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408章 正德一世,无惧四夷!

朕乃一代圣君 第408章 正德一世,无惧四夷!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04:38:08 来源:笔趣阁

固原府的杨一清也在不久之后听闻大同总兵周尚文深入草原,击破万户部落的消息。

听闻的一瞬间,周尚文这三个字在他的心中更重了几分。

一年半以前的花马池之战,周尚文率军与鞑靼火筛部死战,当时他以及他那手下一众兄弟个个勇勐,

果然是要不了多久,便会如此大放光彩。

当时杨尚义也曾在大同当过大同府副总兵(副将),那两万精骑也在他的手下。虽然说杨尚义也算骁勇,蒙古人真的打过来,他也不会害怕,常年守卫大同,更不会出什么纰漏,但似乎总觉得差了那么一点。

这也许就是普通人和名将的区别。

周尚文是明朝中期的一名力将。

在正德年间就开始显露头角,到了嘉靖年间逐渐走上高位,并连续在大同、宣府、榆林、固原一带作战,屡次击败蒙古骑兵,未尝遭遇失败。

而且周尚文真的斩杀过鞑靼大汗的儿子,而且还杀过两个。

嘉靖年间,鞑靼大汗吉囊进攻大明,周尚文领兵出击,吉囊的儿子十王被其斩首。

后来吉囊的弟弟俺答继任大汗,又来打明朝。周尚文已经七十了,照样上战场。

十王的一个兄长,叫满汗歹,非常勇勐,对于周尚文斩首他的弟弟非常的怨恨,但是他报仇不成,反而被周尚文射落马下。

基本上吉囊、俺答再加儿子两辈人没怎么在周尚文手里讨过好。

但周尚文这个人,和严嵩关系不好,而且喜欢和文官争,所以他所处的政治环境其实没那么平稳。一边打仗,一边还要顾着后边儿。

不过要说嘉靖皇帝聪明那也不假的,他知道谁能办事、谁不能办事,谁能打仗、谁不能打仗,所以他不顾谗言,始终倚重于周尚文,就是知道没他不行。

等到周尚文死了,严嵩一句话,嘉靖皇帝就不按礼给予周尚文抚恤,这件事一直到嘉靖皇帝的儿子才解决。

就说明嘉靖不是多宠爱信任他,要是他喜欢,以他的聪明程度,严嵩的那点算盘他还能不知道。说来说去,就是此人好用,仅此而已。

贤时便用,不贤便黜嘛!

而朱厚照多少记得些这个名字,所以最早在军学院的学员名单上看到这三个字时便注意到了。

后来屡次提拔。

而且周尚文在这帮武夫之中,有个优点,就是他‘自幼读书、粗晓大义’。

其实他是军籍,世袭的指挥同知。也不知道哪根筋动了,竟然自幼读书。这样提拔起来也顺畅些。

再到现在,两次大战,让穿越者朱厚照感受到了手握名将的幸福!

周尚文也比历史上更早的冒头,不过说是早,他也已经三十二岁了。

相比之下,更早进入皇帝视野、而且有王越作为中间人的杨尚义,小胜也有,但鲜少给过皇帝惊喜,

一个甘肃总兵,虽然位置不低,不过照此局势发展下去,说不准下次大军出征,就是周尚文为主帅,而他在周字营帐下了。

杨一清不管杨尚义怎么想,作为臣子,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写奏疏,递进京师为皇帝贺。再然后,他还是给周尚文也回了一封信,

大明骑兵出塞,甘肃这边也做了呼应的,他们也曾率兵越过长城,算是为周尚文分担压力,只不过走的不远,战果不多。

但不论怎样,这是一次整体行动。

再有,周尚文的剿套也是复套的一部分,三年剿套,这是一直落在他头上的大事。

河套地区、黄河‘几字’型的图一直挂在他的总督府里。

几字型左上角的部分,就是阴山之南,也就是所谓的后套,当初火筛部就在那里驻牧,花马池一战后,他退去很远,几乎翻过了阴山往北,但这并不算真正的复套。

因为火筛部本质上还是属于达延汗,他俩还有亲戚关系,火筛部实力转弱了以后,反而没了贰心,更彻底的归于达延汗。

换句话说,鞑靼人的主力还在。

而明朝的精锐骑兵就那么点,这个时候去河套平原开垦土地、屯种粮食,这叫什么?给敌人存粮啊?

好在明君在位,给钱给粮、给人给马,两次作战可以说已经撬动了鞑靼的局势,复套越发相近了。

弘治十八年,花马池一战削弱了达延汗火筛部力量。

这次明军北出长城,又击溃、收服了一部右翼万户,

正所谓步步为营,剩下的就是达延汗自己所领的左翼三万户,以及那两个和他离心离德的右翼万户。

不过小王子也不是寻常人,两年时间,两场战斗,大明军事策略的明显转向,说不准就会带来他的反应。

周尚文于回京的路上,正在看的就是阁老、三边总督杨一清给他的信。

但他几次在草原上和鞑靼人接战,自信心早就已经培养了出来。

相比起来,他边上的亦不剌更为不自在,

以这样的身份来到大明京师……

他望了一眼他们这支队伍比较靠边的马荣。

他归降以后,便逐渐知道,就是这个家伙使得坏主意,逼他杀了乌鲁斯博罗特,弄得他草原也回不去了。

“宣,大同总兵官,周尚文觐见!

今日的京师,秋高气爽、万里无云,蓝天之下的紫禁城似乎在视线中变得更加清晰,一排排的侍卫持枪竖立,尽头处、台阶上的太监声声高呼,声音如浪潮一般息了又起。

“宣,蒙古永谢布部落首领,亦不剌觐见!

朱厚照面南坐于奉天殿,今日他身穿明黄色龙袍,头戴乌纱翼善冠,虽是白面小生般稚嫩,但是端坐正殿龙椅,目视前方而有余威。

这是实权的皇帝,手中有文臣、有武将、有厂卫、还有他娘的银子!

殿外阶梯尽头,周尚文的身影步步升高,直到露出双脚,稳步入奉天殿,身后是两名副将,以及亦不剌及其亲信两人,共五人入殿。

这种场合要行大礼,周尚文撩袍而跪,

“臣大同总兵周尚文,奉旨剿套,受命出征,赖皇上洪福,斩敌千余,凯旋而归!”

朱厚照自然是喜悦,不过他并不会如此放纵,而且眼神中带着些好奇看着那个亦不剌。

大明朝的奉天殿,也迎来一个万户部落的首领。

亦不剌没有汉臣那种‘直视皇帝就是不敬’的概念,他反而是多看了皇帝好几眼,心中想着都说此人雄才大略,有其祖之风,亲眼一看,原来还似小孩一般。

也难怪,朱厚照毕竟是十五岁,如果常年与他接触的大臣,可能会渐渐习惯他已经很成熟的性格,但初来乍到的人一看,那就是个脸上皮肤很娇嫩的小孩。

这让他心中也有些说不出的滋味。

小屁孩儿啊!

“大胆狂徒,竟狂悖至此,安敢见我皇而不下跪?”

礼部的林瀚从入朝到今天,第一次讲话那么大声。

朱厚照嘴角弯弯,露出微微的笑意,这个时候可不是讲平等友爱的时候,他就不说话。

林瀚讲完后,大殿之内又有臣子不满,

数道声音响起,亦不剌这个老头儿,即便再觉得别扭,也只能向这个少年天子屈膝下跪,

看着他矮下身来,周尚文心里松了一口气。

“永谢布首领亦不剌,见过大明皇帝陛下!”

朱厚照看得出来,这个胡须泛白的老头儿做出这个动作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了。

“陛下!”大明的臣子们个个嫉恶如仇,开始历数永谢布的罪状,“弘治十四年、十六年,此人领兵万余犯我宣府、大同,杀我百姓,掠我子民,抢夺丁口数万、牛羊无算,臣请陛下诛杀此人!祭告祖宗之灵,为我万千百姓报此血仇!”

“臣附议!”

“臣附议!”

“请陛下斩去此人!”

……

朱厚照没有一开始就压制这些声音,本来也很难压制,大明与鞑靼有血海深仇,有些远见和智慧的人才知道如何做理性的选择,可大多数人都不是理性人。

另外,这些鞑靼人想必也不是真的服,所以对待这种人,光是示弱、讨好是没有用的,有时候也要让他们瞧瞧汉人的那种要杀人的狠劲。

与其让他感恩,不如让他恐惧,因为他对于拳头的理解远远甚于恩义。

这样发酵了一会儿,任这些声音自行散去,

朱厚照才开口,而且先问周尚文,“周爱卿,”

“微臣在!”

“达延汗的次子,真的命丧于此战?”

“回陛下!千真万确!”周尚文说的斩钉截铁,“永谢布部落中,有多人识得此人,绝不会错!”

“好!”

有他这样的回话,朱厚照心里稳妥多了,

至于是不是亦不剌所杀,他作为皇帝,不适合在这种场合问。毕竟那个手段并不优雅。

“年初之时,朝廷定议剿套之策,当初朕也没有想过爱卿会有如此战果。自古圣君有言,有功不可不赏,有过不可不罚,此赏罚之道也!今你有大功于朝廷,朕意,加太子少保、授兵部尚书衔,仍掌大同诸事。赐号大明定国将军,兼领精锐骑兵两万!”

明朝,总兵已经是很大的武官了。不过当初朱元章定制的时候,总兵官阶无定制,但定国将军则是从二品的武官,这是有记录的。

而大明朝重文轻武,到二品这个层次,再立个功的话,就要给他封伯了。

不过复套并未真正成功,此时封爵,稍显过早。但他这个毕竟是军功,而且还‘俘虏’了一个首领回来,因而赐其太子少保。

其中,就太子少保这个跨度便不小,但皇帝喜欢,又有功劳,实际上也过分不到哪里去。

至少比那些寸功未立的传奉官要好。

周尚文的官位在这几年的间的蹿升实在恐怖,皇帝此番对他的喜爱,大概也就是顾礼卿可比了。

“臣,周尚文叩谢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李阁老、谢阁老,”

“老臣在。”

“自周彦章之下,出征的将士要按律封赏,牺牲的将士要做好抚恤,尤其伤重致残的要尤为注意,他们当不了兵,回乡务农也大受影响,这些人要逐个统计、做好善后。朝廷养了这么多的冗官,不能够腾出些位子,养养这些人吗?”

吏部梁储听到这话,还低了低头,冗官问题其实也是朝政之一,时常会被皇帝拿出来说上一二。

“这件事吏部、兵部要一并参与,靳贵。”

侍从室的人摆了张小桌子,坐在侧面的小角落,听到皇帝的声音,他离席弯腰拱手。

“这件事,你记好。”

“是。

王炳和梁储余光看到了靳贵的毛笔在动。

正德皇帝侍从室的设置真的是绝,一方面培养亲信官员,一方面给各部大臣套了缰绳。

只要那支笔记下来,你哪怕是编一个谎言,都要给皇帝一个交代,只要你编得好,骗得过去,那就行,算你本事大。

但是不能够没有下文,

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一道办理结果的奏疏都没有,那皇帝绝对召你进宫,万一到时候支支吾吾的啥也说不出来,害怕不害怕?

朱厚照也站了起来,他说道:“大明取得了胜利,周彦章这样的武将当然要赏,但每一名战士也不能够遗忘,不是说我们牺牲少,战果大,丢掉几百个人的性命就没有关系,一个人也不能够忽略!

当年王襄敏公因被认为是阉党而名声不佳,在他出征之时,朕就与其说过,只要朕在,就不会让为大明而战的人躲得过敌人的明箭,而躲不过自己人的暗箭!

朕,志在恢复太祖太宗之煊赫武功,重振大明之煌煌国威,今日之胜值得庆贺,但诸位爱卿,我们还是任重而道远。从今日起,大明要为更大的胜利而做准备,或许有人说朕好大喜功,但朕不在乎!朕在乎的是,再没有人敢兵犯大明!正德一世,无惧四夷!”

此番话,是在奉天殿当着文武百官而说。

关键在于,过往的种种已经证明,这不是一个少年人的空放大话,他是真的能够做得到的。

这就是帝王的冲天之志。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群臣纷纷下跪,他们都是饱读诗书之人,自古帝王有几个能有这番雄心壮志的?

这个时候倒显得亦不剌有些突兀起来。

作为胜利者的大明皇帝朱厚照,回过头来再看向这个败军之将的时候,总让旁人觉得是在俯视。亦不剌所纠结的那些小节,正德皇帝都没有在意过。

数十万雄兵在手,我还在意你对我是不是打心底里臣服?不需要,你就内心桀骜而表面臣服好了。

“亦不剌,你既以归顺,朕不会取你性命,你有何求也尽管说来。但你要明白朕所说的归顺之意。”

皇帝声音缓缓道来,威严十足。

“请大明皇帝明示。”

兴许是环境,兴许是刚刚正德皇帝的那番话,亦不剌此时竟也很难只当其是个简单稚嫩的孩子。

“所谓归顺之意,就是听我号令,不可反叛。只要做到这一条,朕保你与你部落的族人安享太平!”

写到11点51,4千多字…再改一下错别字,时间到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