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521章 官与吏

朕乃一代圣君 第521章 官与吏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04:38:08 来源:笔趣阁

葵儿本身是无父无母之人,是谈大夫收养,所以似这样大的事情,总归是要出宫与谈大夫讲一声。

这一点朱厚照是完全理解的。

将其养大、传授其医术,这样的恩情虽不是父母,但也胜似父母了。

谈大夫盘腿坐着,她只一句话,

“你真的想好了吗?”

春风吹动风铃,发出哗啦啦的声响。

她们住的地方,窗外满眼绿意,青竹被开了个豁口,雨水顺着流进院落中的水池里,清净风雅,沁人心脾。

窗户的这边便是她们一老一少静静对坐。

谈大夫鬓发已见白,眼角亦有皱纹,明明没也有重活,但一双手也显粗糙。

对面的少女身段颀长,一头乌黑长发散落在背,今日穿得是绿色的长裙,叫‘春云拟黛山千叠,画阁笼烟柳半天’。

美景吸睛,美人更加吸睛,青山如黛大致说的便是如此。

“其实徒儿也没有想过。”

谈大夫望向窗外,“便是糊里糊涂的?”

“是有点儿……糊里糊涂的。”

“唉。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女子心里委了人,都是糊里糊涂的。倒是你,也是本事大,挑了个天底下最独一无二的男子。”

葵儿抿嘴嘴唇,眼角含着的则是少女独有的害羞。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养育之恩,徒儿此生难忘。”

讲完,她深深叩了头,这一动作还使几缕黑发滑落肩头。

“为师还好。但你师姐那里呢?你二人原先不是约定此生不嫁?”

说起这个,葵儿也是理亏了。

以前不懂事,哪知道思念一人是这样的滋味,只觉得师父、师姐待自己都好,因而便开开心心的约定了,现在啊,得去好好认个错才行。

“师姐那边,徒儿一会儿也去说。”

“嗯。”谈允贤想了想皇帝的模样,她们是常进后宫之人,对于皇帝的性情也有几分了解,葵儿跟他……应该也还好。

只不过……

“葵儿。”

“是。”

“古人常说,一入宫门深似海,墙高院深,规矩也多。你到了里面只能自己事事谨慎了。”

“徒儿明白的。”

“便是以后生个孩儿,也不要去争去抢。人生在世,最苦于功利,其实所谓的霸业宏图,最后都归于一抔黄土。”

“谢师父教诲。”

讲完这些,葵儿便离开了,随后去敲响师姐的门。

她的师姐辛蕙身段要短她许多,实际上,她在女子里本就算高的,也没有几个能与她一般高挑。

两人站在一起的时候,一高一矮,对比很明显。

“师姐,陪我到街上逛逛吧?”

辛蕙本来在做事情,听到这话很奇怪,“又没有特殊的缘由,上街做什么?”

其实是有的,因为葵儿觉得自己以后再上街也比较困难了。

趁着现在还有机会,当然是要去转一转。

医馆里许多熟识的人,渐渐的都在京里安了家,她也想要去看看。

“师姐就陪我去吧。”

“嗯……那好吧,你稍等我一会儿。”

……

……

乾清宫。

吏部梁尚书、兵部齐尚书、刑部赵尚书以及杨阁老、王阁老一齐面君。

“王德辉什么时候能入京?”

梁储回:“月前内阁和吏部已经去了令,若无暴雨阻路,最多再有七八日。”

朱厚照想的是葵儿的封号问题,这事需要经过礼部。不过既然只需七八日,那便略微等等,也不急在这么一会儿。

至于原尚书林瀚,他连上三道奏疏乞骸骨,算是程序已经走完了。

对于这种老臣,朱厚照还是会大方的,没必要在这个时候吝啬于人,倒显得自己心胸狭隘。

“朕记得林尚书的父亲与儿子是不是都为进士?”

这一点京里的人都记得。

三代进士,毕竟也是一段佳话。

梁储继续回禀,“陛下所言不错。其父林镠,为永乐十九年进士,官至抚州府知府。其子林庭,为弘治十二年进士,现任苏州府知府。”

“为官政绩如何?”

“林庭为官雅洁,善清谈。举治行卓异、言必以俭约先天下,是清廉之臣。”

朱厚照点头,“三代为进士,林家在闽南也为望族了。林尚书致仕回乡以后,务必请其教化乡邻,爱惜百姓,当好表率,但闻为祸我百姓之举,朕必不轻饶。”

“是,臣等遵旨。”

“其子林庭既得祖宗成荫,应效法其父,忠心任事,克己奉公。朕意,调其任淮安府知府。吏部注意考察其政绩,若是残局收拾的好,记得递东西进宫,朕会再行升迁。”

林庭后来也当到了尚书,能力应当不是太大的问题。

实际上,闽南林家在明代还是比较有名的。因为他们家出了五个尚书。

所谓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说的就是这个林家。

当然,如果在朱厚照这里这个林庭只是徒有其名,那尚书之位是落不在他的手里的。

从苏州府到淮安府,看起来没有什么提拔,

不过官场上的东西很微妙,淮安府出了事,自然就受到上面关注,在此基础上,他只要做出成绩便更容易得到关注。

有的时候,关注比成绩更加重要。

这一点,当过基层官员的人一定是明白的。

所以阁老、尚书都知道,这也是对林瀚的一个照顾。

国人还是看重这一点的,所谓建功立业、封妻荫子,为人父母者奋斗了半辈子有时候真的就是为了子女,更希望子女能够接过自己的衣钵。

而皇帝的行为似乎总是这样‘割裂’,

对你好,能好到心坎里,

对你差,那是谁讲情都没用,非得砍了你。

不管怎样,林氏父子的结局还是让乾清宫里多了几分暖心之感,大家都还是熟悉皇帝的,情绪也稍许轻松下来。

“陛下,林庭离任苏州以后,苏州府知府的位置便空缺了。”

一般而言,知府的任命不必拿到皇帝面前来说,最多是写在奏疏里,让皇帝知道也就是了。不过苏州府却不同,说起来有点夸张……

但这是真的,苏州府一年的税赋有两百多万石……占据全国的十分之一。

苏州府加上松江府(一百多万石)、常州府(50万石左右),再加上南直隶剩余府州,其税赋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不是说这个地方多么的富庶。

而是因为这里的百姓曾经支持张士诚,朱元璋在这里收的税收特别的重。

以至于苏州府一府之税赋,就超过了浙江、福建、四川等一众省份。

这样来看,苏州府哪里是个府,分明就是个省。

那么梁储真的拿出来论一论,倒也没有多不合适。

但对朱厚照来说,级别过低的官员他实在不熟悉,只能问道:“可有推荐的人选?”

一直没说话的王阁老开口,“微臣推荐大名府知府周铮,此人原为良乡知县,性清静、守清名,为官任事必以朝廷、百姓为先。”

朱厚照想,当初良乡一战,王炳应当是招揽了一些人的。

战事获胜,人人升迁,这个周铮大概也是如此。

“吏部,也是这个意见嘛?”

皇帝的话意带着一些停顿、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意味。

王炳心里则有些沉下去,如果皇帝同意,其实不需要问了,这个时候还问,明显是不同意。

吏部……

吏部的联系阁老是杨一清。

“微臣考察两京一十三省之知县,倒是觉得湖州府德清县知县姜雍政绩耀眼,可堪大任。”梁储果然没给王炳面子。

王炳这个人,多少还是强势了些。

他是阁老,被他直接管理的人是没办法的。

其他人么,有时候会不太甩他面子,尤其皇帝表现出明显的和他意见相左时。

梁储更不会多么怕他。

这位吏部尚书,平时存在感不高,当初也是因为王鏊要临时去转任浙闽总督所以才让他接了手。但接了手,也要有四年了,做的是稳稳当当。

因为他有一个很多人都羡慕的政治资历:在当今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梁储是东宫属官,任太子冼马。

这个职务在汉唐时都是非常显赫的职位,掌典籍图书,有点东宫办公室主任的感觉。

到了明代地位虽然有所下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管怎么说,他也太子侍从官,是辅佐过太子读书的人!

这叫什么?

旧人、亲信!

要不然吏部尚书怎么不叫别人接任啊。

朱厚照有意同意,不过他不想太驳王炳的面子,又问道:“杨阁老,你以为呢?”

“微臣觉得,便按考绩来定,谁优便选谁。”

“有道理,就依杨阁老所言。”

杨一清说话是有数的,堂堂吏部尚书绝不会注意普通人,这个德清知县姜雍得了吏部尚书一个政绩耀眼的评价,那肯定是差不了。

王炳也不好再讲什么,政绩不如人,那能怪谁?只是心里在想,咱们这个陛下真是,智多如妖。

“还有一件事。”朱厚照走下来,缓步于臣子中,“朕近来在想贪腐这个问题。朕记得还是太子时,便重重的办过一些贪腐案,然而几年下来,似乎并无起色。你们,都是朕的心腹大臣,朕是相信的。可从这次淮安府的案件来看,吏员的贪腐让人倍觉触目惊心。

按照大明律法,官员可升迁,吏员则升迁无门。诸位想想,若你们是县衙小吏,既然升不得官,那么心思放在何处呢?”

当官

发财。

“敛财。”朱厚照自己说出了这个词,“而且吏员往往在一地久任,十年二十年下来早已成一顽疴,在当地更如地头蛇一般,哼,便是手段一般的县令怕也是被其玩弄于股掌之中。”

这个话题抛出来有些重大,官、吏如何升迁,其背后的内涵绝不简单,可以说是官场上的一种根本性改变。杨一清、梁储等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官僚了,听完皇帝的话表情顿时便凝重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