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261章 胡部堂何在?

朕乃一代圣君 第261章 胡部堂何在?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04:38:08 来源:笔趣阁

朝堂上的事找到一个点总能顺藤摸到瓜,最核心的地方,不是摸得到、摸不到。而是摸到了,你敢不敢拔出来。

这一拔,拔出宗室、拔出勋贵、拔出外戚、拔出……心腹,到时候怎么办?

所谓法不责众,虽然是违法者的嚣张之语,但实际上也有其道理。

宗室牵扯其中,在礼法森严的明代,只要他不造反,皇帝杀也杀不得他。

勋贵牵扯其中,他们是与皇室共享天下的群体,又怎么办。

如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么事情半途而废,这些动不了的群体之下还是臭泥烂屎一大堆;如果学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那么所有人都会看到,

皇帝是刻薄寡恩的苛刻之人,跟着你还是吃糠咽菜、享受不了,舒服不了,这天下又有几个愿意穿着草鞋布衣和你大谈君臣大义的?

为什么有儒家、礼法这一套,恰恰是因为太多人做不到,而且大多数人也不应该做得到,如果都做到了,就不需要这些礼法了。就像中国人不会天天把种族歧视挂在嘴边强调,西方人才会,因为他们有。

毛语文送进宫来的话说还是什么都没问出来,按照詹秀山的出身、履历来分析,他不该是什么硬骨头的人。也不是什么为了道义便生死不顾的人。

这也就是说,他不敢说。

“……会不会是害怕说出来了,便没了余地?”

“余地?什么余地?”皇帝看了看刘瑾。

“不说,左右也按不上什么大的罪名,他陷害梅怀古那些话,可以死不承认,即便承认了,也要不了他的命。如果外面还有人搭救,甚至还会有转机。但如果什么都说了……他自己先在自己心里判了死刑,再说的严重些,会不会江西、詹家也会受到影响?”

“为何你会说詹家也受到影响?”

刘瑾头低了几分,不敢说了。

“讲!”

这老家伙竟然跪了下来,“奴婢不敢讲。”

“你知道朕的脾气的。说话说一半,砒霜拌米饭。”

刘瑾人都傻了,也不必这么狠吧,还搞个顺口熘,“那奴婢便壮着胆儿说了……奴婢想着,这帮人大概会觉得陛下是略微严厉的。在浙江犯事的官员又大多被抄家,之后朝廷又成立少府,这就像……就像等着接收犯官之家的财产一般。所以……所以詹秀山死不认罪,有可能就是为了不连累家人。”

关于这一点,朱厚照的确觉得新奇。这么说来,其实这事儿的关键在于家族。

他与整个官员系统做斗争,这里给出去一个力,就会收到一个力。就像嘉靖,他聪明,一轮轮淘汰下去,最后留下的自然就是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狠人。

“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朱厚照敲了敲手指头,“给他两个选择吧?你去传旨,叫毛语文不要打了,折磨人太狠,没有必要。另外,朕担保,除非他犯下谋反这样诛九族的大罪,否则朝廷不会去查抄詹氏宗族,但他要速速交代。如果依然不交代,就派锦衣卫去江西,绝了他的念想。”

刘瑾觉得也可以,“这样,他也该知道怎么选了。”

……

……

“浙闽总督,应宁公以为会是何人?”

“浙闽总督?”杨一清忽然警觉,“李阁老、谢阁老。我是边臣,浙闽总督也是边臣,有些话不是我该说的。”

“但你是阁老。阁老就应该说。”

浙闽总督是个关键的位子。

不仅是推动开海的事,更为关键的是,他手中掌握着市舶司,更是执行皇帝所说的那个准入制的人。这里头是多少银子?

这个数现在谁都说不准。

只是想想,其权力应该说不亚于杨一清三边总制官了。

一个是手里有兵,一个是手里有钱。一南一北,一旦成形就是支撑着京师的两条臂膀。

所以无论怎么看,这都重要无比。

而对于内阁的李东阳和谢迁来说,杨一清和他们应该还算良好的互动,毕竟杨阁老现在是重压在身,多少还是要求着京里。

但还未确定的浙闽总督就是个未知数了。

再加上刘健走了以后,李东阳、谢迁的位置变得不稳。于是人的本能会驱使他们改出这种非稳态,如何改出?

自然是要把这种重要位置占下来。

反过来说,王鏊、韩文等人是皇帝带到‘新朝,的人,他们应当会有想要入阁的心思吧?

即便他们真的没有,可李、刘二人会想着他们可以有,如果有了怎么办?

这里是紫禁城,是朝堂。都是六十多的人了,怎样也不会犯政治幼稚病,觉得王鏊和韩文都是好人——没有什么好人不好人,大家都身不由己。真要说起来,其实当初王鏊和谢迁、李东阳关系都很好,可王鏊跟随皇帝太紧,和当时的吴宽都争执过,和他们其实也不如以前了。

所以如果能让浙闽总督成为他们的人呢?

那么陛下就不会动他们两位阁老。因为北京城遍地的墙头草,这些墙头草们看到李、刘二人倒了,自然会让浙闽总督也一起倒。

皇帝新任浙闽总督,怎么又会推动墙头草们去倒他。这是前后矛盾的行为。那样朝堂的争斗也会变成一种不利于国家的趋势。

一个优秀的帝王是绝对不会如此的。

但对于杨一清来说,这个话就很难讲了,王鏊、韩文当然是未来,但毕竟不是现在,他也不能不顾现在。

况且李东阳之前一番话推心置腹,把气氛烘托到了这儿,他如果不接话头,就会变成给脸不要脸。

想到这里杨一清的心更紧了一分——这天子身边,没一个善茬儿。

“……浙闽总督是临时加派,初任之人、到了地方就要收服两省之官,其人不仅要有声望、地位,更要清醒、果断,这是其一;其二,浙闽总督最终还是为了开海而设,如此重要的职位,陛下绝不可能安排不能体会圣意的人;还有其三……”

其三他就有些不好讲了。

谢迁把杨一清的话接过来说了,“其三,浙闽总督为了开海而设,而开海则是为了复套。所以浙闽总督,要与应宁公遥相辉映……再说的直白些,不可互相拆台。这,便是李阁老说你应该说的道理。你不说,陛下不会觉得你一心为公,只会觉得你要么是想不到、要么是装不知道。这两点,哪一点都不够好。”

杨一清轻轻吐出一口气。

跟他的心腹齐承遂、太监张永这些人对话,他是那么轻松,三言两语就是掌握一切情势。可面对朝中的两位阁老,那可真是一句都错不得。

“我在西北多年,于朝中应当没什么仇敌吧?”

李东阳喝了口茶,忍不住笑着说:“我倒不知晓,应宁公现如今还成了人人喜爱的人。”

杨一清无奈,他也知道。从宁夏花马池之战开始,他便一路应着皇帝打仗、复套,如今为了复套更是扯出了开海,

再加上,刘大夏还在监狱呢。

杨一清不要说人人欢迎了,不是人人鞭挞都算是好命。

所以那些个清流是不可能了,礼部尚书林瀚、工部尚书曾鉴这都与他关系不深。兵部尚书王敞?

他摇了摇头。先前王敞在君前的那番话,还是令他有些忌讳。

王鏊、闵珪、韩文……?他们是要入阁的人,忽然去浙闽也不对。

“如此说来……我以为杨介夫最合适。”

李东阳和谢迁相互看了看,杨廷和的话……杨廷和与他们倒是距离远了些,现在入了军机处就更加远了……

但那天乾清宫里的人,其实也没剩几个选项了。要么就是大理寺卿常俊,这人也是个清流。但只怕为皇帝所不喜。

这样的话,就只能范围再扩大些……

“李阁老和谢阁老觉得有更适合的人选?”杨一清察言观色,也看出他们有话要讲。

“吏部侍郎梁储,如何?”

“梁叔厚?”杨一清紧了紧嘴唇。

他明白李、刘二人的意思,梁储原来是太仆寺卿,在皇帝的推动下梳理了陕西的马政,这其中与当时还在陕西当巡抚的自己有大量往来。

而他们都算一是君子,相处多了,自然感情就来了。

所以这是李、刘二人在对着他的口味讲。

“叔厚知轻重、懂进退,以其天下第一部的侍郎之职任浙闽总督也还可以。但是……”

“但是什么?”

“但是梁叔厚此人颇为正派,浙、闽两省的事,怕是应付不来。”

“正派?”

杨一清心想当然正派,他要是不正派,人家吏部侍郎肯定被吏部尚书拉去了,和你们还能有什么关系。

李东阳、谢迁最初是不愿意杨廷和的,但朝廷中能任此职的左右就那么几人,如果梁储再不行……

也难怪皇帝那日不愿意抉择,这个人确实不好找。

……

……

宫里面朱厚照也在琢磨。

他琢磨的是另外一件事,就是史书记载,王琼和杨廷和的关系不好!为啥记着这个,是因为杨廷和和王阳明的关系不好,而王阳明是王琼提拔的!

这种事情作为皇帝是没办法的,王琼的所作所为,杨廷和就是看不惯,能咋的?

他也不愿意拿开海的大事去给两人磨合。

“朕,这是缺一个胡部堂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