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面首开局 > 第二百二十二章 拿下南诏

大唐面首开局 第二百二十二章 拿下南诏

作者:隐剑迟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9 19:43:33 来源:笔趣阁

天宝十二载八月初,唐军破戎州、巂州,一路逼近太和城。

南诏被迫向吐蕃求援,然而陇右哥舒翰率领大军进逼吐蕃边境,大有进攻吐蕃的意思。

吐蕃自然无法再顾及南诏了。

九月中,唐军势如破竹一路杀到太和城五十里外。

阁罗凤重筑龙首龙尾两关,在龙尾关前开挖了子河,再筑玉龙关为前沿阵地,层层设防。打算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以疲劳消耗战术应对,只希望陈子墨会因久攻不克,粮饷耗尽而自动退兵。

然而,这一切早就在陈子墨和白飘预料之中。

唐军选择在太和城五十里外安营扎寨。

这一次,陈子墨不仅带足了足够粮草,甚至对于当地雨林气候和蚊虫之害等等皆有准备。

见此情况,阁罗凤皱了下眉头,搞不清唐军主帅想干什么。

与南诏打阵地消耗战?唐军不会如此愚蠢吧,这是太和城,国都,唐军能有多少粮草耗的起?

然而阁罗凤很快就知道唐军要如何做了。

几天后,唐军向玉龙关进军。本以为可以坚守半月的突然被一股神秘力量攻破了。

整个玉龙关的城墙都塌了,随着一声轰天巨响,莫名其妙的塌了。

这一下超出了南诏人的认知,只以为唐军有神灵相助。

唐军借此层层推进,势如破竹般便到了太和城外,大军压境。

紧接着太和城内谣言四起,说是蒙王阁罗凤小人行径,叛唐的不义之举惹怒天神,天神要降罪南诏了。

加上南诏内部本身已经被渗透,一部分人已经暗地里倒向了大唐,于是乎城内矛盾加深,常有殴斗发生。

陈子墨也不急着进攻,让人在城外整日呼喊招降。更是制作了不少小型孔明灯,载着写着招降书内容纸片漫天飞雪般洒向太和城。

一边是与唐为敌,被击败残杀,另一边是接受招降,跟着大唐过好日子,傻子都知道怎么选。

阁罗凤很无奈,若说之前还对守城有些侥幸的话,可现在却百分百确定守不住的。

大唐有着神秘的力量方式破城,军队和百姓的抗争意识也不强,主官客观都是劣势,这还拿什么守城。

天宝十二九月底,南诏国主阁罗凤打开城门,率全军向大唐投降。

唐诏之战就此结束。

太和城蒙王府,现在成了陈子墨的行营。

陈子墨打量着跪在眼前的阁罗凤。

这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身材高大,脸色沧桑,一定有着丰富的经历。

“自我介绍下,本官剑南节度使陈子墨。”

“你就是节度使?”阁罗凤抬着头有些惊讶陈子墨的年轻,随后问道:“陈大人打算如何待我,是要现在杀了我么。我死了无所谓,还请你遵守许下的诺言,好生带我的子民。”

“你放心,本官不会杀了你,你的生死要看我们大唐陛下。至于南诏百姓,你倒是不用担心,他们投靠大唐,便是大唐的百姓,大唐是不会亏待自己百姓的,只要他没有异心。”

“那便好,那我也死得其所了。”

“李将军,和你的朋友好好聊聊吧,记得看好他就成。”

李宓领命。

战争结束了,唐军伤亡不算大,一批新兵经过战争的洗礼变成了老兵。

陈子墨亲自上了道折子,讲述了此次战争的战果,阁罗凤即将被押送到长安;以及解释了南诏刚定还不稳当,请求暂时留在南诏做好相关部署,将南诏彻底控制在大唐手中。

大胜的消息传回长安,李隆基大喜,饮宴狂欢。

对于陈子墨提的建议和要求,无不应允。

再加上朝中有杨国忠帮忙说话,陈子墨立功后又升官了。

子爵晋升为侯爵,以剑南节度使的身份再兼领云南太守,总揽南诏军政大权。

这恰恰合了陈子墨的意,初步将南诏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南诏是已经拿下,但是如何将南诏彻底变成自己的根据地,这是个更为重要和艰难的任务。

按照陈子墨和白飘讨论的设想,想要彻底将南诏力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关键的问题不在于笼络住各部落的头人,而是底层的部落百姓。

南诏与大唐不同,他们是由许多不同的部族组成的,人口稀少的部族几乎全民皆兵。

他们长期的生活习俗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抱团行为,一旦头人要做什么事情,百姓便会紧紧跟随行动。

这是陈子墨不愿意看到了。

任何统治阶层其实没有太多忠诚可言,他们是根据利益走的,一旦有更大的利益他们就会煽动百姓的情绪,让他们紧随而动。

而百姓则不同,他们大多朴实,只要给足他们安定的生活,他们就愿意跟着你走。

所以,陈子墨要做的就是分化现有的部族统治阶层和普通百姓,让他们剥离开来,这样才能有机可乘,成为百姓的新“头人”。

这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很长的时间,好在离安史之乱还有几年的时间,有足够的时间做好这一切。

把各部落的现有的统治阶层全都聚集到太和城来,一是为了监管,二是让他们离开基层百姓。

拉拢各部落的统治阶层,给与他们极高的物质享受,不断腐化他们。

同时,按照之前约定的要求,奏请陛下减免南诏百姓的赋税。

重开商贸,大力发展商业农业,让南诏的百姓吃的饱穿的暖。

古人的思想其实是很单纯的,只要能够温饱知足,就没有人愿意造反。

而如何改进生活,大力发展农业等等这些内容,苗发就可以发挥充分的作用。

几个月以后。

在一项项措施的颁布,一点点的努力之下,南诏的百姓日子开始过的好起来了,人们心中都有了一个认知,那就是新来的太守陈大人是个真正的好人,为百姓谋福利的好官。

陈子墨在民众中有了一定的声望。

接着,陈子墨开始在各部族普通百姓中挑选培养的新的基层官员,大搞思想建设工作,逐渐潜移默化的让所有人都像陈子墨靠齐。

而那些只知道贪图享乐的头人们,逐渐腐化,变成了一个个贵族,脱离了底层百姓的贵族。

到了天宝十三年,南诏百姓基本只认太守陈大人,而对原有的头人们逐渐远离。

南诏已经基本成功抓在了陈子墨手中。

到了这个时候,南诏已经变成了陈子墨的根据地,接下来便是要发展壮大根据地。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