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437章 要仁政?那仁到底!

朕乃一代圣君 第437章 要仁政?那仁到底!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04:38:08 来源:笔趣阁

奉天殿,皇帝居上,众臣居下。

白发红袍,乃为朝廷之阁老,皇帝之臂膀。

群臣的目光之下,老人家躬身而对,他说话极用力,响彻殿宇,但语速却不快,字字出音,“陛下!臣闻帝王之治天下,自积一念之仁始;帝王之仁天下,自积一念之民始。盖帝王而有仁,上极于天,下达于地,内则诸夏,外则夷狄,山川鬼神草木,无不及者。帝王积仁而不息,所以为帝王。

陛下临政愿治,两年于兹。所念者,使民以时,活民以方。陛下之策臣者,惟爱民固邦而已。臣亦仰见陛下得先帝之心传,欲天下之仁遂行也。臣窃以为,三代以来,未有如我大明弘治、正德两代之仁君者。

然,迩年以来一歉则谷粟缺乏,无以给民食,囊囊空虚,无以顾民生,而啼饥号寒者深可矜也。民一贫则弃久依之桑梓,而流离他乡者深可悯也。今天下民食且不足,以陛下之仁,尚何望征战以费国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臣伏望陛下俯垂睿览,则天下之幸,孰大于此?!”

李阁老这段话,说的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那意思,天下老百姓还有吃不饱的,既然是仁君,真的忍心耗费国用去打仗,而不惠民吗?

阁老就是阁老,他这么一讲,奉天殿沉默了一阵,似乎这场子都被他给震住了。

朱厚照还是凝着锐利的眼神,面色不变。

只问道:“李阁老,依你之言,这天下第一大事,便是给民以食。为了这一点,其他都需让步?”

这句话,李东阳自然点头,“陛下所言,乃臣之意。因而望陛下稍止兵戈,与民休息。”

“好。朕是读着国史长大的,李阁老,朕有一点不解,太祖太宗饥民多过当下吗?”

“太祖太宗为盛世之时,饥民自然少于当下。”

“那太祖太宗之时,兴兵次数少于当下么?”

李东阳愕然,“自然也多于当下。但陛下,我大明百年以来,国法弥坏,弊政丛生,今日之光景,也比不得太祖太宗之时。”

朱厚照沉声说:“也就是说,战事是使民不能足食的原因之一,但并非根源,弊政才是!”

李东阳要说话,朱厚照却抬手先阻止他,“朕还没有说今年要征鞑靼。朕是想问,既然战事要停,那么其他使民不能足食的原因,是不是也要去?”

李东阳疑惑了,诸多大臣也不解。

“臣,不知陛下之意,请陛下示下。”

好。

朱厚照干脆就说的简单些,“朕的意思,朝廷不打仗的时候,许多老百姓也吃不饱饭。其中的原因,是不是也得一一查明、追究?”

这不过分。

既然是仁政,那么咱就他妈的仁到底。

洪武皇帝的时候,不仅是吃得饱饭的老百姓比现在多,而且朝廷打得仗比现在还多,说明有其他原因。

你现在你把吃饱饭这个问题抬得高高的,好,没问题。但你不能光拿着这个理由框住我,不让我打仗,而不管其他的问题吧?

“出师表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李阁老既然劝朕爱惜百姓,稍止战事,那想必其他利于百姓之策,内阁也一定支持朕。”

否则,你就是故意拿话想圈住我,不是真心的为了老百姓。

如果是这样,那许多道理我就不和你论了。因为你根本不是在和我讲道理。

至此,李东阳是明白皇帝的意思了,但是他不明白皇帝为什么要这样讲。

“利民之策,臣等期盼之至,怎会出言反对?臣以为,今年府库有余,应当加快退出河北之地的民牧,顺天巡抚、保定巡抚治下有七十余县,其中仍有大部分尚行民牧。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有些县退、有些县不退,百姓心生不平,局势一旦激化,则后果不堪设想。且河北之地,紧邻京师,希望陛下早做决断,还民于农!”

朱厚照说道:“河北之地的百姓生活艰苦,这事儿朕早就知道,若不然也不会下旨要民牧逐次退出。但让朕真的揪心的是,退出民牧的州县,老百姓生活便富足了吗?”

“朝廷给以廪食,又退出民牧,想必会过得宽裕些。”

“你去亲眼瞧过吗?”

这问住了李东阳,他不太敢乱说,皇帝这样问,说不定已经派人去摸过了,他在这里乱讲,不是欺君么?

朱厚照也不追他过深,“上午争至此处,也差不多了。各位爱卿还是稍作休息,此番大事三言两语本身也难定,午后再说吧。”

皇帝抛出一个没有解答的问题,却又忽然停下了朝会。

众臣下去以后,果然开始相聚议论。

因为内阁和六部都在宫城门口,可以各自回去。即便是地方官员,那也会找个衙门去拜,所以不必担心他们没有去处。

“……于乔,应宁,你们以为,陛下最后的话,是什么意思?”

内阁三人,自然回到内阁。

谢迁也在仔细回忆,“听起来,陛下是要拿旁得事开刀。不过先前一点风声也没有。”

“应宁觉得呢?”

杨一清说:“陛下的心意,确实也难猜。但听下来的意思,不论怎样都是利民之策,李阁老、谢阁老,你们何必这般担心?你们是觉得陛下会做害民之事?”

这话说的不轻不重,但还是有点儿钉子——皇帝要利民,你们搁这儿瞎担心啥。

谢迁一笑,“应宁说的对,我们倒是着相了。”

到了后来,宫里传出一道旨意,复套之事,一时难决,还是之后再议。

王鏊将宫里的意思也给带来的丰熙、王琼和王守仁看,

“依你们所见,陛下这是什么用意?”

丰熙原先在侍从室,对于圣意自认有几分信心,“陛下,想必是要内阁做什么……”

但具体是什么,很难说。

“对了,伯安,复套时机之争,你怎么看?”

王守仁说道:“皆有道理。不过内阁一方所说的两败俱伤的局面,属下觉得不一定会出现,万一是一败、一不伤呢?到那时,朝廷打起来更费劲,现在三万骑兵不够用,到时候五万骑兵可能一样是不够用。万事俱备的战争,是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属下还是偏向于这个形势利于我的时机。而等下去、草原的力量自行削弱的可能其实偏小些。”

王琼也觉得有道理,“是啊,两败俱伤这种话只是嘴巴上说说,达延汗到底也是一方雄主,右翼原本三个万户,现在还少了一个,收拾剩下的两个,他能伤到哪里去?”

即便死一些人,还可以把剩余两个万户收编,都是蒙古人,稍加整合,力量便凝聚起来了。

“那这话,要和皇上禀报。”王鏊想了想说。

“陛下一时难决,肯定是觉得早些解决好。”丰熙猜测说:“只不过,内阁那一番话……唉,百姓确实也苦。”

……

“苦一苦百姓,骂名我来担!”兵部衙门里,王炳这样叫着,“此事宜早不宜迟,拖下去,就是钝刀子割肉,一战打下那么多良田,百姓才有得吃,光靠朝廷救济,救济了今年,那明年怎么办?到时候吃光了军饷,连这百万亩的良田也拿不回来!”

……

至于朱厚照本身。

他在见一个人。

御马监掌印太监,张永。

“这是内卫所的来信。你即刻调腾骧左卫、腾骧右卫之兵掩伏在威宁伯附近。这个笨家伙,要出乱子了。”

张永一看信,脸儿都白了,“陛下,这……!”

“不必多言,照旨办事。”朱厚照略显挣扎的叹息,“变局之中才有机会。只是,真的要苦了一方百姓了。但是事情到了这个程度,剜肉补疮,也是不得不行之法。”

“陛下放心,奴婢此去必不负陛下之望。”

“去吧。”朱厚照挥挥手。

之后他也把其他人都赶出了屋子,只留自己在这一方天地。

还是那句话,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