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开局贾府小厮,红楼签到十年 > 第一百六十九回、命案背后

当然,这个想法也只是一瞬,显然林如海不太可能这么做。

而看着李昭在沉思,林如海又笑着问道:“难道,从这案子中,你还不曾看出什么来?”

绣衣卫那边自然有这案子相关的卷宗,来龙去脉都在那里,李昭既然跟在顾遥手下,顾遥又是吴百户手下的总旗,他们便是主要负责调查这个案子的,那肯定看过资料了。

虽然如此,李勇却也只是隐约琢磨到了一点东西,不敢说自己一定就看出了什么来。

而林如海这回没有外人在,似乎也是有心要好好指导他一番,便再问道:“你以为,此事只是一个很小的命案?”

虽然接连死了三个人,而且凶手不被抓到的话,可能还会继续死人,但这样肯定不足以让此案引起这么大的关注。

尤其是同时引起皇帝和太上皇的注意,都派了人来来过问,这也是如今“三法司会审”能成型的原因。

可以说,这个案子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性质,成为了另一种较量的舞台。

“莫非,大人的意思是,今上与太上皇,有意拿这个案子做文章?”

林如海说到这个份儿上了,他也不需要故意瞒着什么了,看出什么就说什么。

其实以他听到的心声来说,林如海毫无疑问,是真心为了他好,所以才会与他说这些事情的。

当然,因为情绪波动不强烈,所以这心声其实很模糊,也是因为林如海在李昭面前的确没什么遮掩,要不然就得跟那云儿一样,什么都听不到了。

林如海笑着点了点头,赞赏道:“昭儿,你果然不会让本官失望!”

等站起身来,来回走了几步,他回头又说道:“你可知道,工部缘何在今上时,突然被冷落了?”

工部历来是不受重视的,这个观点对,但也不全对。

在外界看来是如此,但其实,在太上皇当政时期,工部是有过一段“兴盛”时期的。

而那段时间,也正是太上皇热衷于下江南的时候。

三下江南,虽然是由那两淮盐运总商的江春接待,但太上皇的其他行宫、别院,却都是工部出马,仿造皇宫缩小规模所建。

而此外,也是在太上皇任上,翻修了许多的宫廷建筑,也算是好好过了一把前面几任没有过够的享乐瘾,真正体会了富有四海的帝王的乐趣。

然后等今上登基的时候,一查居然还有一大堆定制的材料没有用完的。

没办法了,只能用来兴修寺庙和诸王府。

同时,还把皇城一边宫墙去了,把那些废弃材料再次利用,将太液池西边的位置都用来做民居。

太上皇任上留下的烂摊子,在皇帝亲政这十几年,经过他励精图治,早已经收拾的差不多了,现在海内升平,看起来倒似乎又有些太上皇登基之初的鼎盛样子了。

当然,这一幕如果太上皇不在了,在地下他大概还会感到欣慰。

但现在他还活着,这前后对比起来,就感觉有些分外讽刺了。

所以太上皇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其实可想而知,不说水火不容,但指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再加上有人从中撺掇作梗——这是完全可以想见的……

要不怎么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呢,太上皇时候的显贵,在今上时自然不受重用,像是工部这地方,在先前用完了之后也就渐渐恢复了原本的清冷模样。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这些人自然就会想着,要找回昔日的荣光,而他们最大的希望,当然就都着落在了太上皇身上。

其实在今上刚刚亲政的时候,太上皇与他还算有个蜜月期,那时候真是好一幅父慈子孝的场面。

皇帝没有对太上皇的政策进行什么更改,也没有动他留下来的大臣们,太上皇自然也没有指指点点,反倒真地放权给他。

似乎除了皇帝不那么享受了,跟太上皇时期并没有本质区别。

而这转折点,大概还得要追溯到十三年前林如海在兰台寺担任大夫的时候。

兰台寺行御史的监督职权,相当于是朝廷和皇帝的喉舌,这个机关当今自然是想要控制在手中的。

哪怕在太上皇的命令下,兰台寺一直对他十分配合,但不换上自己的人,总归还是不放心。

不过兰台寺卿王政经营多年,又有尚书令为奥援,皇帝想要动他没那么容易,所以只能一步步来。

但却没想到,只那一步,却让王政那边产生了莫大反应,最后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的反弹,林如海也就迅速被皇帝抛出来,最后丢到江南那旮沓去,大好前途一朝丧尽。

也是自那之后,皇帝与太上皇的关系,便陷入了僵化。

“所以,这工部要将此事闹大,目的绝不仅仅只是为了那几个照磨所吏员……”

听林如海这么一讲解,李昭才算是对这情势有了一个了解。

然后回头看着林如海正笑望着自己,突然心头一动,问道:“林大人与我说这些,可不只是为了这件案子吧?”

林如海笑着点点头,又露出了那副“孺子可教”的神情。

可惜李昭的出身太低,哪怕脱籍了,也很难在仕途上有所建树。

林如海原本见他进入绣衣卫,还打算让他低调行事为人,莫要暴露锋芒引来针对。

但既然李昭自己有上进之心,那他也不会压着甚至会帮他一把。

林如海沉声道:“你或许不知道,自从天子将皇城宫墙拆除了半边,他便每年都会遇刺好几次,且是以各种方式。幸得暗卫和龙禁尉一暗一明护持着,才没有让他们失手。

“天子在民间声望极佳,会做出这等事情的,想也知道到底是何人。”

得罪了利益的人呗,哪怕是皇帝,也不可能绝对的中立,也肯定只能代表一部分人的利益。

而当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他们势必会想要做什么,要不就是转变自己,要不,毁了让他们利益受损的人。

远的不说,就说前明时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任皇帝死于非命?

真的是他们运气太差,命不好,喜欢折腾?

有当然是有,但每一个都这样,就显得莫名了,就算自己不注意,大臣内侍们也该注意。

除非,监督者本身就成了加害者。

不过,皇帝处境艰难,对于李昭来说,却没什么感觉。

毕竟他对那位素昧蒙面的皇帝谈不上什么忠诚,甚至对于他突然把自己调进绣衣卫中、破坏自己原有计划的行为还有些记恨呢。

而且他不像是林如海,基本上已经跟皇帝绑定了,荣未必都荣,但是损肯定俱损。

“林大人觉得,此次案件,是太上皇那边的人借题发挥,还是,根本就是他们命人所为?”

“当然是,借题发挥。”林如海笑道:“此次工部物议汹汹,绝非只是因为此次案子,而是他们长久以来,遭到今上冷落,所以才迫不及待趁此机会跳出来。

“他们要做那出头鸟,但却又怕惊弓,故而才要尽可能将太上皇那边也拖下水。而太上皇,也不过是顺应自然,本就有心下场。

“不过此事,迟早会演变成,对工部的调查……”

李昭这下很快反应过来:“太上皇之时,工部经手了那么多大工程,不可能没有一点破绽留下,这些破绽恐怕也不只是与工部官员有关。不过,皇帝既然能放过那江春,那这工部……”

林如海微微一笑道:“正因为前番放过了江春,此番,就更不可能放过工部了。”

李昭想了想,也有些懂了。

因为有钱了呀,再加上江春手上可是掌握着一大笔朝中要员的财务往来记录,这些都成了皇帝的把柄。

虽然明面上看不出来,但暗地里他恐怕早就开始布置开了。

甚至这样一想,这个案子是他找人动手的可能,反倒比太上皇那边还要更大,毕竟看最后得利者,即可猜到幕后真凶。

当然,李昭也倾向于林如海说地,此事或许只是偶然,然后两边都在借题发挥。

这时林如海坐了回去,然后突然又问了一个问题:“李昭,你可知道,为何本官会和你说这些?”

李昭怔了下,看着林如海微微摇头。

林如海笑了笑,说道:“你与岫烟的事情,我会寻个时间,与邢家兄弟谈一谈,尽快给你们定下来。到时候,咱们便算是一家人了。”

李昭心头一动,林如海的确是越来越拿自己当晚辈,但要说是因为邢岫烟的关系,却也显然不是。

在林如海心中,现在唯一重视的人,应该就只有林黛玉了,否则他也不至于将其他姬妾都留在了江南,到现在也没有将她们带来的意思。

如果按为林黛玉考虑的角度,也不是没可能。

“你也不必乱猜,自江南之事后,换回一条命来,本官前半生乃是为黎庶而活、为朝廷所命,也算是报了天子的知遇之恩。如今,也该是有些私心了。

“为身后计,亦是为玉儿计,自然得另寻出路……”

林家肯定是指望不上的,那些人不拖后腿就不错了,林如海如今在朝中,似乎也是要做孤臣——皇帝要求他不想也得做,以前的那些人情关系估计也不会去刻意找回来了。

至于贾家的关系,看看宝玉、看看薛蟠这些与贾家相关的年轻一辈,林如海对于贾家的未来,显然不抱什么希望。

如此,便只能指望李昭这个外人,何况有邢岫烟在,他也算是自己人。

李昭甚至开始怀疑,他当初打算收邢岫烟为义女的时候,是不是就已经考虑上了这个事情。

走一步,看三步。

林如海又说道:“你如今,既然已决意要在绣衣卫中出头,那本官也会襄助你一臂之力。其实本官先前担忧,也未免杞人忧天。

“只要你尚在这天下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又如何能够摆脱得了皇权?倒不如趁现在,好生立好功劳,在绣衣卫中站稳脚跟。

“到时候你才真正能保护好她们,也算不枉我这番所托。我今日找你来说明这些,你也应该了解老夫的用意了吧?”

李昭点点头,不过对他中间的话,心里却是有些不以为然。

皇权也有时尽,想要违抗,现在的他的确不行,往后可就未必了。

……

回到梨香院中,薛宝钗打发香菱回去,便看着迎接自己的莺儿,问道:“你去看过了宝二爷,他如今怎么样了?”

莺儿摇摇头道:“我没见着人,只是问了袭人,她说宝二爷这次伤到了……”那个部位有些难以启齿,她带了过去。

薛宝钗蹙眉,“有那么严重?”

莺儿道:“怕是要两三月才能走动,我问袭人有什么要帮忙的地方,她推说不用,只说若是小姐有空闲去看看他就是了,若能够带着林妹妹一起去,就更好了。”

宝钗默默摇头,这个并不出乎意料。

宝玉这人就是,谁不在身边他或许最想谁,但也只当下一阵子,可能有个什么新鲜事情,便又转开了注意。

迟疑了下,莺儿又说道:“我听他们都在说,大爷这回怕是真地遭难了,进了南镇抚司的人,可没有能再出来的。”

薛宝钗摇摇头,“只要政老爷和二夫人那里如常,就不必担心这个。若等他们都……罢了,不提这个。”

莺儿嘀咕道:“他们还未必有那些下人知道得多,万一呢?”

薛宝钗瞪了她一眼,莺儿顿时缩了缩脖子,不敢再说。

不过薛宝钗却被她这说的又是心烦意乱起来,哪怕吃饭时对着那香喷喷的饭菜,也只是发着呆不曾动一下。

莺儿便劝道:“小姐,便是再如何,你也不能不吃啊。”

在她苦口婆心之下,宝钗到底还是吃了几口,然后就再也吃不下去了。

她现在都不敢过去看母亲,因为她知道母亲一定会问起哥哥的事情,到时候教她怎么回答?

“哎……”宝钗又长叹一声,莺儿却突然想到什么,说道:“小姐,不如咱们去寻那位李公子帮忙?”

“李公子?”薛宝钗愣了一下,脸上有些茫然。

莺儿道:“便是那昭儿,他如今不是改回本姓么。上次去林府时,遇见了他,还说是在绣衣卫当差的。”

薛宝钗得这提醒,顿时眼前一亮。

而且一旦有了方向,她想得比莺儿更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