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526章 这叫首揆

朕乃一代圣君 第526章 这叫首揆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04:38:08 来源:笔趣阁

天子竟真要做这件事。

杨一清至今还是有些觉得恍惚。

其实屯田籽粒越是崩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一旦整顿其效果便越是明显。

因为税基萎缩的原因,虽说朝有明君,地方有贤臣,但大明岁入仍然是在2900万石这个规模上下。即便如此,也堪比仁、宣之时了。

只比永乐初年少一些,只是想要再增加,确实也不容易。

然而若是军屯整顿能有成效,不仅百姓能多一份口粮,就是朝廷也能将岁入提高至3500万石的规模。

此外,军屯整顿,还能让原本该属于卫所的粮食重新属于卫所,也省得朝廷再耗军饷。

明初时,因为屯田实行的好,确实可以做到朱元璋说的养百万兵而不耗费百姓分毫,但后来屯田大面积破坏,那么多士兵没有粮食吃,朝廷总归要管的吧?

所以只能拨款,这就导致有明一代,军饷的压力持续增大。

如果能将这部分的支出再省下来,此消彼长之下,朝廷每年可以多出800万到1000万石的粮食可供支配。

如此不论是赈灾还是备兵,哪样不行?

到那时天下富饶,才叫真正的大明中兴。

杨一清半卧于躺椅,每当想到这一幕,他便开始忍不住的要激动。

若真能实现这么一天,他杨一清也算没有白活这一世。

“阁老,人带到了。”

“喔。”

杨一清在后院的竹林里纳凉,一张桌子、一杯浓茶,不在内阁值房里时,他会让自己在这里待着。

张璁远没想到自己能走进当朝内阁首揆的府院。

但是他明白,有些事不同寻常。

否则又是威宁伯、又是阁老的,这在干嘛呢?

“下官陕西道御史张璁,拜见杨阁老。”

“起吧。”

“谢阁老。”

杨一清打量了一眼这个模样平凡的中年人,说道:“朝廷要清查西北的草场和屯田,选了你。旨意收到了吗?”

“上午时,已收到了。”

“你怎么想?”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陛下有命,唯死而已。”

“没有人要你死,陛下是要你活着把事办好。你死了,对陛下、对朝廷又能添什么价值?”

张璁平素也知道杨一清的一些清名,此时绝不会无缘无故召见他前来,因而马上拱手谦虚说:“请阁老指教。”

杨一清慢慢扶着桌子坐了起来,大概是人老了,喘息声都有些重。

“此事至关重要,只有除军屯之弊,才能复大明之威、保百姓之命,你我皆是臣子,明君难得,正德一朝若做不成此事,后世……此为一也,你需谨记。

这二嘛,打铁尚需自身硬。淮安府的事,你是亲历者,朝中下去的人,容易为人所捕获,若不是陛下非要个究竟,你的命都保不住。如今你自己成了下去的人,便是要注意这一点。守住这一点,再大的事自有陛下做主,不必害怕的。

第三……你可有妻儿老小?他们现在何处?”

张璁回答,“都在浙江的老家。”

“接来京师吧。”

张璁:“……”

这话说的,好像会有什么事一样。

“阁老……”

“你若做成了此事,不好说定能入阁拜相,但位尊一部却是不难,而既然久居京师,家人怎可总是分隔两地?你若做不成此事,妻儿老小到了京师,老夫还能照拂一二,老夫走了,也还有陛下。”

这样做成与做不成其实都要接过来。

张璁有些震动。

他跪了下来,大声叩谢,“下官多谢阁老重恩。”

其实杨一清也算是手段激烈的人,他当年查马匹走私,可沾了不少血。

“去吧。”

“是,下官告退。”

历史上的嘉靖年间,杨一清对张璁最初也是欣赏的,毕竟张璁还算是有些理想抱负。而当时杨一清闲赋在家,张璁在朝中得罪人过多,所以就极力举荐杨一清复出,这样可以作为老前辈为他站台。两人一拍即合,还有过短暂的蜜月期。

只不过很快就反目成仇。

张璁这个人呢,有理想、有手段,但是有一点不好,他非常的急功近利,不怎么讲究手段。

后人以为,这或许和张璁的年纪有关,他中进士时已经四十六七岁,虽然抓住了嘉靖皇帝的信任,但一个新人,提拔再快也要时间。

而他心中又有‘大业’要做,于是乎就显得非常急躁,当然这只是一种解释原因。

也许他性格本身就是如此也说不定。

所以张璁在官场上的圆滑程度,确实不如后来的张居正。总得来说,就是得罪人太多,总要把前面的人搬走。而且一旦皇帝宠信其他人,他就会心生妒忌。

另外,他最初借杨一清之力,最后又不管不顾要诋毁杨一清,搞的杨一清不得不在嘉靖皇帝面前解释。这事做得让人觉得很不耻。

不过这其实才像一个活生生的人。

一个人不可能都是好,也不会百分百的坏,有好有坏,这就是人本身的复杂性。

这一时空中,张璁的境遇好些。他如今年方三十六,在官场上也是极有前途之人,即便急功近利,最近的遭遇也能让他满足了。

陕西道监察御史,已经是从五品了。

而杨一清确实对其欣赏,志趣相投嘛,虽然隔了年纪,然而这份做事的劲头与他相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自己想做的事情,发现了一个人可以接着做下去,正常人的念想便是觉得继承人找到了。

当然这个想法,杨一清只是一闪而过,具体怎样,还需要看得更多一些。况且,又不是只有张璁一人能入他的眼。

他这个阁老本身提拔的人也多。

现在的兵部尚书齐承遂,还有那个仇钺。

仇钺在他当三边总督时就已经提拔,正德二年,仇钺作战有功,也因功升卫所指挥使,这个卫,正是朔方左卫。

因为那段时间杨一清还和王守仁有许多接触。

王守仁的才能、品性同样让他信服和欣赏,所以王守仁统管河套,他也全力赞成。

历史上,杨一清就以善于发掘人才而出名,上述几人都是他在任总督时发掘推荐,也全部都与他保持不错的关系。

不仅如此,正德二年,他卸下总督之位,回京担任内阁首揆以后,又陆续推荐了些人。

其中最有出息的,便是王廷相。

王廷相与王守仁、张璁都是一般大的年纪,在三十六七左右。王守仁出名最早,张璁最晚,王廷相居中,他已经接了王守仁的位子,以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

其最初显露头角,是在弘治十七年,上《拟经略边关事宜疏》,其中提出如何应对边关告急形势的几个方法,凸显了其在军政上的部分才能。

当年,皇帝授其兵科给事中。

可眼看就能试炼任用之时,不巧他父亲在弘治十八年去世,于是归家丁忧,至正德二年方回。

当时杨一清回京任首揆,他见此人逻辑清楚,做事干练,于是一杆子给人家推荐到陕西。

那次也是特殊的事项,陕西泾阳、咸宁有百姓造反,这在封建王朝其实也不鲜见,这种事不大不小,派大军是疯了,完全的消耗民力,但是不管也不行。

后来杨一清想到这个人,朱厚照也有点印象,于是便派此人前往。

没想到王廷相处理的相当出色,其实很多时候,有些事就看有没有胆量做,比如说有些人会私占正军名额,王廷相敢于禁止杜绝,实在不行他就告御状。

对于暴民,他是坚决镇压,力主‘剿灭人口、扫荡尽绝’,不能手软,同时对于犹豫不定的百姓,他则是处处张贴告示,劝诫百姓回乡。

加上他处置公正,不怎么克扣军饷,而且他始终认为军队要有战斗力,缺饷是不行的。

所以王廷相领着一帮人,漂漂亮亮的把这事给办妥了。

事后,朝廷一看,这真是个人才啊。

于是正德二年底,朝廷为更进一步处理好陕西事宜,便一步提拔王廷相为陕西都指挥使。

正德四年,王廷相在大朝会之期入宫陛见。

其在为官上敢于提出大胆改革主张,在做学问上以经国济世为务,在军队训练上提出“予储军饷”,“振刷兵制”这样比较中肯的建议,同时在他大出风头的镇压起义问题上,他则认为应当减赋税以降低百姓负担。

而且他奏对之时,对自己辖区内的事情了若指掌,回答时言辞清晰、思路清楚。

这么一个三十多岁、年富力强的官员,怎么能不被皇帝赏识和注意?

所以正德四年的大朝会,王廷相收获最丰,他说的那些数据一经侍从官核实为准之后,皇帝做主升了他的官,巡抚陕西!

不为别的,能把自己管辖的事情说的很清楚,这就是用心、肯做事。

杨一清看人也真是准的。

不过这次张璁西北之行,又是一大考验,对他们两人来说都是。

为此,他这个阁老还真得给王廷相再打声招呼,张璁离开以后,他便在石桌上亲自写起了信。

他是内阁首揆,用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事都得他去做,所以这才叫首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