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宋国崛起 > 第二百三十一章 焖钢

宋国崛起 第二百三十一章 焖钢

作者:屏峰书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05-13 13:54:03 来源:笔趣阁

耐热的陶管衔接着鼓风设备和熔炉侧门的上部,衔接处的洞门被粘土彻底封死,两个大汉吃力地推拉风箱,源源不断地空气涌入炽热的熔炉。站在他们身边的还有另外两个轮换的人手,等他俩力尽,另外两人就会补上。

“二三子觉得吃力吗?熔炼一旦开始,这鼓风就就一刻也不能停歇。如果现在觉得吃力的话,我可以再补充两个人手。”公子卬关心地对推拉风箱的汉子说道。

“太傅言重了,不辛苦,不辛苦。我等以前就是给青铜熔炉刨地开窑的力士,比起拉这风箱啊,要吃力上数倍呢,太傅之前说,我等拉风箱的匠人也有保密津贴,这么好的活计,去哪里找?不吃点气力,怎么成?

要我说啊,这劳什子风箱,只要一人拉即可,何须两人?”

拉风箱的汉子,脊背上的汗珠滴滴滚落,口上却直喊轻松。

公子卬想起了自己校企合作的时候,和厂里淳朴的工人打过的交道,不由得一阵心疼:“好汉,还是两个人吧。这活可能要拉一辈子的,千万不要太劳损,烙下病根。听我的话,回去多买点肉食,补补肌肉,强强筋骨,不要在身体上节省,昨天的月俸,管大夫发的,你们都收到了吗?”

“都收到了,一铲币都不曾短少!”大汉露出幸福的笑容:“我给家父、拙荆、犬子都购置了一身新衣,东市上的人,都羡慕得不得了呢,都夸我出息了。

我还买了一些竹简,笔墨。犬子就要上大学了,我做梦都不敢想啊?”

公子卬听他说话,不似外面的野人,应该多少有些文化,奇道:“好汉识字么?”

“哪有匠人不识字的?我多少也是国人啊。”

公子卬有些埋怨地对管理说:“拉风箱的人,怎么能用识字的文化人呢?现在到处缺人才,你怎么不寻个文盲来干这活?”

管理两手一摊,一脸无辜:“我又不知道熔炼组要什么样的人。又不是太傅肚子里的虫子。”

公子卬遂对汉子道:“好汉,你既识字,也是人中璞玉,且好好听这熔炼的手艺,以后还有更大、更高的熔炉被其他组搭建起来,这里学会了,我好给你炼铁的活计,到时换不识字的人来拉风箱,可好?”

汉子被夸捧一番,自是爽快答应。

另一队工人则负责添料,每当炉内的炭火被消耗一层,上层的木炭位置下落,他们就推着辎车,运来新的木炭,添置于顶部。

“上铁!”

炉火越烧越旺,公子卬判断火力已经足够,于是下令添料工倒入选矿组那边运来的原料——二比一混合的石灰石和磁铁矿。

风箱工吭哧吭哧地拉,固体的铁渐渐融化成铁水,从木炭的间隙中流淌下去。新的一批铁矿又被铺了上去。炽热的高温,让所有人都满头大汗,公子卬的缨冠就像从济水里捞起来似的。

约莫过了一个时辰,公子卬道:“差不多一炉子的铁水了。”

添料工于是下令打开熔炉腰眼处的泥塞。距离熔炉几尺远并略低几寸的位置,是公子卬命人事先筑成的方塘,四周砌有短墙。铁水涓涓地流入方塘里头。

“把生铁搅拌成熟铁。”公子卬一声令下,两个搅拌工应声而来。他们事先将潮湿的污泥晒干,并研磨成粉,再用木筛筛成面粉一样的细末。搅拌工迅速把这些泥粉均匀地播撒在炽热的铁水表面,另外四个搅拌工就站在短墙上,用榆木制成的长棍猛搅。

铁水就像稀粥一样被搅出一个个漩涡,溶解在里头的碳,被氧气变作灼热的二氧化碳,随着气流散去。榆木棍每在铁水中搅拌一阵子,就会被高温烧掉末梢三寸的长度,搅拌工于是弃之,换用新的榆木棍。

随着碳的不断反应,铁水中的碳含量被渐渐降低,最终变作冷却的熟铁。当然,这个熟铁只是简陋条件下认定的熟铁,在没有能谱仪、显微镜的古代,公子卬根本没办法检定其碳含量,兴许还可能是没有反应完全的低碳钢也吃不准。

熟铁空冷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搅拌工在公子卬手把手的指导下,把因高温而质地柔软的熟铁,直接划成方块,等到冷却完毕,这些方块熟铁被装载到一辆写有“梁山伯”的辎车上。

打扫方塘的时候,添料工用叉子拨泥,把炉子腰眼处的孔洞重新塞住,一个时辰后,第二炉铁水填满了方塘的空虚。

“这一炉铁水不必搅拌,冷却后也划成相同大小的方块,装载上车。”这一炉子是生铁,碳含量很高,公子卬给他标记的代码则是“祝英台”。

吃过午餐,公子卬让人拉着“梁”、“祝”和渗碳组的匠人们合在一处。

高炉组给渗碳组也提供了一方熔炉,公子卬撸起袖管,在铁炉上把熟铁稍稍加热、锻打成指头宽度、一寸半长度的薄片,冷却后,在熟铁上面铺上生铁,包扎缠紧。

“瞪大眼睛看好了,

公子卬取来第一袋标着“马”字的豆粉,像做炸鸡翅一样,给铁片两面敷上一层豆粉;再然后打开第二袋,“文”,裹上一层炭粉;最后打开第三袋,“才”,涂上一层草木灰。

他用泥浆封好生铁、熟铁和粉料,把他们一起放进熔炉里焖烧。

炭粉、草木灰的作用就在于给铁料渗碳,提高碳原子在铁里的固溶度。这种渗碳技术的好处可以让钢铁的碳分布均匀且稳定,效率和效果都很好,这种技术在中国一直沿用到改革开放,是为“焖钢法”。

而豆粉则是中国先人在催化介质上的创新了。人们发现氮能显著降低钢铁的临界温度,加大淬透性,提高渗碳的效果和钢铁的硬度,是非常重要的渗碳介质。

在古人常识碳氮共渗技术的早期,古代的中国工匠尝试过各种渗氮的材料,动物的毛发、指甲、骨骼,莫干山脚下的莫邪最绝,干脆自己跳下去祭剑——这氮元素大大的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