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444章 守望

朕乃一代圣君 第444章 守望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04:38:08 来源:笔趣阁

当晚的大朝会之后,英国公张懋也陷入了尴尬之中,他本来地位超然,掌着中军都督府,可以说是‘握兵柄者三十年’,宠冠勋臣。

结果那么一句‘臣的田都是买的,不是占的’给他搞的里外不是人。

其实不光他难受,还有定国公徐光祚、保国公朱晖以及成国公朱辅,都不很舒服。

这个时候公爵的还有一位,便是魏国公徐俌,不过魏国公掌南京都督府事,守备南京,离京师的这场风波倒是远的很。

而除了公爵,京师里还有各种侯爷、伯爷……

没有这些个数量,勋臣也不至于占了一百多万亩的田。

“英国公,眼下要如何?”

这四个人里头,除了张懋年纪很大,保国公朱晖也六十了,倒是定国公和成国公还相对年轻。

不过保国公朱晖是空活这么大的年纪。他在弘治年间奉命出征,就干过畏敌不前、虚报战果的事情。

只不过弘治皇帝对待这些人一向优容。即便有大臣揭露,他也是糊弄了事。

眼下已是正德二年,皇帝的性格越来越鲜明,保国公一方面是年纪大、一方面是知道天变了,所以平时对于朝政以躲为主,基本上从一个勋臣退化成了大地主。

这次事件,他也最为担忧。

只可惜,这会儿似乎英国公也说不出话来。

保国公只得继续说:“……当时听陛下的意思,似乎也没说要我们退田。事后我又去打听,内阁、司礼监和锦衣卫,没有人在查我们田契买卖的事情。陛下……或许并无意要追究?”

这些事情英国公当然也知道。

“可外面那些臣子呢?他们那样议论朝政,却无一人阻止,陛下是乐见其成了。也怪我,当时只说了一百亩,若说五百亩或许会好些。可我们自己都知道,摊子大了,吃饭的嘴多,陛下贪墨管得紧,田土也管的紧,特别俸禄更没咱们的份儿,你说这……唉。”

保国公着急,“英国公,这时候您可不能叹气啊。”

“那能怎么办?”英国公有些犯愁,“眼下还好,万一等到哪一座侯府、伯府去给陛下献上一万亩田,那我们才难受。”

“谁家都不容易。”定国公徐光祚说,“况且,固安县的刁民闹事,总不至于罚到我们的头上,这理不是这么个**。”

但英国公担心是皇帝没在讲理,而在讲交情。

也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八个字,虽说把这种民乱说成是皇室的大难也牵强了些。

“我们,还是等等看。”英国公最后说:“陛下明旨仅是退皇庄和中官的庄田。其他的么,就像保国公所言,连查都没有查。再说,我们自己去退田,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么?”

对吧?本来皇帝不知道你有那么多田亩,结果自己交代出去,万一皇帝追究,可不就是个笑话。

不过这是另外一种担心。

主要的原因还是舍不得,

他们这些田产都是祖上积下来的,作为后世子孙,本身就有守家财的职责。

尤其是保国公朱晖,他那么大岁数,本来对于自己的官位也没有更进一步的要求,就指着这些地让生活过得舒坦些。已经没了权,再没了钱,那这国公爷当得有什么意思?

反正,圣旨又没有严令他们退田。

英国公还担心其他人万一真去圣上面前退田,到时候显得他们这些人难看,他连这个担心也没有,他就是害怕皇帝是不是藏了什么心思,所以才过来求得一份安心。

其实朱厚照压根没想过通过‘挤兑’这种方式就让这些人因为恐惧或是不好意思,而献出家财。

那太幼稚了。

他主要是利用这些衬显自己的道德地位。

而真正的杀招,在于任命顾人仪这样的知府。

以他的政治敏感度当然知道,一旦顾人仪这种臣子在这种档口、走到顺天知府这个位置上,那就是不死不休。

但朱厚照只能这样做,河北农民大起义就在这几年。说实话,当初顾人仪的奏疏还是让他有些震撼,他只知道民牧害民不浅。后来一想,如果退出民牧老百姓还是活得那么惨,那么这种人地矛盾得突出到什么地步?

中国的老百姓,但凡有稀粥喝都不会杀官造反。

而对于顾人仪来说,天子的心意他摸清楚了。老百姓的困难,他也看清楚了。他当然会不死不休。

皇上的田都退了,你们他妈的凭什么不退田?

正儿八经买的,那没话说,可要都是正儿八经买的,北直隶现在应该是乐土,而不该是人间炼狱。

宫里的旨意倒也快的。

皇帝这边说,那边就有人去传。

王鏊也告辞出去了,但他不是回家,而是去内阁。

当初,刘健愿意去山东,那是几番操作、再加上刘健本身也有刘木头的称号,愿意践行做官为民之心才得以促成

实际上一般内阁的首揆不太可能再去一省当个布政使,这和面子有些关系,更主要其实也是政治。

但凡有一点史观的人都清楚,出仕为官啊,往上走确实难,但更难的是往下走。

千百年来,当大官的人很多,但好好落地的人,极少。

就像此时,内阁阁老这种能量的人,要打倒他会有很大的风险,相当于是摸老虎屁股,所以一旦他真的出现颓势,那就要打到底。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

不把他弄死,留个半死在那儿,万一立个什么功,或是皇帝消气了,再把他弄回来当阁老,作为他的对手,伱说闹心不闹心?

这个道理,刘健、李东阳这种人自然都明白。所以要退,就退回老家。

那种时候政治对手一般会顾及一些自己的名声,再加上你显得无害,老得不能动了,反而安全些。

对于刘健来说,他还好,因为他身后是李东阳和谢迁,这两个人不会天天罗织罪名陷害他。

可李东阳和谢迁就没那么好运了。兵部尚书王炳明里暗里的推动一些事情,他们能不知道?

包括这次争银子,双方之间有些矛盾,如果他们退而不休,王炳就会如鲠在喉。

所以他们倒没想过走刘健的老路,

直到王鏊表达这个意思。

两个人都沉默了。

王鏊也不客气,他与谢迁本就是好友,继续劝说,“我听闻山东今年的税赋是涨了的,希贤公我也见了,倒比往年显得更加精神些,与之交谈,多是农桑之事。陛下至今也觉得,当初这份安排颇为巧妙,甚至有几分自得。千百年后,这份君臣之义也是一段佳话。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不好,怎么你们两位都沉默了?”

谢迁回道:“济之,不管是我还是宾之,当官多大从不是我们的追求。”

“这我当然知道,我也相信。”

李东阳则问:“济之要入阁了吧?”

王鏊一愣,“此事还要看陛下的意思。”

这还有什么好看的。

当初要不是去浙闽任什么总督。王鏊肯定在正德元年就入阁了。

现在拖上一段时间,等他们二人离开,朝堂之上,谁还能排在他的前头?

顾礼卿么?

他资历还太浅。

杨廷和?那也没排到呢。

“若是有济之在,我们两人的这条老命,倒也还保得住。”

他这么一说,王鏊马上就听明白了,他说了另外一层意思,“陛下不允许的事,谁也办不成。”

李东阳点头,然后笑了笑,“其实,陛下确是个厚道人。”

王鏊的意思,皇帝把你们下到那个位置,目的就达到了,不会再允许有人动你们。

因为真想置你们于死地,何必分两步走?先走一步,然后让人去构陷?哪里要那么麻烦,一步就到位了。

“不过济之,我确实也老了,于乔或许要再辛苦辛苦。”

“不急,至少答应陛下的这两件事要先做完。”

王鏊也不知道再说什么,只得起身拱手,“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只有一个山东得了希贤公。还请两位为了万千生民慎做考虑!这次的事情也是,陛下不是圈田,而是分田,分给百姓,有些愚人不懂,但两位难道不知陛下的良苦用心?

弘治年间的时候,孝庙于外戚多有照护,当中也有侵占民田等事,当初我们这些人,哪个不是极力上疏要孝庙下令,还田于民?现如今今上不必我等相劝,主动做此事,便是勋臣、官员之田不愿意退,陛下也是考虑百姓要紧,立马退了宫中庄田。我以为,若是陛下要再增几处皇庄,内阁和朝中大臣才该冒死力谏。”

李东阳叹气,“只是怕有些急了,万一闹得动荡不安呢?”

“百姓之生死,本就是急事。况且,就是急了又能如何?朝中大臣支持,军中整训有精锐,那便稳如泰山。什么叫动荡不安?内阁在这件事上若是反对陛下,才会加剧不安。因而,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该支持陛下才对。”

分田这种事的确敏感,眼下圣旨还是分皇庄,所以问题不大。

后边儿那些个知府把一些文官、勋臣、大户的田都拿出来晾晒,那局势就难说了。

但事情办到这里,就是死也不能停,一停,这件事永远办不成了。因为下次像顾人仪这样的人可能就不会提着脑袋去拼命了。

因为你皇帝放弃过、妥协过、害怕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