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511章 王氏父子

朕乃一代圣君 第511章 王氏父子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04:38:08 来源:笔趣阁

正德四年四月初,

朔方镇的镇城里来了一队人马,大约要有三千人。

领头之人,是正德二年良乡一战成名而被皇帝封为武节将军的韩十二郎。

武节将军是一个散官的名称,就是有官名而无官职,但可以解决“品级”问题,这是个五品武官。

他的官职则是上直亲卫虎贲卫的千户,而他的年纪也就和皇帝差不多大。

战争中活下来的人总是有这样的好处。

在京中差不多两年,上面又有新的调令下来,今天他就是向王守仁交差来了。

“奉上意,末将领丁口一千两百余、工匠八十七人归入朔方镇,另有牛犊、农具、麦种一并入库,请都使清点核查。”

王守仁刚刚巡视北安苑回到朔方镇,见到有这么个好消息,心情顿时欢畅。

“起身!”

“谢都使。”

“刘阍,你带人去,安顿百姓。”

“末将领命!”刘阍已经驾轻就熟,毕竟这不是第一次了。

王守仁则把韩十二郎带来的皇帝的信件仔细阅读了一番。

与以往一样,皇帝还是非常的支持他,他上奏河套地区需要人口,于是人口便一趟一趟的来了,这已经是第十趟了。

而开垦土地所需要的耕牛、农具、种子朝廷一样不吝啬。

皇帝在信件之中的用语更为亲切,王守仁不知道其他人和皇帝交流是怎么样。

反正每次和他的信件之中,总是要关心一下其他的……

比如会问他,

爱卿你近来身体可还好吗?

爱卿你为国屯兵边疆,分外辛苦,一定不要过于劳累。

爱卿你要是思念故乡,可上奏禀明。

爱卿你在边疆之地,务必要勤操兵马,免得鞑靼人死灰复燃,万一被他们偷营成功,你的性命可就危险了。

……

诸如此类,反正王守仁也不是第一回看了。

就像此次,皇帝说:爱卿,听闻这个韩十二郎原先就是生长于西北,对鞑靼人十分熟悉,在战事中表现的也十分优异,我特意把他派过来,增强你手上的力量。至于他是否真的成才,你看着办吧。

王守仁眼皮子抬了抬,瞄了一下下面的人有没有在偷看他,那种心里仿佛是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怕被人瞧见一样。

实在是……皇帝的一些表达有些肉麻……

于他而言,则是一种压力了。

继续看下去,皇帝又说:你的父亲在南京当兵部尚书很多年了,他的身体还好。眼下又是用人之时,朕意调其入京。只是北直隶不比南直隶,到时候必定日夜操劳,所以问问你的意见,你觉得如何?

王守仁的父亲王华已经六十四了,这年纪再当个官也不是不可以,好些人七十多、八十还在干呢。

只不过这么问王守仁实在是有些宠溺了。

老规矩,王守仁决定写信“驳斥”一下皇帝,对臣子这么好也是不合规矩的!容易助长臣子的气焰,我是不会这么干的,但是万一其他人忘却君臣之礼,这可怎么办?

“随我来。”

“是。”

韩十二郎跟着王守仁的脚步进到偏房,那里摆着书桌。

他一边执笔,一边说,“陛下信件之中对你赞赏有加,本官虽与你是初次共事,但料想你也必是极有才华之人,朔方镇初建,眼下有三件大事需同时推进,其一为垦田、其二为牧马、其三为练兵。你想做什么?”

“末将但凭都使吩咐!”

“那就……”王守仁想了想,“垦田吧,今年要垦田千顷,任务是极重的。”

“是。”

韩十二郎退下以后,先被人领着去了住所,第二日去到了北安卫。

朔方镇有朔方左右卫以及北安卫、永安卫共四卫。

正常来说,沿着长城所设立的军事重镇都远远不止这个兵力规模,如果按照镇城、路城、卫城、所城和堡城的一般防御体系,少说都要数万人才能基本成型。

不过河套地区面临一个新的问题——这里可没有长城。

河套就是越过长城打下来的地方,于是乎那种倚仗地形关隘、长城关口所进行的防御作战已经不太现实。

除非在这一段再修筑数百公里的长城,但短时间内显然不太可能。

所以朔方镇选择了第二种思路,就是打造军事堡垒。

所谓的军管区,就是让这里的军事色彩很浓,开垦荒地是为了获得粮食、围苑养马是为了获得战马,随后修筑城池,除了主城,还要在合适的距离修筑卫星城。

这样互为犄角,在一处遭遇侵袭时,其他处则马上领兵来援。而且与其他边镇有显著不同的是,这里要保持强大的骑兵力量。

这是进攻的力量。

因为有进攻的力量,所以不管是瓦剌和鞑靼,都不能忽视这里。

这样一来,朔方镇就形成一个堡垒化的城池,钉在这个地方,叫敌人忽视不了又打不下来。

如此,防线前推才能有前推的意义。

当然,这是目前朱厚照和王守仁的设想,百十年后,换了皇帝、换了边将,那就不是他们能管到的事情了,当代的人总想解决千秋万代的事,实际上又怎么可能。

朔方镇是这样,银川镇、云中镇也是这样,三个军事堡垒、屯兵之地往这里一扎,至少朱厚照可以保证他在世之时,北方的人蹦跶不起来。

宏观是这样。

微观上,王守仁还有一些敌人没有解决。

正德二年之后,朝廷虽然大败小王子,但草原上仍有些残余的力量在汇聚,尤其火筛跑了回去……

他以为,应当趁国力正盛之时,再进行一次远征。

按照皇帝的性格,他觉得只要他把河套地区经营的井井有条,有个三万精骑、三步锐卒,就可进剿草原,皇帝也一定会准奏的。

至于他父亲……

王守仁也不知这话要怎么回,皇帝如此偏爱、还要再启用,这份君恩,可是重了。

……

……

京师,乾清宫。

朱厚照与礼部尚书林瀚博弈了半天,起因说起来也有些复杂。

首先是他刚继位时命人修撰的《孝宗实录》,历经四年时间,现在快要修成了。

其修撰过程也算曲折,原先是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为总裁官,后来陆续都去了,朱厚照又命林瀚,以及礼部侍郎张元祯,翰林院学士刘忠,以及翰林院数名侍讲一同纂修。

在这个年份,修撰前朝实录是重要的政治资本,就像是镀了金一样。

而眼下朝廷的用人风向又已改变,知县、知府、布政使这类官职不少人抢。

这种好事,镀金之人轮不到又谁能轮到?

朱厚照也不是不愿意赏翰林院的这些侍讲,只不过在翰林院读书、修书几年,就要下去担任一方父母官,他始终觉得这对百姓不负责任。

有才能是不错,可以慢慢先来嘛,要么是去当副手,或者在各部做员外郎、主事,熟悉熟悉部务。

这样林瀚却觉得不好,《孝宗实录》不是一般俗务,皇帝这样对待纂修人员,牵强起来说,可以算不孝。

所以叽叽喳喳半天,说的朱厚照脑袋都疼。

这个林亨大,每次与他沟通最为困难,他不仅死板、愣头、说得你难受。而且他岁数大了,耳朵不好使,作为皇帝他还得放大了嗓音,不然人家听不到。

林瀚生于宣德九年,今年已经七十六岁了。头发、胡子全白了光,每次过宫殿的门槛,都要有人搀扶。

多方考虑,朱厚照就动了换掉他的心思。

但礼部尚书关乎一个“礼”字,其实位置是非常重要的。非得泰山北斗一般的人物才行。而且还得找个上年纪的,三四十岁当礼部尚书总是让人觉得怪怪的。

由此,他才想到了王华,不管怎么说,王华也是当年的状元,在清流之中也是有些声名的。

除此之外,王华在京任礼部尚书,也是便于他儿子在河套行事。

官场就是人情,有一个这样的爹在京当礼部尚书,只要关乎到河套之事,一般人都得给行个方便。

这也省得他这个皇帝天天下场给他去站台。

皇帝轻易还是不要去做这种事,因为影响了官场的平衡不是好事。万一你偏向的那一方人,搞出贪墨渎职或是事情做得一塌糊涂这类丑事,到时候不是弄得皇帝自己都难看么?

“哎。”朱厚照摇摇头,这些老家伙们最是难说通。

至傍晚时,内阁最后的票拟全都着人送了进来。

朱厚照习惯于在晚膳之后走了两圈,然后批上一两个时辰,晚上毕竟安静,无人打扰,所以长时间下来几乎成定例,

而今日,有一封奏疏引起他的注意。两个原因,一是上奏的人是山阳县知县张璁,这是个名人、也是个狠人。二是这个事情,少府官员克扣银两、地方百姓民怨沸腾。

王鏊给的票拟,是要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以及少府一起来查,而后将实情禀报。

朱厚照多了一个心眼。

他批示的是:朕知道了。

但转头则叫锦衣卫入宫。

百姓生活本就困苦,不能任由这些官员这样胡乱施为。

如果要掀大案,那就掀大案,正好也可以看看张璁的成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