走出没两步就有个不重的声音传来。

“拖出去斩了。”

===

2月的最后一天,月票没投的都投掉吧是不是。

另外,明天三月一号了,新一个月的月票在哪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