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710章 缺德的一招

朕乃一代圣君 第710章 缺德的一招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5 13:22:56 来源:笔趣阁

朱厚照真有胆子让张璁入阁,而且想到就做。

隔天,他将内阁和六部尚书再加左都御史、少府令和总理外务大臣全都宣进宫里。

开门见山的对他们说:“这几日京里发生了什么,你们都知道。不是都要见朕吗?今天都见到了,该说什么就说,也不要再避讳着了。

还有你们心里大约也都在嘀咕着,朕昨日只见了张璁。到底谈了什么呢?结果如何呢?也不必到处托人打听了,朕从来行事方正,敢做敢认。朕来告诉你们,昨日张璁入宫禀报了清丈田亩的具体措施,共4条,朕都已经准了。分别为定法规、定人员、定流程、定罪名。

其中内涵也很简单,清丈一事由朝廷下令,全国施行,测量的人员由朝廷招募培训,并派遣到地方,清丈的流程也依朝廷规制,最后便是抗旨之人的罪名如何议定。这些事都已经在具体的施行过程之中。并且,朕已经答应,调张璁入阁。”

杨一清听后心中忽然一阵绞痛!

这是把他的脸面完全的拍在了地上,没有半点考虑啊!

他先前进宫劝谏,皇帝不准。

这尚且是第一步,后面还有廷议、还要讨论。

现在好了,天子看内阁首愧不同意,那么便绕过内阁!

从他的角度当然可以这么理解,而且这其实是很屈辱的。

但从朱厚照的角度就是另外一番意思,你不答应,我当然可以再派其他人,难道皇帝行事先要得到你大臣的首肯?你不同意这事还得延宕在这里,专门等你?

这是哪朝哪代的规矩?当他是什么,汉灵帝吗?

至于说什么面子不面子,他向来是对事不对人。

在这一刻,天子和首揆的矛盾一瞬间公之于众,让所有人都能清清楚楚的瞧见。

到这个程度,杨一清是没有办法了,他只有一个选择,若不这么做,想必会叫人骂他贪恋权位,如此必定有损清名。

于是他晃悠悠的起身,脱下管帽,跪于君前,用特有的带些沙哑的嗓音说:“臣叨举成化八年进士,蒙列圣累加超擢,进至今秩。臣受三朝大恩,如天地之大,如山岳之高,如江海之深,常愧报之涓埃,惟省躬淬砺,务精白一心,始终一节,以求无负。今臣忝居首揆,具瞻重位,于陛下可谓近矣,却不能深体圣意,分君之劳,解君之忧,臣有何面目再为百官之首?因而今日冒死为言,望陛下革臣之职,准臣去仕,以使赏罚得当,绝未起之祸,安百官之心,则不胜幸甚!”

他讲完以后,乾清宫静得可怕,简直是落针可闻。

因为正德皇帝是最忌讳臣子一言不合便和他提什么致仕的。

实际上,朱厚照确实面容紧肃。

到了这个程度,其实再去讲投献的危害,改革的优势已经没有意义。

这不是对错之争,这是权力之争。

哪怕你对,我也不能支持你,除非完全放弃自己的目标。

对于杨一清来说,这个目标就是安稳的首揆之位,因为他今天不这样讲,以后也是一个把柄,会有很多人想着把他弄下来,与其到那个时候不好看,还不如这个时候自己主动提,好歹也留下一个好的名声。

关于这一点,明朝的文人是想得很清楚的。

名声不坏,将来还有机会。

名声坏了,你被人打做女干佞之臣,这就没办法在官场之上立足,除非是像张璁那样剑走偏锋。

就像历史上,正德一朝刘瑾作乱,李东阳没有和刘健、谢迁一同离开,这就是牺牲了自己的名声的。后来人们觉得他是为了维持这个老大的帝国,但那会儿人们发现他的良苦用心,他人都死了。

对于朱厚照来说,这个目标就是把事情做成。

别的,他是不在意的。

包括,这个时候如果他同意杨一清就这么致仕走了,那么大体上文官会在各种文章词句之中编排他的不是,一份恶名是逃不掉的。

他深吸一口气,“杨阁老,你既是三朝老臣便知道,君前不可戏言。你当真要弃朕而去?你该知道朕是什么脾气。”

杨一清心中更痛,天子对他并不客气,而且话风一转立马就是‘弃朕而去四个字。

“启禀皇上,老臣当然明白,老臣说的正是心中所想。”

“好!”

朱厚照转身,压着声音说:“都已经正德十年了,朕做什么一开始没被反对过?海禁开驰之时,说大明沿海百姓易受倭寇侵扰,结果呢,大明水师现在在海上追剿他们!

清理军屯也说九边震动,怕生出不忍不之事!什么不忍之事?不就是起兵造反?让他们来好了!朕岂会怕了他们?当初若非朕坚持,屯田籽粒、边军战备能有今日的光景?

诸如此类,征鞑靼、西北、日本,哪一样事不被反对?平日都说皇上圣明,但是到了大事当前的时候,偏又各种说朕糊涂、说朕被蒙蔽!你们扪心自问,从洪武到正德,天下的隐田是不是持续增加?土地的兼并是不是愈演愈烈?!百姓的负担是不是更为繁重?!朕做这些,难道就是为了收几个税?早日收了这份心吧!朕虽不是秦皇汉武那样的千古一帝,但也没有狭隘短视到那样的程度!”

但朱厚照讲这一番话不是单纯的为了发脾气。

尤其是‘从洪武到正德之后的三问,这是权力之争没错,但对错不能轻易让给他。

要让人知道正德皇帝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杨阁老,朕再问你一句,你当真要为此致仕?”

王鏊觉得有些不对,皇帝是什么都干得出来的,并不受任何规矩所束缚,这个时候这样问就是最后的机会。

而且不要说你嘴硬,不好改口,你的嘴硬,难道皇帝软姿态的来和你讲好听话?

“陛下!”王鏊略微焦急的讲,“杨阁老一时冲动,且他本身就是心直口快之人,还请陛下息怒。”

“朕没有问你!”

杨一清握紧了拳头,他心中自问:难道这就是最后的结局了吗?

一边这样想着,一边叩下头去,“请皇上成全老臣。”

朱厚照脸色忽然平静下来,他不再有任何的愤怒了,连神情也放松下来,“那就…照你所言。”

按照道理来说,杨一清为国辛劳多年,并且原先也是立过大功,哪里能不念旧情?

但还是那句话,他当皇帝至今,到底是不是刻薄寡恩的君主自有公论,王炳最后的结局也摆在那里了。而且就算要送他这四个字,他也无怨无悔。

“臣叩谢皇恩!”

杨一清心中酸楚。

朱厚照也同样不开心,而且他要破除致仕背后的利益逻辑,杨一清既然已经得罪了,那就破罐子破摔。

“你这个谢恩朕不知是真是假,朕也顾不上了,因为朕当这个皇帝就是一定要恢复大明的国威。

还有很多年前朕就说过,既然心有不满,弃朝廷而去,那往日恩情不必再提。借着你这个事,朕要给吏部定个规矩,从今往后,因个人原因主动递交辞呈,乞求致仕的,若要再起复,推荐之人要说明原因,同时获得吏部尚书,内阁阁员一致认可,最终交朕批准。若是没有圣旨,擅自任用,那朕要找吏部的麻烦。”

王鏊心中一叹,果然如此,这就是他想到的,正德皇帝眼里哪有什么规矩?一切的规矩都是他定的规矩。

朱厚照捏准了这些人的痛点,动不动就要辞职,不就是显示自己抗争一下,博个直名嘛。

有利可图,所以才会趋之若鹜。

现在他就一次性把这个事情的代价拔高,有本事你就拿十年苦读的功名来赌,皇帝怕什么?每年都有进士,还怕没人做官?

这样一搞,杨一清必然受连累,自己利益受损,不会人人都顺着他说话的。

再者,这样操作以后,真的选择辞职的那些人反而高风亮节的可能性更大!

这就是缺德的一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