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543章 名臣

朕乃一代圣君 第543章 名臣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04:38:08 来源:笔趣阁

仇钺在进城的时候也派人向王守仁递了消息,只有固原军和朔方军到了,平叛才算真正的稳当。而王守仁和王廷相得知镇城已破,且王府已被锦衣卫拿下时都有几分自嘲的感觉。

原先还想着怎么抢功劳,却没想到皇帝又领先一步。

张璁则长出了口气,安化王造反,这事给人的震撼不小,不过好在短短七日之内就已经剿灭成功。

“中丞、部堂,给朝廷的奏疏六日前已经递出,走得还是八百里加急,如今反贼已经扑灭,应当及时再上奏陛下,免得朝野担忧。”

“好。”王廷相没有意见,“就由张御史执笔,在下与伯安兄署名。”

王守仁没有其他的意见,但他考虑的更为全面周到:“出了此类事。要不要在宁夏继续清理草场、军屯,是不是也一并上奏朝廷?”

其实这个问题不该王守仁来问,严格来说是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的。

他讲出这一番张璁多少有些意外,以这个王伯安的头脑,决计不会想不通其中的道理。

“要的。”张璁还是点了点头,对于他来说,这是他的主要职责,“下官还在想,平叛之事照实来说就好。关键在于清理军屯。下官以为,陛下的本意绝不是要逼反了边镇。可安王造反,天下震动,陛下和朝中各位大人是否会有改弦更张之意……这一点在下实在拿不准。这奏疏,也就不好写了。”

不错,就是这个症结。

王廷相和王守仁都点头,两人的眼中都流露出对于张璁的刮目相看之色,这个原先只是知县的人物,临大事仍然头脑清醒,这可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

这毕竟是藩王造反,就算是喜欢搞这种事的朱家,那也极不寻常。

至少皇帝的脸面挂不住。所以惹出这种事,朝中阁老、部臣说不准就会偏向于稳妥行事,甚至皇帝也会生出这种心理。

所以张璁才恨,那个蠢笨的藩王在军事上是没有影响的,但在政治上闹出的事却是极大。

现在的话,张璁不得不面对一个赌局,赌注就是他的政治生涯。

因为大臣之中肯定会冒出一部分人发出反对的声音,如果皇帝的心思仍然是继续推行,那么他们递上去的奏疏就要契合这一点,只有这样皇帝才好顺水推舟。

否则他们这些经手之人都说事不可为,这就是自己人给皇帝增加难度。

问题是,万一皇帝也改了主意,他们还说继续推行,这也是不合时宜的。

所以当官哪里有那么容易。

然而张璁没有料到的是他遇到了两个好官。

王守仁和王廷相不是要对他好,而是关心清理军屯这个事情。

所以王廷相同意联名上奏,而王守仁同意要把清理军屯之事一并写上。

其实这件事和他俩真的没有关系,但他们的意见很相同。

“必须要写,要建议皇上继续推行!”王守仁斩钉截铁的说:“军屯侵占过甚,致使卫所破败,几无可战之兵,一个安王造反便让此事折戟,但大明何日才能除此弊病呢?!”

王廷相更狠,“自古以来,清丈田亩都是人头滚滚,只想着顺顺利利、却不杀人而做成此事,我还没有见过类似的事。因而,本官也认为军屯清理绝不能停。否则宁夏如何能有更新之象?”

这两人可以说这大明西北的实权派人物。

张璁在京里待过,在淮安府待过,在内地他尚未见过如王廷相、王守仁这样的官员,以往那都是个啥呀,毫无抱负、满心都是一个贪字。

但在这一刻,他对这两个人有了某种共鸣的感觉。

不管是陕西巡抚还是河套总督,他们都可以想办法甩掉这件事的,但是他们没有。

这不仅是在现实的政治中为张璁助力,更是在理想精神层面给他以震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世上是有这样的人的!

张璁颇为郑重的向两人行礼,“伯安公,子衡公之高义,下官今日方知!”

“莫要捧我们了,你张秉用(张璁字)在淮安府山阳县斗贪官、护百姓,牢狱而不能改尔之志,若论高义,天下也是有你这号人物的。”王守仁笑着说道。

人生难得知己。

这三人忽然开始惺惺相惜起来。

原先王廷相有些想抢功,可锦衣卫拿了头功,他也就没甚好说的了。

不管怎样,事情安稳搞定,皇帝不会少了他们任何一人的好处。

仔细想来,他们三人,哪个不是皇帝专门简拔、委派过来的。

这是一个具有某种历史意义的时刻——三个想做点靠谱的事情的大臣同时聚集在大明西北之地,且都受当朝皇帝的信任。

“下官这就来拟奏疏!向皇上报捷!”

……

王守仁的思绪则被天边的晚霞带回了弘治十二年,当初他刚刚中进士,因为跟随王越到西北亲眼见识了军屯被侵占的厉害,所以愣头青般上了疏。

但当时,太子对他的处置却是贬到贵州龙场。

十年过去了,到此时他终于明白过来。

皇帝其实什么都知道,他只是在等待机会。

所以张璁觉得继续建议清理军屯是冒险,但王守仁则知道绝对不是。

因为他更加了解如今的正德皇帝。

与此同时,王守仁也暗下决心,不管如何,他一定会辅佐皇帝完成此事,宁夏造反,他则兵出宁夏,榆林造反他则兵出榆林。

十年磨一剑,他与他的兵便是皇帝磨得那把剑。

现在,宁夏也只是个开始而已。

……

镇城之内,随着陕西巡抚王廷相的到来,原先的混乱开始逐渐消散,官府的主心骨一到,稳定城中秩序的工作便能顺利展开。

本着好奇的心态,他们三人一起去见了已经被押在天牢里的安化王。

一两天的时间过去,安化王逐渐认清了现实,随后就是以往的狂妄迅速消散,整个人变得像是颓废的哑巴,连话也不讲了。

王府所占的财产被找了出来,田亩、银两、黄金、古玩、字画……这个贪心的王爷搜刮了上百万两的财富。

“就让锦衣卫槛送京师吧。”

这是最后的决定。

第二日,也就是九月初九日,在巡抚王廷相的主持之下,官府张贴了安民告示:一、安化王聚众谋逆,其罪当诛,从其者,同罪;二、凡与谋逆案无关之百姓,皆无罪,只需安分守己,则官兵无犯;三、九月一日为官府所定退军屯之日,今安逆已伏诛,退田之日推迟为九月二十日,逾期而不退者,视为抗旨,当斩;四、城中百姓、商贾皆需维护秩序,凡有作女干犯科者,从重处罚。

原宁夏镇总兵、副总兵皆身死,特殊时刻,王廷相只能兼了,宁夏卫中有不少将校、士兵涉及谋反大罪,这不是展现仁义的地方,而且他没这个权力,造反是肯定要杀头的。

不过涉及军务,无需告知百姓。

朔方军和固原军都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协助官府善后。

宁夏镇原先有七卫,靖虏卫离得较远,不受影响。其余六卫:宁夏卫,宁夏前、中、后卫,宁夏左、右军屯卫,皆有数量不同的反叛人员。

这些没得说,肯定是抓起来,原来安化王拉起的一万多兵马,一是被杀了不少,另外也跑了许多,剩余的人绝对是惨的,谁也救不了他们。

王廷相选择将所有的卫所兵全部打乱,以此稳定局势,重新在宁夏镇城之中编出宁夏卫、宁夏前卫、宁夏后卫三个新的卫所,剩余的三卫番号是有,但人数已经凑不足了。具体怎么处置,还是要上奏朝廷后才能定。

叛乱初定,事务繁多。

因为杀了不少人的关系,一下子多出了上百万亩的田地。

只要他们上的这份奏疏,朝廷同意,那么宁夏镇就可以在新编练的三卫基础上重新分划军屯。

所谓破而后立,便是这个样子。

只是战乱之后,总是有破家的百姓。

这一点看得王守仁动了心思,他找到王廷相说:“子衡兄,河套地区倒是地广人稀,战乱之后,受苦百姓不少,我欲在城中吸纳部分百姓,将他们带到朔方去,这样子衡兄的压力小了,河套屯垦也能多些助力。”

开垦河套也是朝廷和陛下非常重视的一项政务。

“伯安兄要带多少人?”

王守仁也不装脸皮薄,“当然是能带多少带多少,也不枉朔方军来这一趟。”

“能带多少带多少?”王廷相咋舌,这是得多富,“大军开拔粮草不说。那么多百姓带回去,口粮亦不是个小数,伯安兄这是发了大财了。”

“哈哈,子衡兄说笑了,不是在下发财,是皇上发财。皇上费尽千辛万苦收复河套,便是因为那是一处真正的塞上江南。”

王廷相心中有些憧憬。

至于说吸纳百姓这件事,他是同意的。于公于私,都是个好事,没有理由不同意。至于皇上那边……他和王守仁也都算是***了,有些事是能自己做主的,总不至于大事小情都要向皇帝禀报,京师那么远,许多事根本来不及,全靠地方官自己拿主意。

两人聊得蛮开心,过后不久,有人求见。

外面进来个士兵,他单膝下跪说道:“中丞,还有个庆王爷一直在狱中喊冤,说其是受安逆胁迫,这个人,不知要如何处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