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颂 > 第五百四十四章 重工业的出路

大唐颂 第五百四十四章 重工业的出路

作者:你是那道光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10 17:11:35 来源:笔趣阁

天启八年一年的经济发展让大唐帝国的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海参崴省进入机械化耕作之后,一年开辟出一百万顷的土地用于耕作,按照一顷土地约为五十亩的换算比例,一百万顷土地基本上就是五千万亩土地,虽然一年只能耕作一季,但是五千万亩土地还是产出了四千五百万石小麦,五千万石大豆,还有一些其他的附属粮食。大量的粮食在充实帝国粮仓的同时也让内阁有了更大的底气在中原地区全面推广农业税收改革,将原本已经降到一成左右的农业税全部抹除,至此困扰帝国千年的农业问题全部得到解决。帝国的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农业税也随之消除,将民间尤其是农村农民的问题提上了帝国日程。而这一举动也让广大帝国农民开始更加拥护大唐。要知道在后世共和国成立了几十年以后农业税才逐渐消除,李玄清在如今这个时代却利用机械化耕作将东北这块庞大的土地纳入到帝国的范畴之后一举将农业税彻底消除。而且海参崴那边的机械化耕作也随即在松江省等地陆续展开,广大的东北地区开始全面进入农业现代化时代。在天启九年到来之后,宝马厂在紧急扩建了三家分厂之后全力开工,大批量生产农耕机送往东北地区,沉睡千万年的黑土地上机械声此起彼伏,带着冰渣子的土地被翻开之后开始为这个新生的帝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国力,支撑帝国对外扩展的步伐。

“巧兮,农耕机的技术图纸可以在适时对外放开,以方便民间的机械车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李玄清的这个提议却让巧兮摇摇头道:“农耕机一旦放开的话其实并不能更好的给底层百姓带来更多实惠,反倒是给了那些工商豪门一个挣钱的机会。所以我打算将农耕机的各个零部件分包出去,这样一来的话那些大家族因为利润太小反而失去兴趣,只有那些小的机械厂会承接,这样一来的话才能够真正实现大哥哥说的十万小厂的计划。”

“这样也对,张强回来了吧?让他去通知宝马厂,将农耕机项目独立出来成立一家独立的公司运作。”李玄清点点头,对于巧兮的意见很赞同。事实上一旦东北和海参崴那边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发展起来,那么在撤销了农业税之后的中原大地农耕机这些机器车辆也会渐渐普及开来,这样所能够带动的产业也会更加宽泛,直白说这就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而且连接的还大部分都是农业部门和农村的农民,所以巧兮的办法才是真正能够惠及农民,帮助占据帝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快速富裕起来,这样帝国内部的对于社会工商品的购买力才能够上来。

“今年海参崴和东北那边开垦出来的土地大概还会增加一百万顷以上吧?”巧兮这边因为大部分新式机械都是他指示宝马厂捯饬出来的,所以对于东北和海参崴那边的开垦活动有着更加直观的理解,除了农耕机,还有蒸汽机带动起来的抽水机和灌溉设施基本上都是皇室下属的工厂首先生产出来然后对外推广的。这也使得皇室资产旗下以宝马车辆制造为龙头的车辆制造板块迅速崛起,成了真正的巨无霸级别存在。按照巧兮的估计光是机械制造和车辆制造两个板块的规模和收入就已经比六大家族当中的任何一家的总家产还要大。可以说如果不是巧兮吩咐皇室资产要低调行事,六大家族加起来都未必能够和巧兮掌控的皇家资产相提并论。在这个时代没有人能够和两人的眼光相比,更没有那种从后世带来的知识来指导产业迅速发展。

而皇室资产就是此时大唐帝国工业化发展的缩影,在基本上完成了所有门类的工业的开端之后如今的大唐工业已经开始不需要李玄清夫妇去支持,可以独立发展。大量的轻工业产成品在出口海外换取大量财富的同时,国内的重工业发展也开始遍及各地,中原各地和北方工业带为主的基础工业的每一步发展都会带来无数产业的更换和发展,无数的产业链也随之开始变化,无数新崛起的商家开始在各个链条之上集聚,往后纵横延伸,将整个工业发展的网络在中原大地铺设开来。

工业发展轻工业产成品可以肆无忌惮的出口去往外地市场进行倾销,但是重工业却没有那么容易往外倾销,李玄清也不允许在短时间内将这种工业化浪潮扩散道大唐帝国以外的地方去。所以重工业所有的产成品都需要内部消化,这也是李玄清主导的大唐帝国财政不断增加帝国财政开支,以大规模的基建为基础的建设活动来拉动重工业发展,使其生产出来的无数大型机械设备和无数的重工业产成品能够在国内进行消化,为此甚至以船舶制造和铁路建设为龙头的精密制造业和大型制造业能够有足够的市场消化。

“大哥哥这样一来的话我们的财政压力是不是太大了?”巧兮知道李玄清的心思,但是这个时代金本位刚刚被李玄清确立,殷红林主导的大唐钱庄现在已经在竭尽全力搜罗足够的黄金来支撑这个体系,甚至为此将白银也纳入到储备当中,但是帝国版图实在是太大,每年投入的增量唐币根本跟不上帝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为此李玄清不得不特意抽调龙组和飞鹰旅部分人员组建了秘密的黄金武装部队,不仅仅专职开采国内的各大金银矿还广泛派人前往东南亚和南亚身毒等地区,搜罗、掠夺甚至抢劫当地的黄金来弥补国内所需。

“我已经通知祁宏和殷红林,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在国内发行不少于五到十个亿唐币的特别债券来弥补财政缺口,另外还有各种专项债券,以此让财政部能够平稳的运转下去。”李玄清点点头,“加上每年从日本和大食等地运回来的金银算是勉强够用了。算起来的话我们现在对外贸易怎么算都是出超的,应该还是没有大问题的。”

“按照大哥哥的估计,我们能够将工业化的扩散拦阻在国内多长时间?”巧兮想了想之后问道,“这种办法等于是在剪全世界的羊毛反哺国内,但是我们必须要在大规模剪羊毛失去效果之前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样才能够让大唐和其他地区产生一个代差,所以有些事情我们要提前准备准备。”

“这件事让皇室资产下属的工业集团总部秘密进行,如果有必要的话也可以让装备处参与进来,但是暂时不要对外公布。”李玄清点了点头,知道巧兮在想什么。事实上两人此时最为担心的还是重工业的出路在哪。李玄清的这个办法就是在国内依靠帝国政府的力量来发展大规模建设,以此来拉动重工业不断往前推进,确切的来说就是后世的三驾马车当中的投资。不过目前还好的就是大唐帝国本土的工业化尚且才刚刚开始,依靠北方工业带往其他区域转移产业然后逐步普及工业化的速度来看,只怕李玄清有生之年都不会出现重工业产业饱和的现象发生。不过同样的东北和海参崴那边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耕作也让李玄清看到了另外的出路,那就是农业现代化和内部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之后对于工业品尤其是重工业产成品的需求也在增加,这也算是提前开启了国内的市场,和外贸产业一内一外将轻重工业分开发展。

“我打算在中原两条新建铁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条,将从洛阳开始出发往南延伸到鄂州,将这个九省通衢的荆南纳入到中原发展的经济圈当中。”李玄清和巧兮商议好之后立即通知内阁和交通部那边开始筹划。不过这个计划铁道司那边倒是没有多大意见,鄂北山区虽然崎岖难走,但是当年攻打山南道的时候其实就已经从这片山区开凿出了一条直道直通金州等地,此时在直道旁边再加上一条铁路线难度小了不少。而且这两年成汭主持的荆南省因为发展鄂州钢铁城已经有模有样,如果有铁路和中原连接的话,其发展速度必然是更加快速。所以整个天启九年,中原三条铁路掀起了一阵热火朝天的发展景象,各大钢铁厂因为源源不断的需求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而且工商部和装备处也不但推广新式的炼钢技术,一方面指导国内炼钢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上升,另一方面也是借此指导钢铁产业的标准化生产和操作。所以短短一年的时间,帝国的钢铁产量就直接翻了一番,达到了史无前例的一百万吨的规模。虽然这放在后世可能一家钢铁厂的产量就比这个还要多得多,但是这在这个时代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而且还伴随着帝国内部钢铁的需求不断加大,装备处、宇文家和皇室三家下属的钢铁厂如今已经开始走向大型化和多品种钢材生产的道路,特种钢基地也在丰州由装备处和皇室联合组建,为精密制造业和特种制造业生产更加合适的特种钢材。

“这应该就是后世的京汉线吧?”巧兮对于李玄清恶作剧一般的将鄂州到中原的铁路交汇点放在了洛阳有点好笑,不过这样一来的话洛阳算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让后世笼罩在洛阳头上的阴影得到淡化,至少在如今中原省独立的情况下洛阳显然有着更大的机会,不仅仅铁路贯通而且还有运河进行大宗物资运输。这两年大运河虽然在铁路逐渐兴起其作用有些减弱,但是通航能力和货运量却在节节上升,很多地方的运河河道一再拓宽拓深以此来进一步加大大型物资的运输能力。

“其实我是想打通四川到奉节这一段长江航线的,但是想来想去代价太大,所以最后觉得还是决定和后世一样,在陆上修铁路将四川和鄂州连接在一起。”李玄清拉着巧兮笑道:“从四川开始沿着后世到重庆的道路往东而来越过巫山然后进入荆南和鄂州相连,这样一来整个长江上游北岸就能够连成一体了,四川的出川道路也会增加一条,保证天府之国发展速度更上一层楼。”

“这样一来的话我们的重工业至少在天启十年之内不会有任何问题,而且今年还会促进经济发展更加火热的。”巧兮拍手笑道:“天启九年咱们要不要做点别的?北海道那边不是已经由军队进驻了吗?咱们在那边建一所行宫吧?作为皇室在海外的度假胜地。”

“说的也是,那边的风景可不能浪费了。”李玄清也想起了后世的旧事忍不住点头道:“那边倒也不错,确实适合建立一所行宫,而且很多不方便在国内进行的试验也可以放到那里。我会通知下去北海道暂时实行军管,不要进行开发,由皇室和后勤部装备处负责实际管理。”

“这样的话我自己来设计行宫样式,到时候让张大哥安排人手前往建造,到夏天的时候基本上就可以完工,我们也可以去度假了。”巧兮微微一笑走了出去,但是李玄清却知道,只怕巧兮会忍不住将工业集团实验室里面秘密的部分都搬到那边去,秘密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储备。不过李玄清也没管这件事,其实在蒸汽机发展到极致之后这种转变也会自然而然的转变,巧兮此时做的以后也会有人去做,提前一点也只是早一点准备而已。

“中原这边安排好了,剩下的该安排西北了。也不知道拓跋思谏的西北经济发展计划进行了一年多到底有多少成效。”李玄清看着西北那近乎大唐目前国土五分之一大的广袤领土点了点头,那边如果同时开展大规模建设的话中原的重工业只怕再翻一倍也未必足够。所以李玄清不得不多加注意那边的动静。

不过在李玄清喃喃自语的同时,远在疏勒的西北军政行营此时也在酝酿新的计划,疏勒这个西北交通枢纽在此时正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铁路建设在时隔两年之后再次规划,准备开工建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