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国姓窃明 > 第329章 收复大员-上

国姓窃明 第329章 收复大员-上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5:35:43 来源:笔趣阁

朱树人并不擅长直接的战场指挥,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更多体现在大战略的层面。蓍

他也很有自知之明,所以从来不尝试微操一线将领,他只在大局上指点属下注意事项,一旦正式开打,那就彻底双放手,任由属下自行发挥。

对于即将拉开的大员收复之战,朱树人当然也是这样,只花了几天时间点拨郑成功如何应对大员的地理气候不利因素,跟红夷人打交道需要重点注意的事项,剩下也就没多说。

郑成功走的时候,只是带走了大量江宁科学院这边新试制囤积的防治热带病药剂、外敷油膏,还让随军军医跟着这边研究所和博物院的专业人员学习了用法和诊断方法。

时间很快来到了十月份,随着入冬,秣马厉兵多时的郑成功,也终于带着齐装满员的郑家水师,以及张名振带领的一部“海军陆战队”,发起了对大员的收复战。

郑家的部队,本来就是常年驻扎福建的,所以出兵前根本不需要集结调度,黑水沟海域更是郑家下水道一般的存在,来去自如,随时都能横渡。

(注:明清时称湾湾海峡为黑水沟,但不仅限于海峡,还一直延伸到大陆和琉球之间的深水航道区,是暖流和冲绳海槽深水区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那一带海水颜色很深,都叫黑水沟)

张名振的部队,倒是战役发动前,提前数月到福建集结,以更好地适应当地气候,人数只有几千人。蓍

此战的主力还是郑家麾下的福建兵,张名振只是打个辅助,并且配备了最新式的火炮等技术兵种,负责技术性攻坚,顺便控制一下局面,以示这是朝廷的军事行动,不是郑家的,面子上好看一些。

北方来的水兵,也不习惯南方的海况,开不惯福船,所以一切海面上的行动,郑家都包办了,登陆后才有张名振发挥的余地。

历史上郑成功收复大员之战,累计动用了两万五千人的作战部队,这次则多了五千人,差不多就是张名振那点人。

去年朱树人开会时,也说过要控制开支,每年用兵总规模不能超过五万,还是包括后勤辅兵的。

今年云贵那边李定国孙可望依然要占用数千战兵的平叛名额和经费,郑成功这边确实最多也只能动用三万多人了。

军费方面,其实郑家还补贴了一部分,因为朱树人也许诺了郑家,收复大员后,可以允许郑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大员享有更多的经济利益,

而且还会进一步酌情设置海关,正式允许扩大对外通商,将来把更多的航海贸易洗白,但是要正式缴纳关税。蓍

有这么好的条件,郑家多掏钱为国分忧是应该的。

……

光复大员的明军战力,比历史同期增强了一些,武器装备也额外升级了一个时代,按说算是一个巨大的利好。

而对面的荷兰守军,相比之下却是此消彼长,反而弱了一些——倒不是荷兰人的兵力变少了,主要是防御工事比历史上的大员战役要差很多。

在士兵人数上,荷兰军历史上在全岛南北两处主要要塞,加起来只有一千五百人的本国籍正规军,剩下都只是些当地土著汉奸投效的二流武装,以及全民皆兵的荷兰商人、水手。

另外,历史上那场大员战役,后来荷兰人发现战局吃紧,还从后方的巴达维亚派来了一千多人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援军,总共也就那么多了。

毕竟荷兰人是劳师远征跨越半个地球航海到大明家门口打仗,补给难度当然非常恐怖,能维持两三千人很不错了。蓍

而这一世,荷兰人的人数反而多了些,这还得拜时机所赐——荷兰人两年前才刚刚从西班牙人手上夺取岛屿北部的赤嵌城和淡水据点,他们要端掉西班牙人的堡垒,当然要囤积重兵攻城。

攻下后这些部队也没第一时间撤走,毕竟西班牙人失利后,还有一小撮人突围逃散了,荷兰人还要在岛上维持治安、征服一些原本跟西班牙人合作的土著部落。也就暂时仍然在岛上维持了两三千人的常备军。

郑成功一旦开打,说不定巴达维亚的东印度公司还能再组织两千人过来,如此全岛的敌人正规军总数,有可能达到五千人之多!

当然巴达维亚到大员需要的时间是很久的,从筹措到等候季风,往返一趟花上好几个月也不奇怪,风向不顺错过季风可能得大半年。

历史上郑成功是农历二月底出兵、四月份开打,荷兰人求援确实错过了季风,最后过了整整八个月援军才来。

但现在明军改成了十月份开打,相差了半年,荷兰人如果需要求援,也不用专门等太久季风,这也算是一个不利因素,需要明军速战速决克服。

总的来说,就是荷兰人兵力人数比历史同期更强,但防御工事、炮台堡垒这些设施,比历史同期弱一些,算是得人和而失地利。蓍

而且无论从阻止敌人援军、打时间差各个击破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大明朝廷的财政负担角度来说,抑或是从“冬季用兵能避免热带病”的角度说,明军都要速战。

把原本打上将近一年的战役,缩短到四个月之内解决,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

郑成功和张名振十月十二这天从厦门启航,经过四天的航行,便横渡海峡,先在澎湖略作休整,随后再次拔锚,经过两日便来到荷兰人在岛南的主要据点、赤嵌城外海海域。

这个时代大明本土对大员岛展开军事行动,都是先从岛南下手,登陆成功后才会向岛北蔓延攻势。

主要是因为当时澎湖在明军控制之下,确切地说就是在郑家控制之下,

早在1622年,也就是天启二年之前,澎湖当时也一度被荷兰军占领过,但明军在天启四年时就发动了反攻,打了好几个月,把澎湖拿回来了,此后荷兰人一直没能再占澎湖。蓍

所以如今从厦门到澎湖之间的航路,可以躲避荷兰人的侦测,做到出其不意。而澎湖临近大员岛南部,从澎湖再次启航向东,不过九十多里海路,就能抵达赤嵌城外海,登陆战也就自然要先打赤嵌城周边,建立起稳固的登陆场。

十月二十这天,郑成功和张名振抵达外海的同时,荷兰人也已经发现了他们,仓促做好了准备。

郑成功拿着望远镜仔细观察了敌情,揣摩着如何实施登陆战。

这个时代可没有登陆艇,没法让大规模的部队直接在海滩上抢滩,最多只能用救生的小舢板划到岸边,装不了几个人,肯定立足未稳就会被重新消灭或者推下海。

所以,要让大部队登陆,还是得找深入内陆的河流,寻找合适的港口、深水锚地,便于大军快速卸载上岸,最关键的是要能把大炮运上岸。

郑成功是提前做好情报侦查工作的,此刻又实地最后确认了一下,才跟张名振商议:

“欲寻深水锚地直接登陆,必须驶入台江,江口有线尾屿,分隔江口为南北航道,蓍

南航道水深易航,直抵大员港,然江心线尾山顶、与南岸一鲲屿的锚地防波堤上,皆有红夷炮台,夹江对射,所过船只必被炮击。

北线航道在江北鹿耳门与线尾屿之间,鹿耳门多平缓江滩,据说土地疏松泥泞,无法筑城,只靠江心线尾山顶炮台、部分朝北的炮位轰击封锁。然水浅需等涨潮才能通过大船,张将军以为当如何取舍?”

张名振顺着郑成功的解说,也寻思了半晌,一时不敢拿主意。

他们今天遇到的情况,还真就比另一个时空、十六年后来到这里的郑成功,所遇到的情况要更困难——

因为历史上,台江口那个江心岛“线尾山”上的简易木质炮台营垒,在1656年的一次猛烈台风后损毁,然后就被荷兰人弃守了,专心经营南岸的港口防御工事,这才给了郑成功1662年来的时候、趁着涨潮偷渡台江口北航道的机会。

但现在才1646年!不是1662年,距离1656年的台风摧毁炮台,还有整整十年呢!现在江心岛上的荷军炮台,还活得好好的呢!

要不是明军的兵力也变多了,武器也比历史同期升级了至少一代,这仗怕是还真不好打。蓍

张名振斟酌再三,用商量的口吻说:“看来,只能先强攻江口岛上的炮台了?我观炮台虽然高峻,然工事并不算坚固,只是土木建成,并非垒石而成的坚堡。

岛上守军暂时也不多,若是出其不意登岛围攻,想必敌军不敢以炮台守军反冲滩头。只是江口南岸、北岸的热兰遮城、赤嵌城守军如若想要增援江心岛炮台,却需要郑郎中的海军出面拦截了,不能让他们渡过台江上岛增援。”

郑成功听后,眼前也是一亮:“此论倒也有理,自古登陆最怕的是被半渡而击、立足未稳就遭到守军反冲。

如果直接在南岸或北岸上岸,敌军兵力至少皆在千人以上,反冲我军还真有可能被冲下海。但这江心炮台守军,最多不过数百,哪怕我军第一批登陆,只靠舢板运兵,他们也未必敢冲出来、歼我于滩头。真要是冲出来,说不定还能反打。

不过,江心岛周边都是浅滩,大船没法靠近,舰炮射程不如要塞炮,也无法支援岸上。张将军第一批登陆后,只能依靠火枪结阵而守,灵活变阵,撑住第一波可能出现的敌军反扑了。”

张名振想了想:“带几门最轻型的骑兵炮,随舢板抢滩队一起登陆吧,好歹有点自卫重火力。”

说着,张名振就让人准备了四门大约折合三四磅弹重的骑兵炮,自重都在三五百斤以内,跟佛郎机差不多重,可以用小舢板装下。蓍

只是士兵在登陆时,需要提前跳下舢板,从齐腰深的浅滩涉水登岸。大炮不能落水,就只能牺牲几条舢板,直接冲滩搁浅,甚至不惜撞坏船底,让大炮上岸的位置尽量水浅一些。

张名振还特地安排了一些力气大的近战士兵,专门配备了锋利沉重的优质锻钢战斧,以备特殊情况下可以砍烂撞坏后的舢板船舷,把大炮直接越舷推下来——

这个时代可不存在“坦克登陆艇”那种船头可以自动打开、让大炮开下来的舢板设计,沉重的大炮没法扛着翻过船舷,就只能把船舷砍烂、砍出一个口子把大炮推下来!

而在西方,这个时代还没有骑兵炮的概念,那玩意儿要到百年后的欧洲七年战争,才被腓特烈大帝发明出来,

荷兰人也就当然不会提防到明军有这种“跟登陆步兵一起推进的前沿部署轻便炮兵”概念,自然能打荷兰人一个措手不及。

双方合计已定,张名振说干就干,让郑成功的船队放下上百条小舢板,每船或运十几个全副武装的精锐士兵,或只运七八个战兵,剩下的分量省出来拉一门骑兵炮。

这种小吃水的舢板,基本上也就最多运十几人,否则就算不压沉,吃水也会太深,导致抢滩时无法尽量冲到浅水近处。蓍

所以张名振全加起来,第一批也就大约八百名步兵勇士,加上四门骑兵炮。

荷兰人虽然早就发现了他们,但并没有出面拦截,因为荷兰人没料到明军会在浅滩处直接抢滩,还提防着明军会偷越主航道、找锚地登陆呢,荷兰人的防守重点,自然放在了主航道周边的埋伏上。

……

“少校,明国人派出了大量舢板,试图在西侧沙洲直接登陆!北炮台的杨森上尉请求增兵帮忙紧急调整炮位朝向!我们原本的炮位都是朝着北侧主航道的!

杨森上尉还请示,要不要派人拒敌于滩头!他怕光靠紧急调整炮位朝向、也来不及开炮轰击阻止登陆了!”

张名振刚有所动作,线尾山炮台的荷军指挥官恩德里克少校就得到了属下的急报,不得不赶紧做出决策。

这个恩德里克少校,听名字也知道不是荷兰血统的,他身上其实有相当的葡萄牙血统,蓍

只是明末葡萄牙人在远东的贸易控制越来越式微,地盘逐渐丢失,除了最后的澳门还在,其他都被荷兰人占了。

恩德里克少校的父亲原本是葡萄牙军官,二十年前在澳门战役中被荷军包围,随后带人投了,毕竟都在远东混饭吃的欧洲人,葡萄牙也没西班牙那么狂热坚持旧天主教信仰,投降信新教的荷兰人图个保命,也没什么。

恩德里克当时还是一个年轻士官,跟着父亲一起投了之后,二十年来好好给给荷兰人卖命,现在也升到中高级军官了,大员总督让他守一个湾口炮台,也算是用人不疑。

面对明军的突然来犯,他也顾不得其他,只能先兵来将挡,顶住这一波,给明军以颜色,再论其余。

这年头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也习惯了这种“有冲突先打一下,再考虑交涉谈判”的套路了,如果能直接武力解决,就没什么可谈的,哪怕是对方偷袭来犯,他们也不会想着先谴责。

“明国人居然敢直接在没有锚地的地方以舢板登陆?这是不把我大荷兰精锐放在眼里了。快,让杨森别想着调整炮位了,先带一个满编连队到滩头,把刚要上岸的明国人冲下去!”

在望远镜里短暂确认后,少校立刻做出了他自以为最正确的指示。蓍

北炮台的杨森上尉闻言,也没有多说,立刻带队出击了。当时的荷兰军制编制,还跟西班牙方阵时期差不多,240人为一个满编连队。

线尾山的荷军满编应该有两个连队,编为一个营,南北炮台各一个连队,一共480人,实际上会有些许减员缺额。

一次性派出一个满编方阵连反登陆,也是恩德里克少校能拿出的最大诚意,再多的话可能两处炮台本身就会缺乏防守兵力了。

……

对面明军这边,张名振也算高级将领,当然不可能亲自参加第一波的抢滩登陆。

所以这八百人,由张名振麾下的部将张国柱、阮进带领。

张国柱就是那位此前被张名振、郑成功从吴三桂手下接回来的参将,是辽东军出身,也懂一点航海水战,当初在吴三桂手下负责过觉华岛等地的防务。蓍

阮进则是福建人,就是水手、海寇出身,后来被张名振诏安吸纳,跟着张名振混了多年,不是什么头脸人物。

但不管怎么说,这八百明军都装备了新式“武昌造”步枪,并且配备了多种弹药,既有对付钢质胸甲敌人的独头弹,也有传统对付轻甲敌军的霰弹,可谓战力纯熟。

荷兰人已经至少将近十年没跟明军打过仗了,所以对明军的战斗力提升和火器升级并不了解——荷军此前跟明军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决战,是1633年跟郑芝龙的料罗湾大海战,而小规模的骚扰摩擦,也只持续到1638年,也就是八年之前了。

八年前,朱树人都还没穿越过来呢,当时的明军当然战力不佳,福建沿海全靠郑家海盗撑场子,荷兰人用老眼光看待,他们不吃亏还谁吃亏?

杨森上尉带着240人,就火急火燎冲到沙洲滩头,离开明军三五百步远时,他还好整以暇地让部队暂时停下、重新整队,以确保最后接敌冲锋前的整齐划一,随后才正式开冲。

他到得还算快,恩德里克少校此前发现明军登陆倾向时,最靠前的明军舢板也还距离岸边至少几里路。所以杨森上尉赶来时,八百明军确实没有全部登陆,甚至可以说只登陆了两三成,人数比来袭的荷兰军还少。

后面还有五六百人,或者还在船上,或者才刚下船还在涉水。蓍

“整好队了没有!快一点!拖拖拉拉的回去抽二十鞭子!好,给我冲垮那些明国人!按照四十人一行、前后六行,进入射程后就开火,然后后排交替推进!前排就地装弹跟上!”

荷兰人在打冲锋战的时候,当时也会用类似叠阵法的推进战术,尤其当他们要对付的敌人,跟他们有武器代差时,经常这么干。如果是对付其他欧洲列强的内战,就不至于这么托大了。

荷兰人很快依令而行,士兵们纷纷意淫:按杨森上尉的说法,这些野蛮人只要被远距离枪毙个十几个,很快就会队形崩溃的吧,这些野蛮人有什么军纪和意志!

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情况的演变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荷兰人才前进到距离敌军大约一百五十步到两百步之间的距离、第一排火枪兵都还没开火呢,对面的明国士兵居然抢先列队开火了!

明军用的是双发前后联装的独头弹,因为霰弹在那么远的距离上不可能有杀伤力。

当然,荷兰人并不知道这一点,他们得等弹丸打到他们身上后,才能知道自己中的是什么弹。蓍

“砰砰砰——”随着一阵爆裂的鸣响和浓烈的白烟,第一排的40个荷兰士兵,倒是先倒下了五六个,鲜血喷涌溅射,把旁边的战友都糊了一脸。

“那些明国野蛮人的火枪什么时候射程这么远了?!快冲锋!贴近了对射!”杨森上尉猝不及防,顿时大惊,但他已经没有选择,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伟大的荷兰联省,居然会在火器射程和精度上被野蛮人反超?这是什么世道!

好在明军的射速倒是不至于太快,两轮开火的间隙,让步兵往前多冲出二三十步的时间还是有的。

所以荷兰人被单方面屠杀的时间倒是没持续太久,仅仅在明军第二队开枪后,荷兰人就冲到了大约一百二三十步的距离上,然后也仓促开火对射了。

明军先锋因为要抢滩登陆,不能携带太沉重的装备,倒是没有穿着锻钢胸甲,只是穿着皮甲,不过就算穿了锻钢胸甲差别也不大,面对大口径独头弹对射,敌人也未必刚好就瞄着胸口射。

这个时代的东亚大陆上,居然也第一次爆发了类似西方三十年战争的排队枪毙对轰战例,不得不说很有穿越感。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