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国姓窃明 > 第242章 吴三桂玩不过多尔衮,但是国姓爷可以

面对王永吉的求助试探,郑成功给出的第一优先级选项,当然是按照朱树人来之前暗示的那样,劝他们全军南渡了。

张名振则暂时选择闭口不言——王永吉是总督,是文官,郑成功理论上也是文官,文官之间的讨论,还是让郑成功应付比较好。张名振只负责到时候劝说吴三桂、李辅明这些武将。

郑成功便大包大揽地说:“王总督所言甚是,如今山海关腹背受敌,如若继续泥古不化,遇敌则战,怕是白白损失我大明健儿,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

下官北上之前,也曾得国姓爷点拨,预想过各种情况,国姓爷曾交代,若事有不谐,可协助王总督暂撤山海关之兵,先往登来暂驻,跳出火坑,从长计议。任由闯贼与多尔衮二虎竞食,待其两败俱伤,我军再徐图后计。”

郑成功抛出条件后,王永吉内心其实已经有些心动了。

历史上,山海关文武当中,王永吉也是倾向于率军逃命的,是吴三桂坚定要留在山海关,舍不得辽西将门的根据地,最后王永吉才单独出走,没人掣肘吴三桂了。

这种态度,其实也很正常。因为辽西将门盘根错节数代,这儿的地盘经营得很好,那都是他们自己的家产。

吴家,祖家,李家,这些大家族最早从李成梁时代就开始经营辽地了,宗族势力盘根错节,地皮田土也都是他们的。

如果放弃了这片土地,到了南方他们还能剩下什么?

文官们则不同,那都是流官,几年一任,王永吉是两年前邱民仰殉国后才调来的。

到辽西之前,他的官场履历最北端,也只是到北京做京官。所以王永吉当然对辽地毫无感情可言,有机会名正言顺跑怎会不跑?

另外,其实深究一下,也不难发现,这些文官们的籍贯,对于他们在国破家亡时的抉择,也都是有巨大影响的——

总督王永吉和巡抚黎玉田,历史上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一个先南逃,另一个直接就地做汉奸。

不就是因为王永吉是扬州高邮人,他发现北方彻底崩塌后,还能选择南逃回老家。要等扬州老家也被鞑子占了,他才当汉奸。

而黎玉田是陕西人,他老家早就是闯贼的地盘了,北京一破,他想回老家都不可能,那就就地投了呗。

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数不胜数。

就拿宋朝的澶渊之盟来说,后人都说寇准有骨气,誓死劝皇帝抵抗,还让宋真宗御驾亲征到澶州。而说另两位宰相王钦若、陈尧叟是软骨头汉奸卖国贼。

但如果看一看各人的籍贯,王钦若是江西新余人,那他在听说宋真宗有南逃迁都的想法时,当然会力劝宋真宗迁都到南京。而陈尧叟是四川阆中人,他也当然倾向于劝宋真宗学李隆基、迁都到成都。

而寇准是山西人,要是宋真宗真放弃了北方,他老家就彻底成为沦陷区了,他当然有更多的动机去抵抗——不是说寇准没有大义为国的部分,但必须承认,一个人的家族利益、故乡利益,也是会影响决策的。

澶渊之盟签订后,寇准被王钦若反击,说“他为了家族和地方利益,拿皇帝的安全冒险”,宋真宗仔细回想一下还真觉得后怕,就听从了王钦若的谏言,把寇准罢相外放,说明皇帝也是能想明白其中逻辑的。

这是个复杂的世界,所有人的决策,都是受到多方面利弊权衡影响的。

……

王永吉轻易就被说服后,压力便来到了黎玉田和吴三桂那儿。

吴三桂虽然也受过朱树人恩惠,但他是最舍不得辽地基业的。此时此刻,他不得不亲自做这个恶人,强调守土有责的重要性。

“郑贤弟,你这番话,怕是有违忠义吧!我们虽然腹背受敌,但只要能尝试挤兑住鞑子,让他们相信我大明肯跟他们互不相犯、联手对付闯贼,鞑子也未必就敢同时跟我大明和闯贼开战!

多尔衮也不傻,能多拉一个盟友他为什么不拉?吴某虽后援断绝,但本部精兵两三万众、并可募民壮数万、友军万余,战力还是可以的,多尔衮不会非要把这支数万人的精锐逼到敌对一侧的!

他是可以期待我断粮自溃,但真到了那一天,他就不怕我投闯?为今之计,我们只要死守山海关,就还有谈条件的机会,可以让多尔衮价高者得!”

郑成功听了这话,不由有些哂笑,不过他是文官,不想跟武将斗嘴,于是张名振就恰到好处地接过话茬:

“吴将军,话不能这么说,那多尔衮要是一直不答应你的条件呢?难道你还真能价高者得、投闯不成?那你可就是大明罪人、背叛君父、置大仇于不顾了!”

吴三桂脸色有些羞赧,强辩道:“吴某当然不会投闯!这不只是以此要挟,让多尔衮觉得有这种可能、从而出高价么?”

张名振也不客气,应声反唇相讥:“既然你都知道自己不可能投闯,多尔衮会想不到这一点?他知道吴将军你是个要脸的人,他就能不要脸地逼着你降价!

你此前让鞑子绕道蓟门入关,他要是肯答应早就答应了!现在还没答应,肯定是吃定了您怕身败名裂!”

总督王永吉是倾向于南逃的,听张名振说得这么有道理,也就跟着对吴三桂施压:“吴将军,张军门言之有理,本官也知道你是守土有责,不想放弃我大明疆土。

但多尔衮狡诈卑鄙,他恰恰就是吃定了你的忠义,知道你不会跟君父大仇妥协,才有恃无恐,想要逼取更多条件。

你要是被他这般要挟玩弄于股掌之中,眼下或许只要多出卖一些还可以商量的条件,但久而久之,我怕你会越陷越深,最后就由不得你了!”

王永吉这番话,倒也不是先知先觉,他可不是什么穿越者,不可能预测吴三桂未来的行为。

但他只是以常理度之,任何划入深渊的人,都是一步步慢慢滑落的,很少有一步到位一开始就想做坏人。

最后沉没成本越来越大,越来越舍不得,就没法回头了。

吴三桂被左右挤兑,一时难以反抗,只好死死抱着大义名分不放,以此护体:“王总督,张军门,你们未必多虑了吧?吴某可以指天盟誓,此生绝不背叛大明!

吴某跟多尔衮谈条件,那也是有底线的!何况如今闯贼和鞑子毕竟都还没攻打山海关呢,我军如果不战而逃,成何体统?

吴某受先帝大恩,必誓死以报!先帝以山海关托付于我,便是城在我在!城破我亡!大不了追随先帝于地下,岂可不战就放弃我大明国土!”

被吴三桂这么掷地有声地唱高调了一番,王永吉和张名振还真就一时语塞了。对方不跟你讲得失细节,只跟你讲大义,你要再劝,反而成了不忠不义。

张名振和郑成功心里都是明白,吴三桂绝对没那么忠义,但架不住眼下他能演得这么忠义,你也没办法戳穿他。

局势一时陷入僵持,张名振只能跟郑成功合计一下,决定采取第二套方案了:他们来之前,朱树人也跟他们稍微传信说过几句,最好是把吴三桂也劝了,要是劝不了吴三桂,那就退求其次,至少把李辅明等部的人马搞定。

他们相信,李辅明好歹是前年被他们从塔山前线救回来的,捡了一条命,而且李辅明又不是辽人,不存在故土难离的问题。只要朱树人的人开口,拉走李辅明是十有七八能成功的。

此前之所以不单拉李辅明,是一旦这个口子开了,吴三桂就多半没戏了。最好是把吴三桂和李辅明捆绑在一起,一道裹挟着撤。单独分化之后,吴三桂和南方政权的羁绊就更少了。

此时此刻,看希望不大了,郑成功才开口提醒:“吴将军,你这番话却是有失偏颇!这山海关驻军,也并非都是你的部曲,也并非都是辽地编制!

还有些客军,不过是先帝生前临时差遣驻防。你不愿意走,难道还不许其他人南下勤王救驾、未来拱卫新君么?便是按照朝廷法度,这些兵马也不都是必须镇守山海关的!”

吴三桂一震,知道对方这是准备拆散他手下临时拼凑起来的力量,把客军和非嫡系部队单独拉走了。

偏偏总督王永吉也是站在对方那边的,所以对方这么干,还真有可能得手,自己也没有权力完全阻止,他只能管自己的核心嫡系部曲。

他总不能为了这点事,跟对方火并,毕竟沉廷扬朱树人父子也给他供了几年军粮了,他要是想撕破脸,自己手下说不定会先乱起来。

看来,只能容忍对方挖墙脚了。

双方气氛有些尴尬,最后只好是居中当和事老的巡抚黎玉田,出面打圆场:“大家何必动气呢,这事儿可以从长计议。

闯军也还要几天日子才会迫近山海关,鞑子那边条件还能再谈呢,吴将军,不如这样,你再跟鞑子谈谈条件,我们给你两三天时间,若是最后鞑子不答应,你也该听王总督、张军门一句劝。”

在黎玉田的说合下,大家决定都暂时冷静两三日,先不做出任何实质性的分裂军队举动。

不过散会之后,郑成功已经私下单独找到李辅明,跟对方摊牌了,李辅明本部残余的数千士卒,也都开始准备行装,显然是打算一旦吴三桂拒绝南下,他们就自领一军单独随张名振的船队南撤。

与此同时,甚至吴三桂的嫡系部队都有所不稳,参将张国柱等几人,也开始私下接触,谋划到时候考虑抛弃吴三桂独走南下。毕竟吴三桂的嫡系部队,也不是所有士兵都是本地辽人,也有招募外来籍贯的明军。

……

此后数日,双方当然都在紧张筹备。

也好在李自成那边对吴三桂也还抱有幻想,也在不断派出斥候侦查近况,知道吴三桂还没放清兵入关,所以也没逼得太急,对山海关的军事进攻始终处于引而不发的状态。

显然李自成也是担心动作太剧烈、刺激到吴三桂,逼得对方直接投清。

这给各方都争取到了斡旋的时间,吴三桂拼命给多尔衮送去新的条件,适当做出一些让步,同时也是告诉多尔衮,自己这边压力也非常大,上面还有总督名义上压着,各军也都不服。

如果多尔衮坚持一开始的“由清军占领山海关”的条件,他吴三桂不能保证压住众将服从!

多尔衮收信后,却依然不急,觉得吴三桂这是还不够绝望,不如等李自成真跟吴三桂打起来再说。

论坐山观虎斗,天下各方势力还有哪方能比多尔衮稳!他独处东北,除了吴三桂别人都打不到他,他想憋多久都行!

耗日子,吴三桂肯定是耗不过他的!

吴三桂那边再次谈条件未果,张名振和郑成功那边,却在这几天里等来了新的转机。

正月二十二,也就是张名振等人抵达山海关后第四天,南边大清河口又有一小队水军、搭船抵达山海关,跟张郑二人取得了联络。

来人兵力不多,但关键是带来了朱树人对他们的最新指示。

看到援军时,张名振也是一愣:“沉游击?国姓爷为何又派你来增援我等?莫非是怕我们兵力不够压不住吴三桂?”

原来,来人正是沉家家丁出身的沉练,两年前跟着张名振救援塔山、杏山时,他只是升到守备,如今又二十个月过去了,已经升到了游击,也算是鸡犬升天。

朱树人身边那些家丁、心腹出身的军官,只要能打,够忠心,都能顶格速度升官。

沉练也不含湖,直截了当说:“国姓爷是在确信陛下殉国、知道了辽地近况后,又临时调整了部署,派我转告你们下一步的应对之策。

吴三桂如果不从,国姓爷还有几条说服策略,你们可以看看,能否依计而行。”

张、郑二人接过密信时,眼中还是怀疑和不可置信。他们当然知道朱树人的智谋水平,但不相信他还能运筹帷幄中、料敌千里外,而且是有严重信息差的情况下料敌。

殊不知,其实朱树人完全可以把他的方略提前很久就写好、交代给他们的。只是朱树人不能暴露自己是穿越者、不能暴露自己早就知道吴三桂有联合多尔衮的倾向,

所以一直得憋着,憋到南路的大军确信崇祯死讯后,再作出基于新局势的推演,免得太妖孽。

郑成功将信将疑地展开密信,稍微看了一会儿,眼珠子就瞪大了。

“大哥太了解吴三桂了!他居然十日之前、刚得知陛下死讯时,就料到了吴三桂可能会借清兵!

还料到了多尔衮不会轻易答应吴三桂的条件,肯定会坐山观虎斗等吴三桂的境遇愈发恶化、不得不做出更多让步!这是何等的神算机谋,才能如此料事如神!”

张名振也是精神一振:“别说了,快看看国姓爷有没有对策,该如何劝吴三桂谈条件。”

郑成功连忙收回感慨,仔细速读:“找到了!大哥说了,让吴三桂跟多尔衮说,他有海路粮道,就算长期被闯贼和清军两侧包夹、围而不打,也不会断粮!所以多尔衮指望耗粮耗到他投降,那是痴心妄想!

如果多尔衮敢进攻,或者不答应他的条件,那他也确实不会投降闯贼!但真到了闯军临城,他吴三桂可以从碣石岛渡口撤走全军!到最后一刻才放弃山海关!

到时候他既不会背负投降弑先帝之贼的骂名,也可以保住兵马。而多尔衮就等着山海关天险被闯贼占据的局面吧!他们再也别想趁着先帝驾崩这波机会入关了!”

张名振跟着看完后,也是觉得朱树人已经非常善于谈判了,但还是有一点点犹豫:

多尔衮有那么大的野心么?仅仅是让鞑子丢掉一次趁机入关的机会,他们就会答应向吴三桂让步、不用吴三桂投清,还改走蓟门入关?

张名振这么想,也不能怪他,因为眼下这个节骨眼,除了穿越者以外,其他人还真不觉得清军有那么大的野心。

包括清军内部,除了多尔衮以外,连济尔哈朗和豪格,都没觉得这是一个彻底夺取中原正统的机会。

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黄台吉时代,觉得最多是趁机捞一票、多割据点地盘,甚至能跟当年辽、金对宋那样,占据燕云十六州,或者更进一步全据整个河北、山西,就很满足了。

包括吴三桂这边,历史上他最后不得不答应多尔衮的条件时,最后正式答应的,也是明清两国以黄河为界,那么事实上割让的也就是河北山西两省。

后来的野心,也都是越打越大越打越顺利,才渐渐膨胀起来的。就跟王健林刚创业的时候,也只想先赚一个小目标,小目标到手了,才一步步膨胀。

郑成功整理了一下思路,把大哥教导的谈判方略熟悉于胸,这才再次找到吴三桂,劝他开出新的条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