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鬼谷双子门 > 第二十九回 报前仇强楚灭罗国 反政变丈人杀女婿

诗云:胆略骁勇楚屈瑕,征郧伐绞智堪夸。奈何不慎罗侯戟,空使功史丧谷崖!开篇诗道罢,书接前文。且说六国混战,燕逃卫溃,鲁、郑渐占上风。齐侯正在危急之间,只见远处尘土飞扬,却是宋国兵到。鲁、郑见此,乘胜收军,退入纪城。宋军方到,大将南宫长万来见齐侯,请安道惊,商议退军安营,重整旗鼓再战。未料喘息未定,却被鲁、郑各遣一军,从东西二门冲出,兜转掩杀过来。宋军尚未立下营栅,经二军包抄冲撞,折兵近半,只得大败而去。由是齐、宋、燕、卫联军失利,各军只得收拾残兵,分头回国。齐侯临去,回顾纪城,暗自咬牙,誓不两存。纪侯迎接鲁、郑二君入城,设享款待,赏犒三军,宴罢各散。鲁侯归国,郑厉公又使人修好,寻定武父之盟。自此鲁、郑为一党,宋、齐为一党,交相为助。郑国守栎大夫子元病卒,祭足奏过厉公,以檀伯代之,就此国内稍安,按下不提。

复说楚武王四十一年,乃是公元前700年。楚武王熊通派兵攻打绞国,问其与郧合谋袭楚之罪。多日不克,军队驻扎南门。大夫屈瑕向主将莫敖献计道:“绞国地小,国人轻浮而少谋。我可派军士入山樵采为名,以计诱之。”莫敖从之,便故作营中断樵,使军士入山砍柴,不用甲士弩手保护。绞军俘获楚樵三十余人,拿入城中讯问。楚樵皆云,因营中断柴缺米,来日且将空营上山樵采,并挖野菜为食。绞军信以为实,次日争相出城,将所获楚樵赶到山里,意图尽俘入山楚人。楚武王却分兵两路,一路由屈瑕率领,埋伏在绞城北门,自率一路在山下设伏。于是大败入山搜剿绞军,又断其归路于北门,使回城不得;最终强迫绞国订立城下之盟而回。由是鞭敲金镫响,齐唱凯歌还;已落入网罗之中,却不自知。

便在楚师分涉彭水,前往攻打绞城之时,却未料宜城西山中有个罗国,正准备攻打楚军归师。罗王闻说楚军往绞欲还,于是联手卢戎国,埋伏于楚军归路;并派遣大夫伯嘉前去侦探,三次遍数楚军人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只说楚武王四十二年春,楚大夫屈瑕伐罗获胜而归,漫山遍野而来。罗伯嘉伏在山顶巨石之后,见楚人师行无次,不成行伍,且不设备,大喜还报罗王。楚军及至罗境,天已昏黑,薄暮冥冥。军行于峡谷之间,屈瑕命就地扎营,临溪取水,埋锅造饭。正在三军争锅夺盆,卸甲洗沐之际,忽闻响箭一声,继而角号大起,罗蛮与卢戎两军四出,弩矢齐发。楚军毫无防备,由是大败,全军覆没。莫敖自缢于荒谷,群帅被囚于冶父。可叹!罗、卢两国虽小,但乘楚军大胜之余麻痹无备,由此大胜。

列位看官!你道春秋诸侯,从来没有闻说有此一个罗国,却是从何处突冒出来,并能大败堂堂楚国雄师?且听说话人慢慢道来,列公便知。话说这个罗国,却也很有些来历,乃是夏商时代芈氏部落穴熊分支,与楚国同祖连宗。殷高宗武丁时,征伐芈族系诸部落,罗氏便随楚由河南罗山迁避到甘肃正宁县。之后又被周王朝讨伐,再随楚迁于湖北房县、宜城。到春秋初期,被楚所灭,遗民迁于枝江,后又被迁至汨罗江畔。罗子礄领余民沿江西行,翻越天雪山时梦神指引,便在天雪山西南重建罗国城。据说释迦牟尼祖父,亦即五百罗汉中第四百六十一尊,名曰狮子颊尊者,就是罗国人。如此古国,却极少见诸古代史料。

罗国最初源于人名,便称为罗,乃是祝融氏吴回之后,也是荆楚诸部先祖之一。因是芈姓首领穴熊支裔,故亦姓熊。秦嘉谟补辑《世本》云:“罗氏,本自颛顼,末胤受封于罗,国为楚所灭,子孙以为氏。”《姓纂》又云:“罗为祝融氏。”《姓氏急就篇》则曰:“罗氏,颛顼之后。”本来祝融便是颛顼之后,更说明罗氏系祝融氏吴回后裔。又荆楚先祖季连,始姓芈,亦系祝融吴回之孙。季连孙名穴熊,以后便成为荆楚国君熊姓来源。据此故说罗氏无论是颛顼之裔,或祝融之裔,或楚之分支,皆无矛盾。至于说罗氏是出自芈姓也好,熊姓也罢,原也一致,因熊姓来源于芈姓,并无任何抵牾之处。至于罗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殷契粹编》,如持罟捕鸟之状;《尔雅》云:“鸟罟,谓之罗。”注谓罗络之,疏曰鸟飞张网以罗之。《诗·王风·兔爰》云:雉离于罗;杜甫《遗兴》诗:岂无济时策,终竟畏罗罟。

据以上经典所载,则古老部落张罗网以捕鸟为生,便毫不奇怪。善于制造罗网,并用罗捕飞鸟部落,便称为罗。因由穴熊分支出来,罗氏便活动于熊山南罗山,位属今之信阳,与熊山相距二百八十里。隋因以罗名县,唐武德四年又建罗州。也有人认为罗山便是古罗汭,说明是为古罗人居住之地。所谓罗汭,即罗山之东竹竿河,古名谷水,发源于大别山脉掘山,向北流入淮水。自古以来,大批候鸟南北迁移,均停憩于大小罗山,是谓鸟站,故罗人世代在此捕鸟为生。中华民国之时,此地仍是森林茂密,鸟类群集。农民尚有习俗,便是每于春秋两季夜晚,于山冈坦露高地上燃起大堆篝火,四周围网。便有成千上万鸟群,纷纷朝着篝火猛冲俯扑,撞落在篝火四周,大多翅折头破,或死或伤。未死伤者则被火光照花双目,向四周乱窜,便都撞入围网之中。个别振翅欲飞,却被农民挥棍击落在地;往往满载而归,成为桌上佳肴。据此遗风推测,在三四千年前夏商时代,人烟稀少,森林更为稠密,鸟类更加繁多,罗人捕鸟收获,更应多至数十倍,若以此为生,不成问题。今湖北罗田县,与罗山中隔大别山脉,也是鸟类麇集之地,亦为罗人田猎鸟兽之地,罗田因此得名。

到至商代,殷高宗武丁等历代君王大肆征伐荆楚,罗随荆楚部族躲避西迁。荆楚迁到陕西渭水域荆山、楚水叶,罗人迁到楚北面罗山、罗水,即今甘肃正宁县东二十里罗山。据《元和郡县志》:“隋罗川县,以县南罗水为名。”罗山系子午岭西来支脉,正位于陕、甘界上。子午岭之北有直罗川,在陕西富县南,东流入葫芦河。由于罗人迁居于此,山水便都以罗为名,罗川之上还有罗川务。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十巫中有巫罗,系罗国首领,与巫彭相近,今彭水一带。周武王灭商时,封罗为子爵,正式成为周属国罗子国。

罗人首领曾任周朝捕鸟之官,将捕得禽鸟贡献周王,以充祭品。正宁县罗山因靠近周都,才能在周廷中任职,故说甘肃罗山是为周初罗子国驻地也。罗人不但用罗网捕鸟,还豢养大批鹰鹯鸷鸟,教之捕猎。其后周朝为保证京畿安全,历代周王皆侵迫罗、楚,逼其越过秦岭,复沿淅水南迁,回归故地。当楚王迁至淅川丹阳,罗子也沿汉水南迁,至湖北荆山西北房县,依附于楚。《姓考》说:“罗国,即房州地,后灭于楚,以国为氏。”邵罗《姓解》也说:“罗,按颛顼之末裔,受封于罗国,今房陵也,子孙以国为氏。”至周平王东迁之后,罗子国又再向东走出山林,迁至汉水之滨,宜城县西二十里罗川城,在此沃野发展农业。

此时正值楚武王国势强盛,楚向汉水以东及以北发展,罗国首当其冲,便遭楚国不断侵凌。故此趁楚国派兵征伐绞国之时,楚师分涉彭水,罗人联合卢戎伐之,出其不意,获其大胜。楚国大败,主帅自缢,其余将帅被俘,损失惨重,可见当时罗国势力还很强大。但罗子胜楚而骄,骄奢淫逸,却忘却“打人一拳,须防人一脚”;况熊楚毕竟是为大国,虽遭此败,元气未伤,念念不忘前仇。伐罗之役,楚师虽然溃不成军,死伤并不惨重。此后八年之中,武王改变只图远略、不恤近患作风,实行稳步推进,以巩固腹地为基,就而开疆拓土。

代罗之役数年之后,楚武王再次出兵,一举击溃罗国主力,并尽占其地。由此江汉之地尽归楚国所有,国中再无异族或反对势力。此后楚武王开始西进北征,争霸中原。但为在北进时防止遭到罗国遗民干扰,便将其遗民全部迁到楚都丹阳附近枝江,役使罗人为己修筑丹阳城,命为附庸。到楚文王时,由丹阳迁都于郢,因罗在枝江逼近郢都,故又将罗民迁到邱州,改称汨罗,位于岳州南境一带。《路史·国名纪丙》云:“今潭之湘阴东北六十里有罗故城,秦之罗县,梁为罗州。”湘水之阴罗国故址,在汨罗江南岸,今汨罗县西北八里屈原农场是也。罗国活动范围,在麋子国南面,今汨罗江流域。正因罗人居此,将一条无名溪江改为罗水。据光绪《湘阴图志》:“案罗水源出巴陵罗内,以北斗岭周环罗列其中,有三源九井,谓之罗内,故得罗水之名。”罗水之源,即今岳阳县渭洞乡桂峰村葛藤尖。罗水西流叫枯港,经罗内再西南流谓松溪,以下才名罗水,八十八里至汨罗县红花乡双江村小江口,入于汨水,这才合称汨罗江。“罗内”系指罗国内地,并非“周环罗列”而名也。

正当楚人向北争霸中原之际,罗人在汩罗复又兴起,渐渐壮大。周定王乙丑年,楚国复又挥师南下,以报当年荒谷之耻为名,大举侵占罗国。罗人虽然渐渐兴盛,但岂是强楚对手?一战之下,罗子国就此灭亡。罗侯万通出亡下邑,避隐襄阳黄龙洞金瓜虚山野,居于草林之中。未几死于荒蓼石室,国人逃奔散处。罗子亡国后,子孙便由熊姓改为罗氏,或为罗侯氏。楚灭亡罗国之后,亦便完全控制汉水交通要道,为吞并汉东诸姬,以及北向中原张本。

到战国初期,楚王设置黔中郡,罗、麋等附庸国宣告终结,都统辖于黔中治下。秦汉时,罗国遗民或留居长沙郡,或东迁豫章郡(江西南昌)。豫章郡五姓中,就有熊、罗二姓,一直到宋代,都是大姓,人才辈出,散布于全国各地。据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绢画古地图中,在江华县潇水支流有罗水,当系罗人南迁于此得名。至于西江中下游一带,至今壮族语称山间之田为罗,或是有罗人南迁两广,与骆越融合,而保留多地皆以罗为名,决非偶然。又有一支罗人则向西南,从滇东南迁入湄南河下游,建立罗斛国;后并吞暹国,便合称暹罗,即今泰国主体。此部罗人,便是泰国人先祖。故说泰族出自华夏,亦不过分。

还有一部罗人,不愿降服楚国,与卢、庸遗民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由此定居于阆中,成为板楯蛮七姓之一,后便融入于土家族。又有一支则继续西迁到北胜县,成为彝族大姓罗氏。其后罗国终被楚庄王并吞,罗侯万通之子芳噩逃蜀,途中家眷十九口被杀,子礄带领剩余国人西逃。沿江行越天雪山,梦神指引,在舍卫诸地重建憍萨罗国城。有释迦族国人又建立舍卫城,释迦牟尼祖父狮子颊尊者是其国人,前文已表,此处略提。

另有一支罗人,则迁入贵州东部、南部,与于越、扬越融合为布依族,罗宇辰成为布依族大姓。又有一支罗人,越过罗霄山脉到至江西,据说罗霄山脉得名,也与罗子国后裔有关。再从江西经湖南辗转迁到贵州,形成罗甸国和罗番。元世祖至元十五年,罗殿国主罗阿察等及遏蛮军番主罗笃纳土来降。罗甸国在元朝史料中又谓“八番,罗氏等国”,后立八番、罗甸二宣慰司,又在罗甸国置罗番遏蛮军安抚司。又设罗博县,今改为罗甸县。今罗氏仍为布依族中之大姓,为罗甸国及罗番后裔。又有一支罗人,则由湘北南迁于湘南,融入瑶族十二姓之一。广西龙胜白水保存瑶族《评王券牒》中,署有罗道门、罗行;原存湖南蓝山县荆竹乡新寨村《万福攸同·兰桂腾芳》瑶人谱牒中,又有罗竹奉,皆是罗子国人后裔。据后世考证,自周武王分封,罗子国共延二十代国君,录之于后,以供爱史者查验。

第一世:郐公匡正,孝公次子。周武王三年敕封宜城侯,食采宜城地方百里,因处罗水之阳,故国号为罗,罗姓自此始。子三,各名昌允、昌兰、昌祚。第二世:宣公奕芳,号昌允,世袭祖爵为都司。配叶氏,次娶郝氏,有子三,祯德、祥德、禧德。第三世:定公祥德,荫袭卫守计推官。原配刘氏,次娶章氏,三娶梅氏,有子二,甲应、中应。第四世:代公讳隆,号甲应,荫袭仕江南扬州刺史。配周氏,娶毛氏,有子三,文波、文海、文沧。第五世:文波公讳安,世袭子爵。配东方湛氏,娶周氏,生二子,德、善。第六世:德公效贤,号德智,世袭祖爵。配南宫氏,娶邱氏,三配伏氏。生子二,凝蝟、凝蝠。

第七世:昭公讳操,号凝蝟,世袭祖爵候。配王氏,娶胥氏,三配李氏。生子三,进贤、进贵、进贡。第八世:真公进贤,世袭祖爵。配王氏,娶颛孙氏,有子三,宏、容、宜。第九世:介公顺,号宏,世袭祖爵。配卜氏,娶张氏,续配陕氏。有子二,璿、施。第十世:庄公璇,号璿,讳庄严,世袭祖爵。配程氏,娶莫氏,续配汪氏。子一,名辇。第十一世:景伯日通,号辇,世袭祖爵。配李氏,娶鲁氏,生子二,赞、舜。第十二世:世伯讳胜,号赞,世袭祖爵。配卜氏,娶李氏,续配韦氏。生子三:静、仲、晏。第十三世:静公善,世袭祖爵。配汤氏,娶卜氏,三配张氏。生子四,洪统、洪美、洪吉、洪彦。第十四世:还公洪统,讳郁,字岩,世袭祖爵。配彭氏,娶端木氏,生子彦一。第十五世:平公讳和,号彦一,世袭祖爵。配陆氏,生子二,班、瑶。

第十六世:文武公班讳煌,号怀沙,世袭祖爵。配田氏,娶黄氏,三配夏氏。有子三:震、雯、零。第十七世:幽公震,世袭祖爵。配张氏,娶颜氏,三配邹氏,有子三:博吉、博告、博古。第十八世:博吉,世袭祖爵。配张淳氏女,娶郭氏。有子二:乾、坤。第十九世:太公讳尊号乾,世袭祖爵。配蒋氏,娶郭氏,生子四:晖、旺、晆、暄。第二十世:桓君晖讳焕彩,国势渐衰,被楚吞,贡税制。配傅氏,娶韩氏,三配曹氏。有子二:缙、绅。第二十一世:惠君缙。被楚吞,贡税制。配饶氏,娶姚氏,三配张氏,有子二:敬、敦。第二十二世:敬君屏,世袭祖爵。被楚吞,贡税楚。配程氏,娶姬氏,子名家斯。第二十三世:研君家斯。国势尽衰,被楚吞,贡税楚。配惠氏,娶戚氏,三配宦氏。有子三:万忠、万通、万严。第二十四世:乙君万通,字思晦。娶骆门茅氏。子二:芳、噩。

按下罗国前世今生,复说中原诸国之事。且说齐僖公三十二年,鲁桓公十三年,是为公元前699年。只因郑子突还国夺位之事,引发齐、燕、卫、宋、鲁、郑六国大战,由此书接前文。便说齐僖公兵败还都,由此怀愤成疾,渐渐转重。同年夏,未料僖公之弟夷仲年反先去世,遗下一子,便是公孙无知。齐僖公对公孙无知极为宠爱,于其俸禄、服饰以及生活待遇,都与太子同等。三十三年冬,齐僖公病情稍痊,便即联合宋、卫、蔡、陈四国,攻打郑国,以报去岁之仇。诸侯联军焚烧郑国都城渠门,进入郑都外城,复又攻打东郊;又占取牛首,并将郑国太庙门椽拿回,以做宋国卢门之椽。郑国毫无准备,更无别国相助,故此大败,只好再备厚礼,分别向四国卑辞言和。齐僖公欲不肯罢,但觉病体沉重,支撑不住,只得约和罢兵。同年十二月丁巳日,齐僖公去世,太子姜诸儿继位,是为齐襄公。

列位看官!若论古代谥法,道是生前多有过错,喜好音乐荒淫,或小心畏忌,且刚愎自用者曰僖。此位齐僖公,虽被谥以“僖”字,但观其在位时期政绩,此谥颇嫌过分。僖公在位之时,曾先后多次主持多国会盟,每次皆为盟主,可见颇受列国诸侯敬畏。曾平息宋国与卫国之间争端;又与郑国、鲁国联盟,以宋殇公不向周天子朝觐为由而讨伐宋国;又以郕国不听从周天子之命而伐郕国。又平定许国,使许庄公出走,立其弟许桓公为君;复平定宋国华督之乱,与郑国击败狄戎;后讨伐鲁、郑,皆都是胜多败少,战功赫赫。乃使齐国形成三十年小霸局面,被后世称为春秋三小霸之一。故曰齐僖公此生,亦可足矣。

且说宋庄公恨郑侯入骨,复遣使臣,将郑国所纳金玉分赂齐、蔡、卫、陈四国,乞兵再攻郑国,以复前仇。齐国因逢先主新丧,襄公不能亲征,遂遣大夫雍禀为将,率车一百五十乘相助。蔡、卫亦各遣将出兵,随同宋庄公伐郑。郑厉公闻报五国兵马又来,怒不可遏,便欲出城决一死战。上卿祭足谏道:“主公不可。宋乃大国,今起倾国之兵,又联合四国盛气而来,非同小可。我若战而失利,社稷难保;幸而获胜,亦结没世之怨,国无宁日矣!不如据险以守,待彼兵疲粮尽,自然退兵。”厉公亦知寡不敌众,遂依其议。祭足遂发下命令,使百姓全都上城助守,诸将凡有主动请战者罪之。宋公见郑师不出,乃大掠东郊以归。郑伯郁郁不乐,对左右亲侍叹道:“吾为祭仲所制,何乐乎为君?”便有杀祭足之意。

按下中原诸侯伐郑,复说关中宗周之地。周桓王二十二年,秦出公六年,公元前698年。秦国大庶长三父串通盗贼,谋杀秦出子,葬于西山墓区,复立旧太子赵说,是为秦武公。赵说乃是秦宪公长子,母为鲁姬子,最初被立为太子。秦宪公生有三子,除太子之外,另有次子德公,与太子同为鲁姬子所生;三子秦出子,乃姬妾所生。宪公在位十二年去世,大庶长弗忌、威垒及三父为专揽朝政,趁乱废掉年长太子秦武公,拥立年仅五岁秦出子为国君,其实是为傀儡,以便于控制。秦出子名曼,五岁即任国君,在位六年,被杀时年仅十一岁。究其原因,当必是随着秦出子年龄渐长,便显聪明睿智,且不愿为三父等掌握,欲亲自主政,便与三父产生矛盾之故。三父见出子渐不能制,故先下手为台,复立秦武公,欲得拥立之功。未料人算不如天算,赵说被立为国君不久,便以弑君之罪,夷灭三父全族。

明年春三月,周桓王病笃。乃召周公黑肩于床前托孤,流泪嘱道:“立子以嫡长,乃我大周之礼也。然朕所锺爱,实乃次子姬克,今以托卿。异日兄终弟及,亦为周礼,惟卿主持,勿负朕托。”言讫遂崩。周公遵命,奉世子姬佗即王位,是为周庄王。乃布告天下,发先王讣告,新君即位诏旨。郑厉公闻周室国丧,便欲遣使行吊。祭足闻说,急固谏道:“周王虽是天下共主,亦乃先君之仇。祝聃曾射王肩,天下无人不知,是为逆天大罪,不可绾也。今若遣使往吊,徒取其辱,不如休去。”厉公咬牙点头称是,虽然依允,心中更怒。

厉公因忌祭足专权,有心杀之,一时未得其便,更不得相助之人。这日游于后圃,止有大夫雍纠相从。厉公见飞鸟翔鸣,凄然叹道:“百鸟飞鸣自由,全不受制于人,寡人身为一国之主,反不如鸟耶!”雍纠听出厉公言外之意,乃近前奏道:“主公所虑,岂非祭足耶?臣闻君君臣臣,臣不能为君排难,即为不忠。倘主公不以雍纠为不肖,敢不竭尽死力!”厉公闻言大喜,但尚怀犹疑,问道:“卿乃祭仲爱婿,何出此言?”雍纠奏道:“雍纠婚于祭氏,实出宋君所迫,并非祭足本心。足恋公子忽之心不改,但畏宋公,不敢改图耳。今其专权跋扈,欺压主公,臣不敢因私废公,愿请为主公除之。”厉公问道:“计将安出?”

雍纠因见时机难得,遂进言道:“臣有一计,主公详之。前番四国来伐,新郑东郊被宋兵残破,民居未复。主公可命司徒修整廛舍,却教祭足赍持粟帛往彼,安抚居民。臣当于东郊代主公设享,以鸩酒毒杀之。主公以为此计若何?”厉公大喜道:“此计天衣无缝!寡人准行,卿当仔细,休误大事。”雍纠再拜领诺,辞君归家,见妻祭氏,忽良心发现,便不觉有惶遽之色。祭氏心疑,故作无事,乃整治酒肴,夫妻对饮。雍纠大醉,伏案而睡。妻忽佯问道:“君命你何事,竟忘之耶?”雍纠于醉中糊涂应道:“命杀祭仲,如何敢忘?”

祭氏闻言大惊,佯作不知,当夜无话。次日趁丈夫雍纠上朝,乃回转娘家,问其母道:“为女子者,父与夫二者孰亲?”其母答道:“未嫁之女,夫无定而父有定;已嫁之女,有再嫁而无再生。夫合于人,父合于天,夫安得比于父哉?”祭氏闻罢,遂双膝跪下,眼中流泪道:“夫欲杀父,女岂能不言!”遂以雍纠之谋密告,然后返于雍府。其母大惊,转告于夫。祭足闻而言道:“这可真是人无伤虎意,虎有吃人心!汝等勿言,我自有处分。”

来日朝会,厉公果以东郊遭罹兵灾为由,命司徒前往修整廛舍民居,使上卿祭仲押解粟帛前往安抚,令雍纠代君设享。三人俱各领命而出,分别准备。祭足心中明白,便使心腹强鉏带领勇士十余人,暗藏利刃跟随;再命公子阏率家兵甲士百余人,先到郊外埋伏,接应防变。行至东郊,雍纠迎迓,设享甚丰。祭足故作不知,安然落坐,看女婿如何行事。摆设菜肴已毕,雍纠下拜,斟酌举觥上寿。祭足假作右手相搀,左手接杯浇地,火光迸裂。遂大喝道:“匹夫何敢害吾?左右动手!”强鉏闻声上前,与众勇士擒雍纠缚斩之,弃尸周池。厉公伏甲士郊外,亦被公子阏搜着,杀得七零八落,尽缴兵械。有漏网者回宫急报,厉公闻而大惊,知道雍纠事败,叹道:“国家大事,谋及妇人,其死宜矣!”乃收拾出京,逃奔蔡国。祭足自东郊回宫,闻厉公已逃,也不多问,乃使公父定叔使卫,迎公子忽回国复位。

当时卫国,乃是宣公之子惠公在位。则宣公是谁?乃是卫庄公之子,桓公之弟,公子晋是也。当初州吁杀害桓公,公子晋奔邢。大臣石碏杀死州吁,公子晋被从邢国迎回继位,是为宣公。卫宣公元年,郑国入侵,卫人带领南燕军队反攻郑国。郑臣祭足、原繁、泄驾正面应敌,公子曼伯、子元突出奇兵,在虎牢关击败燕军。郕国趁机出兵侵卫,卫军入郕。四年春,齐僖公主盟,宋殇公以财币相贿,卫宣公同意与宋、郑讲和。六年秋,周天子会师讨伐宋国,郑军进入鲁国远郊,卫、宋趁此攻郑。因卫、宋、蔡三军不合,郑军攻克戴地,俘虏三**队。十二年,周桓王带领卫、蔡、陈三**队伐郑,郑庄公以鱼丽阵发起进攻,卫军率先奔逃,导致周军大败。十八年,卫、齐、郑、宋四国在恶曹会盟,次年卫宣公死,惠公继位。正是:乱七八糟十九年,毫无功绩故曰宣!欲知究竟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