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国姓窃明 > 第336章 朱树人:提兵十万援合肥

国姓窃明 第336章 朱树人:提兵十万援合肥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5:35:43 来源:笔趣阁

吴三桂易帜的事儿,长远来说影响深远,但对于眼下明清之间的主力战场态势,影响其实还没那么直观。

外交姿态也好,大义名分也好,这些东西都是潜移默化的,眼前最重要的,还是战场上谁拳头硬,就有硬道理。

如果大明能在信阳、合肥一线扛住清军,一切都好说,如果扛不住,再有大义名分也没用,就只能眼睁睁看着***率兽食人。

幸好,经过两年半的种田休整,大明的战力,也已经比当初休战前又上升了何止一个台阶!

清军自以为做好了准备,用当年休战前的老眼光来看待明军,觉得这次自己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那就必然要付出代价。

……

南北对峙的三路战场当中,最先重新开打的,自然还是清英亲王阿济格和明河南总督张煌言这对老对手了。

阿济格三年前就在张煌言手上吃过亏,当时勐攻了南阳城小半年之久,还拖过了一整个冬天。

攻城方苦不堪言,最后却没能破城,也没能逾越唐白河水道、让清军战船进入汉水。还死伤无数,部队战损的交换比远比明军难看。张煌言也正是靠着击退阿济格的功劳,从湖广兵备道升任了河南巡抚,现在更是升到了总督。

所以此番重新开战,两人之间也算是仇人对线,分外眼红,一上来就要新仇旧恨一起算。

两人的身份,也非常适合做对手——

自从多铎死后,阿济格算是多尔衮唯一的亲兄弟了,多尔衮是清廷的摄政王,朝政军政一把抓,让亲哥哥在外面督师一整条战线,内外配合,相得益彰。

而在南京的大明朝廷里,朱树人如今的地位,与多尔衮在清廷的地位何其相似?

就你多尔衮有哥?当老子没哥?朱树人还真没亲哥,但把表哥张煌言拉出去也是一样的!

好在阿济格吃过亏后,倒也吃一堑长一智,这次重新开战,并没有贸然乱莽。

他先是在叶县、方城、博望一带与明军小规模试探性攻防了一把,果然很快就发现南阳明军战力也比三年前强了不少,

估计张煌言麾下的部队,新式火枪兵规模便在一两万之间!如果再算上原本的早期型“武昌造”和鲁密铳、鸟铳,怕是三万火枪手凑能轻松凑出来!

两军在南阳和叶县之间小规模野战拉锯了一两场,阿济格发现敌军并非易于之辈,很快就放弃了幻想,改用了战前想好的、相对稳妥的第二方案。

阿济格在桐柏山口的要津叶县、方城驻扎了重兵,让清军在此以守为主,高垒深沟,断绝明军从南阳盆地翻越桐柏山的道路,让南阳明军没法直接跟桐柏山以北的信阳府明军互通有无。

然后,阿济格再把主力部队往东移动,准备先全力拿下信阳府,把桐柏山、大别山以北的明军占领区先夺取、消化掉,将来再徐徐考虑突破大别山区南下。

阿济格转守为攻后的第一时间,张煌言倒也不敢造次,他判断不好阿济格是不是真的转移了战略重点,还是虚晃一枪。

所以为了稳妥起见,张煌言当然要多观察十天半个月,确认后才能跟着变招。

阿济格从八月初十开始进攻、八月二十四发现制取南阳盆地不靠谱并变招,张煌言那边却一直观察到九月初八,才确认阿济格真的转移了战略重点,

随后开始把南阳的明军收缩一部分去稍后方的襄阳、再同期把原本驻防襄阳的部队拉一部分经随州、由信阳谷前往信阳,增援信阳守将刘国能。

在阿济格切断方城垭口这个翻越桐柏山的交通要道后,明军倒也不是完全没法跟信阳守军沟通。

众所周知,桐柏山里还是有其他几条小路的,只是没方城道那么平坦易行,运输成本要高很多。

当初七年前朱树人灭盘踞信阳、随州一带的革左五营贺锦、贺一龙两部时,走的就是桐柏山信阳谷。

再往前,导致孙武写出《孙子兵法》的柏举之战,也是在这条山谷内,就是因为信阳谷的难行、运输损耗大,让孙武写出了那句“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孙武都能算出一钟当二十钟了,这运输损耗能不大嘛,就算明朝的车马道路工程科技比春秋先进太多,那一钟当好几钟肯定还是有的。

所以,对面的阿济格其实也明白这一点,他赌的就是阻断方城垭口之后,明军要补给信阳得走信阳谷翻桐柏山,

而清军却可以从淮河、汝颍直接南下补给,一方要穿越大别山区另一方不用,损耗比明军小好几倍,在信阳府战场打持久战消耗、给明军放血,效率也会高得多!

可惜,抱有跟阿济格同样想法的人,其实前几年就出现过了——上一个这么想的人,名叫李自成,是在崇祯十五年的时候这么想的。

最后的结局,是在信阳、陈、蔡之间拉锯消耗,最后被朱树人在陈县大决战中打崩,李自成足足折了二十万农民军!

阿济格也是没别的办法,自己三年前的老路失败了,肯定不能重走,那就走六年前李自成走过的路。

阿济格坚信,不是这个路线方略不行,而是李自成这人不行。

他阿济格的英明神武胜李自成何止数倍?让他出手,用同样的招式,很有可能化腐朽为神奇!

只不过,阿济格这套战略,注定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出效果——既然是打后勤消耗战,就不能一上来就强攻,而是要慢慢消耗信阳府守军的物资,等守军的存货用得差不多了,需要从后方运过来,清军才能逮住可乘之机。

所以,阿济格先分兵试图包围上蔡、陈县,随后进逼信阳,把明军前沿几个主要据点分割包围起来。

明军居然还选择了暂时的战略收缩,在陈县稍稍抵抗了十几天,就退兵收缩,把陈县剩余守军缩到上蔡,退兵时也从容带走了全部战略物资,然后只坚守上蔡、信阳两个核心,维持淮西防线。

面对总督张煌言要求的收缩兵力指令,镇守信阳府多年的刘国能原本觉得很是憋屈,数次想要请战、直接强行推回去。

但张煌言督令甚严,还亲自跟他密谈透了底:“我军已经暂时放弃陈县,前沿物资集结后,上蔡哪怕被围死,坚守两个月都没问题。

清军多线进攻,企图全吞大别山以北的淮南地,朝廷的反击方略却是有主有次。信阳这边我军补给困难,不利于大规模推进,不能作为第一阶段的防守反击重点,还跟三年前那般,拖住阿济格就好。

王爷总揽全局,看得比我们高远得多,他第一阶段要重点对付的,是凤阳-合肥一线的阿巴泰、博洛、岳乐父子。

合肥在大别山东部边缘,地势已经平坦,淝水河道便于大量运输兵马钱粮军备,可以做一个大得多的局。一旦合肥凤阳方向取得决定性突破,***人心不稳,我们信阳这边再以较少的部队北进扩大战果,才能事半功倍。”

刘国能对于张煌言的说法还是很信任的,只好暂时忍了。

张煌言和刘国能三年前就打了一次辅助,如今依然只能扮演第二战场,谁让他们这儿交通条件不好呢。

随着明清重新开战进行了大半个月,战局对峙线稍有整理,南北双方的有识之士,都不约而同意识到:

今年的主决战战场,怕是就要在凤阳和合肥之间的皖北平原拉开了。

……

话分三头。

隆武三年八月二十,南京。

阿济格是八月初十开始发动进攻的,凤阳的阿巴泰、博洛等人,则是八月十五动的手,两路大军之间也就隔了五天。

所以八月二十这天,也就才刚刚距离前线战火彻底重燃的消息传回南京两三天而已。

至于陕西的吴三桂正式扯旗助明抗清,虽然发生在八月初一,还要早十天。

但考虑到陕西和南明控制的辖区,并没有办法走潼关道、河洛道通讯,一切消息需要翻越秦岭由四川的方孔炤转达,

所以吴三桂正式扯旗反正的消息,也并没有明显比淮西战场的消息早送到,几乎是前后脚。

最近这三日里,南京城中收到的告急文书,可以说密集如雪片相似。

“***又打过来了!听说已经围了上蔡、寿县!淮安这边的***,也有不小动静!”

“居然有那么多路一齐进攻?好不容易享受了几年太平,终究是躲不过呐!”

纵然大明在上一场战争中,最终成功取得了防御战的胜利、还反攻夺回了淮南地,可数十年来清军肆虐留下的心理阴影,还是让朝中不少文官生出了胆怯。

很多不知兵的文官,或许跟南宋鄂州战役击退忽必烈、经过十三年休战后,又听说忽必烈再次南侵时,心态差不多恐慌吧。

不过,哪怕是当年忽必烈休战十三年后再犯,南宋众臣一开始也是有一根主心骨的,那就是指望当初鄂州之战击退忽必烈的贾似道能力挽狂澜,再扮演一次救世主。

此时此刻,南明朝廷中那些不知兵的废物,也纷纷上书,请求鄂王爷朱树人亲自督师,击退***。

朱树人挂着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的头衔,他也确实有义务担纲大局。

看着群臣的恳切请求,隆武帝朱常淓也没有办法,只好请女婿来商量。

在朱常淓印象中,其他文官最近一两年几乎都不指责朱树人,也不要求朱树人做什么事情,他原本还以为朱树人已经彻底控制住了朝政。

现在得知居然还有那么多文官敢于对他女婿指手画脚,朱常淓的心情实在是复杂。

一方面他也希望女儿女婿外孙能稳稳掌握住权力,好好过渡下去。另一方面,他自己毕竟是皇帝,女婿如果太强势,搞到一言九鼎,他也担心被完全架空。

朱树人被招来后,朱常淓略微忐忑地问他意见:“众臣皆力谏卿亲自督师,卿意下如何?”

朱树人浮光掠影快速看了一遍,精神抖擞应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臣受父皇厚恩,天下百姓期待,自当鞠躬尽瘁力保我大明江山。

此番***敢来,不仅要趁机痛击,说不定还能趁势北伐,光复中原!臣愿亲领京畿重兵,过江至合肥督师,随机应变。”

朱常淓看着女婿的眼神,观察了很久,叹了口气:“卿如此说,朕便放心了。宫中府中,不必担忧,朕自会看顾,卿但尽心戎事即可。”

离开乾清宫后,朱树人刚准备拐去春和宫,见见老婆儿子,结果在宫门口看到大都督府主簿顾炎武在那儿候着。朱树人便临时停步,随口吩咐:

“亭林兄,帮孤写份《出师表》,不求有武侯的文采,但也要配得上载之史册、流传后世,对得起此番庶竭驽钝,驱逐鞑虏,光复中原,还于旧都!”

“下官谨遵钧命。”顾炎武长揖领命,自去舞文弄墨不提。

朱树人转过几处池阁楼台,信步走进春和宫,门口的宦官宫女也并无人阻拦——

虽说春和宫里住的那位小皇孙,名义上现在是朱树人的“内侄”(老婆的侄儿),理论上姑父探望内侄还是该走流程请示的。可实际上压根儿没人多这个事。

朱树人刚进门,就看到妻子朱毓婵带着个一岁零七个月的朱慈煜在那儿乱跑。两周岁不到的小孩,正是最顽皮的时候,学会奔跑后就想着到处窜,根本拦都拦不住。

至于学说话,大约七八个月的时候开始学喊父母,一周岁能喊大部分亲戚、认识些东西,如今一岁七八个月,勉强能说些短句子。

朱树人拦在跑步不看路的朱慈煜面前,朱慈煜直到撞上人才停下来,又往后跌跌撞撞。

旁边贴身陪跑的宫女连忙一跃、顺势一滚,滚到皇太孙背后当垫子。朱慈煜果然往后摔倒,一屁股坐在宫女身上,缓冲充分毫发无伤。

朱树人不由摇了摇头,为了怕这孩子夭折,出生以来保护过度了,以至于如此骄纵。将来渐渐懂事,再这样任意胡作非为,怕是要养废,大明江山白给到一个废物手上,自己毕生心血建设,怕是也会损耗。

等孩子再稍微大一点,不容易死了,该教训还是要教训。

“起来!以后乱跑摔了不许让别人垫背!自己摔几次就知道疼了!”

朱树人板着脸,倒也没说什么文绉绉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岁小孩一个字不识听得懂个屁,当然只能跟他说“自己摔过才知道疼”这种最粗浅的生存常识。

朱慈煜倒也怕他,乖乖认了:“是,父王。”

朱树人法令纹抽抽了一下,毫无表情地轻声说:“喊姑父。”

朱慈煜很是不解,不知道该怎么喊。而这一拖延,朱毓婵也已经赶过来了。

她连忙低声说:“孩子还太小,扭不过来,刚学说话的时候,私下里就教他喊父王母妃了,现在脑子还转不过来呢。以后懂事了再慢慢改就是了,这种事儿不急,又没外人听见。”

一年前,朱慈煜刚牙牙学语喊父母的时候,朱毓婵哪里会跟儿子讲究朝廷礼法、兼祧宗嗣的繁文缛节,当然是按照天然血缘教他喊了。

婴儿学东西需要很长时间的巩固,而且天性使然,自然发音就比较容易发爸妈之类的音,这是无论种族人种都一样的。

一旦初始知识巩固后,再要强行扭转非常麻烦。按照现代医学,基本上也是三岁以后才能理解这种程度的复杂叙事。

朱树人也只好暂时作罢,摸了摸朱慈煜的脑袋,简单说教两句,让他到旁边玩。他今天主要是来找朱毓婵的。

“父皇已经收了群臣无数奏折了,三天后孤便要出京,带兵督师合肥。阿济格那边有苍水兄和刘国能顶着,淮扬有李辅明。

孤坐镇合肥,只要击退阿巴泰和博洛、岳乐,南京人心便能重新安稳,用不了多久时间,后续追击,自然会分派众将,不会亲力亲为的。”

朱树人随口许诺,也不管自己做不做得到,这些话只是为了让妻子安心,别多想。

朱毓婵果然还是有些不舍,大眼珠子都水汪汪的,挽住夫君的胳膊摇晃:“又要亲征?都当王爷了怎么打仗还得亲力亲为?这两年看着朝中百官都挺服帖的,怎么事到临头又闹腾了。”

朱树人凛然道:“这有什么好怪百官的?这不是孤应当做的么!要说掌权,当年贾似道在南宋权柄小么?忽必烈重临,他不还得亲自督师。

权势国柄,本就是靠攘御外侮建立起来的,谁能护佑我大明江山,谁才配享受天下人感恩、将士拥戴。何况我只是去合肥,比三年前休战前那最后一战,也危险不了多少,那一战,我最后不也去扬州督师了么?”

朱毓婵都着嘴想了一会儿,低声细气地问:“那要是打了胜仗,还得亲自带兵追击么?孩子还这么小,你还舍得远离。”

朱树人:“如果反击能拿下凤阳城,那肯定是要战后进一下凤阳城的,好歹是收复了中都。其他各地,就算要反击,咱也不过淮河,就留在合肥,这总行了吧?”

朱毓婵得了夫君保证,这才回嗔作喜,勉强同意了。

不过她想了想,又交代了几个问题,无非是关于饮食起居这些,让朱树人就算领兵在外,也不用跟将士们同甘共苦,毕竟都是王爷了,还是应该搞点特殊化的。

对于这些老生常谈,朱树人当然也让她尽管放心,表示不会刻意作秀的。

朱毓婵又问:“子翎姐跟夫君也算新婚燕尔,这才过门四五个月吧,还是好好想想怎么过她这关——去合肥,不会还带妾侍吧?要是能带,带着也好,好歹有个照应,妾身不会吃醋的。”

朱树人倒是被这问题问得一愣,随后斟酌着说:“被夫人这么一说……倒是可以带两个到合肥,也有个照料。当然只是带到合肥城里,不会带进军营。

孤不是好色,也不会以姿色决定带谁,就只带子翎和玉京吧,她俩毕竟文辞便给,也曾为朝廷立下功勋,在宣传扰敌军心方面有所建树。留在身边,说不定能做些宣传工作。

这几年朝中政务革故鼎新,也算开明了不少,自从密之兄派子翎到了江宁研究所勾当,后续大家闺秀的读书女子,也逐渐有允许参加这些闭门研究、学术切磋的。将来我大明能开放的女官,肯定会越来越多的,给世人树个榜样也好。”

朱树人当然也知道大明如今的礼教有多么森严残酷,所以也没指望步子迈太大扯着澹,女官这种事情,虽然明初就有,现在要恢复,也是千难万难。

所以前几年停战种田、慢慢整顿内政,朱树人也只是在一些学术博物类的研究岗位上,以及一些文化宣传岗位上,用一些事务性的女官。

总的原则,就是不让女人去协调事情、管理别人,只让她们做事而不管人。

明朝的男性官吏,是很难忍受女人在头顶上指挥他们的,但如果让他们指挥女人、女人具体做事,抵触就会小一些。

当然,以后如果某一些战线女人渐渐多起来,或者主要都是女人,那还是可以从女人里挑选管理岗,然后确保其下属也都是女人。由女人管女人,就没那么多人反对了。

任何改革,都得从软柿子开始捏。

这些近况,朱毓婵也是知道的,也就没有多想,任由夫君带上方子翎和卞玉京去合肥,好歹生活有个照料。

……

经过三天的紧急整顿,朱树人抽调了南京周边、江南各地驻扎的十万中枢军队,从采石矶渡江北伐,增援合肥。

当然,参战的军队绝不止这十万人。大明在淮南战线本来就常年驻有重兵,整个防线上摊开的兵力,全加起来三十万都有。

四川那边汉中、宝鸡前线驻扎有几万,

中路襄阳-南阳-信阳那边常年驻扎近十万人,

中路合肥及周边,包括寿县、巢湖等军事重地,也常驻八万多人,

再东边扬州、淮安也有六七万。

所以朱树人把江南的十万战略预备队压到合肥一线,跟合肥战区原本的八万大军合兵一处,就可以有十八万人对付阿巴泰、岳乐、博洛。

如果不够,还能继续从后方湖广、江南抽调援军。当初朱树人在湖广、四川时,就能拥兵达三十万。

如今大明种田发展数年,原本属于南直隶的朝廷军队,还有江西、浙江、福建的兵马也都被朱树人整编重练、补足空饷缺额,他能调动的总正规军兵力,也已经至少翻倍了,总人数不下六十万。

这动员比例还算是很低的,一定程度上走了精兵路线,也考虑到了军工生产的跟进速度。如果跟北边的清廷那样动员,朱树人就是动员出一百万炮灰也不难。

毕竟有新式武器可以使用,却非要走人海战术路线、弄一大堆士兵用低劣的武器去作战,那也不符合朱树人的风格。人多了反而容易人心涣散士气不稳,不患寡而患不均。

试想如果朝廷明明能大量生产步枪、生产水力锻造的钢甲,却让更多的士兵没有步枪、没有钢甲就去打仗,那些分配不到好武器的士兵会怎么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