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703章 英灵永在,永镇山河。

朕乃一代圣君 第703章 英灵永在,永镇山河。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5 13:22:56 来源:笔趣阁

正德十年十月初六日,天子龙撵自午门而出,走向西城的烈士碑。

在此之前,朝廷已经正式下发旨意,以祭告上天、先祖的方式宣告西北之战的胜利,并宣布设新疆总督,节制嘉峪关外各处卫所。

对于朝野文武百官来说,开疆拓土不再是他们写在纸上歌功颂德的字,而已经成为事实。

对于更多人来说,正德皇帝在烈士碑前虔诚的纪念就像是一个符号,标志着如今的大明已与土木堡之战后的大明完全不同。

人们的观念变了,再也不必担心有什么边患,或是什么人打进来。当年蒙古人屡屡掠边,令人头痛不已,现在则是大明的骑兵隔三差五的巡边,驰骋于大漠的明军将士越来越多。

对于民间的影响就是阴阳怪气的少了,大部分开始逢人吹牛,展露着那国大民骄的心态。

而在西北方向,朝廷已经决定对哈密和土鲁番城进行整体扩建,同时在土鲁番设立马市和茶市,尽最大的努力、用最快的速度重新构建通往西域的商路,同时鼓励民间商人参与其中。

战马不仅是运输工具,而且是军备物资,西域的马本身是非常优秀的品种,当然要要,而且要多要,所以朱厚照已经同意扩大购买的规模。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有一个最为关键的点。

便是武将的地位的提高。

好男不当兵,这个观念并没有在老百姓的群体当中改变,但在勋贵子弟之中,进入军学院、随军征战捞上一点战功,这条路子还是很受欢迎的。

本来这帮家伙也没那个耐性去读书。

所以军学院的名额非常的稀缺和抢手,如今出征的将官之中,大半来自军校,这些以往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很多都已经立了军功,出人头地。

这种事情就和哪里赚钱,立马就是无数人趋之若鹜一样。

周尚文当然是其中最大的代表,在他之下也有不少武将是青云直上。

这也是‘丈夫期报主,看取宝刀雄这句简单的诗词在京中广为传播的原因,诗词这类文艺作品都是看社会氛围的,它本身不会发光,是人们的广泛共鸣让它发光。

反正战场之上,活着是建功立业,就是死了…至少可以让家人获得烈士家属的身份。

朱厚照对这两次的祭祀仪式很看重,祭祖不必说,纪念烈士他同样要求在京大小官员全部到场,并在仪式之后当着所有人的面宣布一条杀头之罪:

从今往后,凡辱没烈士者,斩!

且光说是没有用的。

刑部和大理寺经过仔细查证,抓到了三个欺辱烈士家中老幼的恶徒。

这三人,一为屠夫,一为举人,一为盗贼,他们所犯的具体罪行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就在碑下,在所有人的眼前,皇帝下旨斩头!

朱厚照虽然杀过不少人,但亲自看到脑袋从脖子上滚落下来的次数还是不多,鲜血喷洒了一地,多少带着些血腥。

不过他的面容没有丝毫变化,所谓的强大的时代、铁血的时代从来都不是嘻嘻哈哈就能达到的。

皇帝身穿冕服,在他之下众臣依次排列,场面恢弘,气氛严肃,斩了这三个脑袋以后,天子宣布道:“今日,朕以此鲜血祭奠战死的将士,告慰他们的灵魂!竖匾!”

随着他的命令,烈士碑两侧各有一个匾额被揭开,它们是被四根石柱固定的。

左边是四个字:英灵永在。

右边也是四个字:永镇山河。

天子以这种肃穆到极致的方式告诉天下人,为国战死并非毫无意义。

而这里终将成为这个民族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

那日仪式之后,仍然会有人时不时的来到这里。

大部分都是普普通通的百姓,要么是老妇带着孙子,要么是妻子带着儿女,他们手捧鲜花,到这里放下,说上几句话,然后离开。

每日都是这样,可能来的人不一样,但没有哪一天是鲜花不更新的。

不过有一天有些特别,因为烈士碑前来了一队人马,轿子光鲜亮丽,一看就不是寻常之人。

百姓们不敢靠近,只敢远远看着。

杨一清虽然年纪已经大了,但到这里他不该继续坐轿,所以每一层阶梯都是他自己爬上去的,边上只有他的儿子杨质庵扶着他。

杨一清没有家人在朝为官、更没有人从军。

这一趟他是为了纪念自己当初的好友。

他曾任三边总督,也是与鞑靼打过仗的,手底下曾有一参将名为左和,曾经救过他的命,但最后不幸战死。

杨一清无比虔诚,他在碑前自言自语的说:“左兄为国殒命,幸得圣天子在朝,有此碑,望左兄能在九泉之下含笑。”

说完以后他叩首再拜。

临走时,望着一个一个登梯祭拜的人,杨一清若有所思。

天子此事行的方正,虽然营造石碑费了不少钱财,不过能让那么多人在此心怀忧思,也算是一桩功德事。

为国战死被上上下下的人所纪念,当然会更加激发前线将士的士气,同时有天子主持,这也是一种荣耀。

大明百年来的以文抑武,似乎已经不存在了。

杨一清自己都能感觉到,因为皇帝的支持,不少勋贵现在也开始重温‘旧日时光了,他们一手拿着从海贸上分得的银子,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手安排家中子弟进入军中,赢得战功。

而在朝堂之上,以成国公为首,又支持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军事活动。此外,像新封靖虏侯、平海伯和威宁伯这都是在朝堂上能发出声音的勋贵。

正德十年的气氛,已经和当初完完全全的不一样。

“阁老,回府还是去内阁?”

“去内阁吧。”

“是。”

杨一清越来越明白了,天子是又要文治、又要武功,文治方面自然是百业兴旺,武功则仍不止于目前的疆界,这其中的纽带就是先前提到的产业二字。

到内阁的时候,关于这两个字的会议正在进行之中。

他从门外径直走进去,见到众人迎接他,他直接摆摆手,“继续。”

是少府顾人仪在讲,他说:“……发展产业无非是三个环节,种植、制造、售卖。前两个都好说,棉花不够可以买,工厂不够大,少府可以出资扩建,关键在于一定要能卖出去。将来,我等与陛下禀报,这肯定也是其中的关键点。”

“顾少府可有良策?”

“在下已经命人试制了棉布,在内陆虽说商业氛围不浓,不过几个大城仍然有一定需求,再者,在下以为能否向陛下申请,将棉布列在此次西域贸易使团的外销物品之中,试一下。”

是的,天子已经在筹备向西域派遣两路人马。一路是修筑、扩建城池的人,那里要进行汉化建设,语言是一方面,其实建筑也体现了一种文化,所以周尚文很缺这种人。

另外,天子要向西域派遣贸易使团,将大明的茶叶、丝绸都带过去,想办法换回西域的战马。

商路通了,那就做生意,各取所需,商路不通,周尚文再他妈给老子打。

杨一清听了几句,随后说:“要不要请平海伯也在南洋试一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