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646章 何为中华?

朕乃一代圣君 第646章 何为中华?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03-10 15:35:01 来源:笔趣阁

如果是正德三年、五年,有人谈到礼,这个词可能会在朱厚照的脑海里闪烁一下,但不会有太多的重视,可眼下已经正德十年。

说一句物质极大丰富,这肯定不对,但国力确实有较大的增长,而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也出现了。

就是之后是什么?

朱厚照在行宫里和臣子们宴饮的时候,就在说:“朕每读唐史,都会觉得安史之乱尤为可惜,繁华鼎盛的王朝一夜之间变得破败虚弱。与此相比,汉初经历了文景之治以后,并没有这样的内乱,不过武帝开疆拓土,功绩自然彪炳史册,可国力确实也耗费大半。似乎扩张、衰败这就是答案?

所以也许没有安史之乱,大唐也会一天天将国力消耗殆尽。这个问题往深处想……各位爱卿,你说我们汉人究竟是个怎样的民族,所建立的又是怎样的王朝?是不是永远这样演进下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么我们君臣今日所积攒这些军力、民力,是不是也会在一场大战之后消耗一空?”

这一点就较为深刻了。

有时候还不能这么想,就像一个人一样肯定都会死的,生老病死这是规律,但不能就此消极下来。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诸位爱卿,大明朝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有些问题是需要思考的。这涉及真正的国政,比如说西域、蒙古,明军去将那里打下来,朕可以自信的说不是难事,这是一种功绩。不过朕今日听了关延卿等一番讨论,忽然觉得除了君王和将领的功绩这个理由,咱们应该再挖出一些理由来。”

王炳、杨廷和、刘健……大臣们听了以后也都纷纷冥思点头。

王炳道:“臣在当兵部尚书的时候,如何击败鞑靼是最要紧之务。当时就有人和臣探讨过,草原上也存在同样的循环、或者说是困境。”

朱厚照抬头,“喔?是什么?”

“草原人天生都是逐水草而居,一地吃完则去下一地,若是水草丰盛,则人丁滋生,牲畜繁衍,于是走向兴盛,可繁衍到一定的程度,水草的消耗赶不及生长,于是部落与部落之间开始争斗、这样人口又迅速减少。换句话说,老天爷赐予他们的那片地,天生就有一个承载的上限。”

杨廷和等人听了纷纷点头,“当年太祖皇帝洞见万里,也曾说过胡虏无百年之国运。”

朱厚照则借此提出一个问题,“草原有上限,咱们汉人有没有?两京一十三省耕地是有定量的,盛世之时人丁滋生,一旦到了上限,大明的子民又将如何?”

“恩,陛下今日所言确实发人深省,其中蕴含的道理事关王朝兴盛,不可不察。”王炳奉承道。

“这都是今日山东替我等找到的契机啊。”

刘健谦逊表示,“此皆陛下励精图治之功。”

“总之,朕今日是有所得的,山东没有白来,京师也没有白出。所以说你们就不该天天把朕关在紫禁城中。这个,介夫啊,”

“臣在。”

“这件事你来办。什么意思呢?朕是觉得关延卿所说的‘礼’之一字,确有必要引起重视,这是个好建议啊。所谓听闻纳谏,他虽然说的辛辣,但对的话,朕不得不听,也不能不听。但重物质,朝廷可以开垦更多土地,种下更多粮食,可要重礼,究竟要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才够,这些问题都需要探讨和思考。

关延卿借用了《礼记》的话: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朕觉得要与时俱进,更具体一些,比如说西洋人,他们的礼就和咱们的不同。所以这句话今日应该这样讲,今汉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杨廷和一向脑袋清醒,他点点头,“陛下的意思,是要朝廷明晰汉人应遵守的礼节。”

“不,不,不要用遵守这个词。”朱厚照仔细思考一番,“用民族特点,能区别于西洋人的民族特点。比如说忠诚、孝顺,这是古之先贤便推崇的,我们这些后人同样不能忘记,不仅不能忘记,而且要继续宣扬下去。此外,还有儒家、道家,这些都是西洋所没有的。

如果说坚船利炮那是看得到的具体成果,那么这些文化概念,以及汉人同样所形成的共识就是无形的资产,是这些无形的共识将我们紧紧的绑在一起。西洋人他们的记忆里没有华夏、没有孔孟,没有秦皇汉武、没有唐宗宋祖。”

……

这样的话题越是往下讨论,越是觉得是很深的内容。

但朱厚照觉得很有必要。

为此他还在济南多停留了几天,就是要借着这股劲头……哪怕不能一夜之间就把问题说透,但至少有个方向。

而这个问题的高度被皇帝一再拔高。

因为现在的大明和历史上的已经不一样了。

开海之后,大量的大明百姓走了出去,也有大量的海外人进来。

其实我们中国人没感觉,因为我们的文脉够长,文化够强,可以抵挡得住文化的冲击,尽管有许多地方也败下阵来。

实际上,有的国家和民族已经被冲击的七零八落了。

比如说韩国,他自身没有底蕴,在儒家文化影响他的时候,他就长得像儒家,在西方文化冲击他的时候,他又在各个领域努力呈现出西方的样子,整个国家在这个层面败下阵来。然后在转换的时候搞得乱七八糟,现如今自己人看不懂自己的历史,在极度自卑和莫名其妙的自负中逐渐扭曲。

其实在我们自身的内部也存在这样的案例,比如很多少数民族即便暂时在军事实力上强过中原王朝,但它统治集团的内部总是忍不住要汉化。一旦汉化,等到它再衰弱,这个民族可能就消失不见了。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所以大明今天面对这种变化,需要朝廷重视需一点方面的建设。

构建自己的民族概念,强化自己的文化自信,在这个过程中让数千万大明百姓形成一个共同的信仰和认识,从此以后作为一个凝聚力强大的族群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

这是个很大的课题,朱厚照一个人无法包揽,此外还需要和16世纪的现实结合起来。所以他让杨廷和来主抓。

“这件事……就放到南直隶来做吧。”皇帝背着手,在屋子里来回踱步,“纲举目张啊,朝廷先颁布一个纲领,先把大明的事说好说完整。当年太祖皇帝提出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这个中华,具体又是指什么?”

杨廷和自是知道皇帝越发重视这一点,因而不敢大意,说道:“值此内外交流日益频繁之际,陛下今日之所为不仅恰到好处,亦会造福于后世!”

王炳也道:“臣以为可以再论述一下背景。今日之寰宇世界,也是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相争的世界。”

所谓相争的世界是现实。

而应对这种竞争的现实,自然而言的演进就是要争抢民族生存的空间,只是王炳暂时还没那么讲或者他自己也没想到。

“不错不错。”朱厚照满意的点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那么此事便先这样定?介夫伱来执笔,到南直隶的时候向天下宣读。等之后回到京师,再具体商议细节、路径和目标。如何?”

两个老臣同时行礼,“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