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朕乃一代圣君 > 第226章 格局

朕乃一代圣君 第226章 格局

作者:皇家雇佣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1-14 04:38:08 来源:笔趣阁

京师并不会感受到千里之外的西北的激烈,紫禁城还是如往常一般厚重,二十七日后皇帝脱孝,孝宗皇帝的神主牌位列于宗庙之中供子孙祭祀。

《孝宗实录》的修撰也成了当前颇为要紧的政务之一,除此之外三月十六日要举行会试,这是朱厚照登基后的第一次科举,他自己还是较为重视的。

在明朝,修撰前朝实录是一件十分庄重和严肃的工作。《明实录》也是皇室的绝对机密,密不外传。

一般来说,这项工作需要一名监修官,并由阁部大学士牵头,以翰林院为修撰主体进行编写。

宣宗时,皇帝选择英国公张懋作为监修官,因为这些东西涉及到一些皇室家事,所以之后的规矩就都是勋贵作为监修官,英国公张懋现在仍然在世,所以这玩意儿是没什么搞头的。

总裁官就需要大学士了,刘健、李东阳、谢迁、王鏊大约就是这几人。副总裁官就是要侍郎和翰林侍讲、侍读学士等。

但具体的修撰工作是由翰林院的翰林来做,对于这些年轻的官员来讲,如果能够在自己的履历上加入这样的一笔,是颇为不容易的。

这都是对臣子的意义,对于朱厚照来说,这种常规性的、有比较成熟的经验的工作他通常不会多做改动,除非有复杂的政治斗争在其中……如果只是一些小心思,安排一些自己人这种,他是不会太在意,实录修得再好,也不能给他变出两万骑兵来。

但如果和朝中重臣有关系,他则不得不过问了。

在此之前,今日乾清宫先讨论四川布政使的人选,

原布政使何鉴被调至应天担任巡抚,这样四川布政使就空了出来。

朱厚照从当太子时就特别重视对地方官员的选择和任用。他不止一次强调过一个好的布政使的重要性。

尤其四川还是天府之国,周边更有少数民族和土司,一旦搞得不好,就会有土司作乱。说句不好听的,他可以忍受张敷华这样的人当都察院的左都御史,但不能忍受这样的人去当布政使。

京城里的人再怎么样,离他近,即便有错误或者他觉得不好的地方,几句话的事就能改了。

四川那个地方,即便是皇帝又能怎么办?只能信任布政使。

阁臣和各部的主官在乾清宫给了皇帝两个名字,皇帝都摇头了,直到刘健说出了一人,“陛下,费子充如何?”

费子充?

也就是费宏,当年是詹事府的左赞善。

“他人现在何处?”

“在任湖广参政。”

朱厚照的手指有规律的敲击着,最后点头了,“就任前,令他照例进京。”

费宏走出了和杨廷和一样的政治轨迹,先是詹事府属官,随后调地方任知府,考绩优秀于是升做参政,这次又一步提拔为布政使。…

再下一步就该进京了吧?

这种事情多了,大家就看得懂了。看来皇帝是很喜欢这种类型的官员。

“朝廷表现的好的大臣多应在地方,巡抚、布政使、按察使……这是朕最为关心的职务,咱们这些人搞得再好,如果布政使在地方为祸,那就没有意义了。林尚书,”

林瀚出列:“微臣在。”

“依朕看,朝廷要定期对省级官员进行培训,可以不要全国一次性,分三年吧,两京一十三省的主要负责官员都要进京接受培训。吏部也要加强对这类官员的考绩。”

皇帝又有新思路。

不过这并不影响任何人的利益,所以没有什么阻挠的理由。

对于

朱厚照来说,能力培训之外,还有政治培训,他现在刚登基,接下来就要有节奏的撤换这些地方大员。

目前的大明,权力的传导是靠人,狭隘的说是自己人,就像王华、杨廷和这些人在地方,朱厚照的旨意下去就顺畅的多。

丁祖萍这样的应天巡抚,则会有别样的心思。

如果到处都是丁祖萍,那三年规划也好、五年规划也罢,写得天花乱坠,真的一施行发现布政使这关都过不去,还玩个蛋啊。

“……朕知道,官场里都以做官做到京师,做到六部、内阁为最终的目标,但官员系统要如一潭活水,有进也有出,不是说到了京师就不会再到地方的……”

刘健等人都在想,皇帝忽然讲这样的话是什么意思?是不是继续在表达对内阁的不满?

皇帝也一再强调地方官任职的履历问题,如果这些话再结合内阁三位阁臣的为官生涯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三人都是中了进士、然后就到翰林院苦熬,帝师、讲官、修实录……似这样一步步当上了阁臣。

今年正月,为了出不出兵一事,内阁三人统一起来不支持皇帝,皇帝到现在还在揪着此事不放,因为经过这次事他发现,内阁不能铁板一块。

不是说他们三个不好,也不是朱厚照忍受不了他们,其实他们三个都是不错的官员,配合的也比较默契。

但问题在于,从今年开始,朱厚照要做的很多决策都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一些传统的观念。

出兵之事,他来不及提前布局,等到要开海时,难道再让他们三个齐齐的反对自己?

一个坑跌倒两次,他可不会这么笨。

再退一步说,一个好的官员不一定要在阁臣的位置上才能利国利民,其他重要的岗位也很多。

所以这一个月,他一直在释放这种‘信号,。

这就让刘健的压力越来越大,旁人感觉得到皇帝的‘意思,,他们自己其实更加清楚。

李东阳、谢迁都觉得这就是因为出兵西北之事。

暖阁里,朱厚照说出京官也可以到地方之后,

刑部尚书闵珪是个驴脾气,他奏请道:“陛下,臣愿往地方为一布政使,为天子牧守一方。”…

“布政使之位对闵尚书来说屈才了,怎么也要巡抚一地。等时机合适吧,何处有缺口,朕一定不和你客气。”

有皇帝的‘自己人,这样高风亮节,这就让其他的大臣难受了。所以也纷纷站出来说话。

李东阳更是站出来请辞,“老臣自入朝为官,历任编修、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从未牧守一城一池,老臣自知才疏学浅、经历欠佳,亦不敢妄占阁臣之位,请陛下准臣致仕,留待有用之臣。”

朱厚照薄薄的嘴唇抿了抿,

经历欠佳?

李东阳少年成名,历庶吉士、翰林编修、翰林修撰、东宫讲官,随后以礼部右侍郎、侍读学士入直文渊阁,预机务,这经历有什么欠佳的?在现在的观念里,这根本就是天选之人。

故意讲出这个话,其实有点暗暗顶了皇帝一下的意思。

内阁这些大臣资历太厚重了,你像刘健,他是英宗天顺四年的进士,再历宪宗、孝宗至今,正儿八经的四朝老臣。

朱厚照没坐上这个位置还感觉不到,真的上来了就觉得这种道理讲不通的老臣实在是掣肘太多。

但现在大行皇帝刚刚驾崩就把手伸向这些前朝老臣,关键他们名声还极好,怎么样也是一个刻薄寡恩的名头。

刘、李、谢三人以前都还好,也就是自他当上皇帝以后,味道有些不对了。

其实也是必然的,因为格局变了。

以前内阁是反对太子和支持太子的中间地带。

现在朱厚照自己成了皇帝,他自己要推行很多朝政,而且像出兵这样的决策其实很大,这就导致了内阁失去了之前左右逢源的空间而被推向了前台。

虽然因为相互之间互有一定程度的好感,即便出兵之议争到那种程度……朱厚照没和他们计较太多,刘健也没把新皇帝当做什么昏君,

但权力格局的演化一旦开始转动,就和人好、人坏没有关系了。

内阁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无法再如之前一般支持朱厚照,更不可能藏起来,以前有孝宗、有太子,现在除了皇帝就是内阁,他们往哪里藏?

“李阁老,辞官之请就不要再提了。你知道,朕尤其不喜臣子和朕提这一点。”

皇帝这样讲,算是给老臣开了特例,多多少少算是讲一些情分。

“微臣失言,请陛下恕罪。”

朱厚照不理他了,不想接这个话,主要这不是应天巡抚,说拿就拿了。拿一个阁臣,一定要有个名正言顺的理由的。

“修撰先帝实录的事,监修官仍然为英国公张懋。总裁官和副总裁官分别由谁充任?”

王鏊回话:“启禀陛下,总裁官一般由殿阁大学士担任。”

这样的话,照理来说也就是华盖殿大学士刘健,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东阁大学士谢迁等人。

朱厚照想了想,“刘阁老、谢阁老任总裁官,吏部侍郎梁储、户部侍郎顾左任副总裁官。其余人员内阁拟个条子上来吧。”

这样一来,李东阳又给漏掉了。

“陛下……”礼部尚书林瀚进言说:“新君为大行皇帝修撰《实录》是极为重要之举措,朝廷似不应弃一人而不用。”

皇帝眼睛眯了眯,“什么意思?你是想说朕对先帝不孝?”

林瀚面色一惊,立马跪下,“臣不敢!”

朱厚照居上位日久,如今拿捏语气、表情越发熟练,其气势也越发增强,便是一些朝中重臣在君前也会手心捏汗。

“对***官员进行培训的事,你要关心好。回去以后,立马要开展起来,培训的对象、内容。以及时间地点都要提前考虑,并报朕阅览。在此过程中,不得以权谋私。”

林瀚心中更加惊讶,皇帝对官场、权力的理解是远远超过先帝的。

这种培训当中确实容易有**,因为皇帝关心、所以这个培训名额就特别关键,至少这些人能够接近皇帝,这个机会可不是谁都会有的!

那么谁会有这个机会呢?

最后就落在了那句至理名言之上:朝廷有人好做官。

===

这是昨天的一章。昨晚被审核了

我还是不会写战争,哈哈哈

还去特地学习了一下,但还是不行,我自己看书一到战争戏也昏昏欲睡。但剧情需要,多少要写一点,本书不以军队砍杀了事的剧情为主,这也是开书的初衷

皇家雇佣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