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兴汉 > 149.改造营

明末之兴汉 149.改造营

作者:猪哥老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7 17:14:52 来源:笔趣阁

三千多旅顺鞑子俘虏,经过甄别,其中有五百多有过残害汉民,并且罪行重大的,这些人的下场如何就不用说了,脑袋都会成为功勋点,在鲁若麟归顺明朝时成为兴汉军的战功。

还有一千多罪行较轻的,这些人同样不适合招降,现在对他们的处理意见还没有下来,暂时服劳役是对他们的临时安排。

剩下的一千多人才是白握理的工作目标,他需要从中间招降自己的手下。这项工作同样不轻松,责任重大,如果这些降军今后出现反复,白握理也是要承担责任的。

这一千多人绝大多数都是普通士兵,军官很少。鞑子军官能够保证不残害汉民的很少,毕竟像白握理这样主动接受汉化的是非常稀少的。

对于这些满人俘虏,兴汉军也不是简单的喊口号或者威逼利诱,我党历史上在俘虏转化上的成效是非常恐怖的,其中的诉苦运动起了重要作用。

对于那些穷苦的士兵来说,通过诉苦运动可以发泄心中的郁闷和怨恨,对造成自身命运的统治阶级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国党士兵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很容易就引起共鸣,加入到我党的队伍。这些底层的鞑子士兵日子其实同样不好过,贫穷的人依然占多数。

虽然这些年鞑子通过不断劫掠大明,获得了不少的财富和奴隶。但是那些财富更多的是集中在了满清的统治阶级手里,普通旗丁获得的好处并不是很多,最多是比大明的普通百姓日子好过一点。

满清自身的生产能力是非常落后的,很多物资都是紧缺的。即使是粮食,因为长期征战,也是处于短缺状态。一旦遇到自然灾害,饿死人是常态。对普通旗丁来说,家中的奴隶是非常重要的资产,但是遇到灾年粮食紧缺的时候,还是有许多奴隶被饿死了。

所以普通旗丁除了要接受旗主征召外出作战,还要维持家里的生计。满清又没有军饷这么一说,外出作战获得战利品是这些底层旗丁维持生计、补贴家用的重要来源。

所以不要看满清每次进攻大明都收获良多,真正分到底层旗丁身上的少之又少,他们的日子同样过的很苦。这是任何一个政权都会存在的普遍情况,国家红利永远只会集中在少数精英人群身上,普通百姓最多获得一些汤汤水水。

当兴汉军的教导队进入战俘营,开始诉苦运动的后,效果同样非常好。同时战俘营的名字成为过去,这里以后对外的称呼是改造营,意喻着用心改造,重新做人。

当第一个鞑子俘虏开始哭诉自己的悲惨命运,家人有战死的、饿死的,自己拼命作战获得的缴获被主子拿走大半。而且物资少之又少,分了一堆无用的银子。

虽然有银子和土地,但是赋税同样很重,每次出战还要自备武器和马匹,家里的生活依然贫苦。有一年大旱,家里没有吃的,好不容易分到的奴隶饿死了,连自己的奶奶为了节省一些粮食留给儿孙都自杀了,实在是惨不忍睹。

说着说着,这个俘虏的眼泪就止不住了,有相同遭遇的俘虏也在偷偷的抹眼泪。

满清虽然每次都能缴获大量的金银,但是自身又没有与之匹配的商品生产能力,造成的后果就是通货膨胀非常严重。

在满清银子的购买能力比大明低很多,严重的时候几十两银子一石粮食都有过。所以生活生产物资在满清才是最有价值的,银子的作用反而很低。

山西商人为什么愿意给满清提供物资,就是因为满清把这些劫掠来的银子用来采购时,给出的价格比大明本土高得多。当利润远远超过预期的时候,这些商人愿意冒着掉脑袋、当汉奸的风险走私物资就理所当然了。

一旦有人开了头,后面的人也纷纷开始诉苦,场面就会变得非常悲哀和热烈了。

教导队的人见局面打开,就会给这些战俘讲道理,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悲惨的命运。

从满清的制度,到对他们这些底层旗丁的奴役和剥削,以及在灾害时对他们不闻不问,转嫁损失等,将满清批判的一无是处。

谎话说一千遍就成了真理,何况满清高层本身确实不干净。教导队对这些俘虏的洗脑安排的非常密集,从早到晚就没有停歇的时候,让这些俘虏连停下来思考的时间都没有。

与这些工作相配合的是安抚措施。兴汉军从来不在吃饭上面克扣,不管是自己人还是俘虏,这点任何人都无话可说。这些俘虏吃到的饭菜是他们在平时都吃不到的,有鱼有肉还管饱,让他们非常满意,颇有点乐不思蜀的问道。

土豆炖肉是俘虏们的日常菜肴,深受他们喜爱,百吃不厌。吃饱喝足,这些俘虏的情绪很快就安定了下来。乐观的情绪是可以传染的,往日那种恐惧和压抑很快就消散了。

教导员深入到了每个小队,通过通译与每个俘虏进行沟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嘘寒问暖,拉家常,与俘虏们的距离很快就拉近了。

俘虏们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都被感动得不要不要的。不得不说这个年代的人心中还是有自己的道德标准的,文雅点就是士为知己者死,通俗点就是你对我好,我就给你卖命,就是这么简单。

要说这些底层的旗丁对大清有多忠诚也说不上,他们愿意跟着爱新觉罗家族打仗,除了他们实力强外,更多的是因为能给他们带来好处。

实话说,自从努尔哈赤造反以来,整体上女真人的日子比以前好了不少,地位也提高了很多,至少在辽东一带他们已经是人上人了。

但是本质上他们是一种松散的利用关系,联系的唯一纽带是利益。不像汉人还有精神力量作为支撑,这也是因为满清文明落后,没有自己的民族内核。要不然满清入住中原后也不会重新拿起儒家的那一套,自己也被汉文化所同化。

所以这些俘虏转换阵营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艰难,活命、过更好的日子,这些简简单单的承诺就可以打动他们,何况兴汉军还有那么多的套路。

白握理一天天看着俘虏从最开始的抗拒到接受,再到踊跃加入,精神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导队还会教这些俘虏读书识字,当然肯定是拼音和汉字。这样的待遇,即使是在满清的富贵人家都不一定能够享受的到。读书在这个年代是一个非常神圣的事情,无论任何民族和国家,百姓都明白这个道理。

对于兴汉军教俘虏读书这件事情确实有点超出白握理的想象,在他想来也许这是兴汉军在力行儒家的化夷为汉理念,对兴汉军如此的大手笔更加佩服。

正式投靠兴汉军的白握理已经可以在旅顺城正常行动,和家人也住在了一起。不过他的鞑子发式太显眼了,经常会遭到巡逻士兵的盘问,虽然有卢千奇出具的公文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还是很不方便。所以白握理干脆将自己剃成了光头,这样虽然很异样,但总比被当做危险分子强。

这样的做法很快就在俘虏营中推广开了,所有的满洲俘虏都被剃成了光头。比起汉人对身体发肤的重视,满人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本来他们的猪尾巴发式就导致脑袋上没有多少头发,都剃光了反而更好打理了。

因为白握理加入了兴汉军,原来他的私人财产都被返还给了他,当然那些奴隶和城主府就不可能还给他了。

一家团聚的白握理家人有种劫后余生的庆幸感,得知梁夫子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白握理一家人对梁夫子更加尊敬。

梁夫子的家人早就在战乱中就离散和死亡了,他现在已经把白握理一家当做了自己的家人。哪怕旅顺已经光复,汉人都获得了自由,还是和白握理一家住在了一起。

马尔佳是白握理的结发妻子,是个任劳任怨的女真女人。这些年来一直在背后默默的支持白握理,将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哪怕白握理当初暗地里拜梁夫子为师,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马尔佳也表示支持并帮忙打掩护。

在马尔佳朴素的观念里,读书识字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丈夫有心向学肯定是好事情,做妻子的绝对应该支持。而且不光是白握理,他们的三个儿子也在梁夫子的教导下进行了启蒙,可以说一家人的汉化程度是非常高的。

马尔佳本身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对于白握理善待家里的奴隶,马尔佳也给予了支持。即使是最艰难的年景,白握理家也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奴隶,所以那些奴隶对白握理是非常忠心和尊重的。除了没有人生自由,本质上这些奴隶就像是白握理家的长工一样。

奴隶们也不傻,知道这样的待遇在满清是非常难得的,因此对白握理和梁夫子是发自内心的尊重。

旅顺城光复后,很多奴隶都在兴汉军的支持下对原来的主子进行了清算,那些虐待过奴隶的人都受到了惩处。白握理一家出来的奴隶在情报司审查时反而为主家说了不少好话,这也是他们一家能够受到优待的重要原因。

对于白握理投靠兴汉军,马尔佳也没有多说什么。前程、名声、族人什么的那有性命重要,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保住一家人的性命就非常不错了。在兴汉军的清算下,很多满人都被处死和判处劳役,像白握理这样还能做官的已经非常难得了。活在当下,再远的也考虑不了那么多了。

兴汉军返还财产的事情让马尔佳非常意外和高兴,至少一家人的生活暂时有了保障。

“你回来了,辛苦了。”作为一家人的主心骨,白握理受到马尔佳的最大重视,外面的事情她管不了,只能尽最大的努力照顾好他的生活。

“嗯,老师回来了吗?”白握理问道。

“夫子还没回来,应该还在改造营授课吧。”马尔佳一边帮白握理拍打身上的灰尘一边回答道。

“哦,那就不等他开饭了,他应该会在营里吃的。”白握理吩咐道。

“好的。”马尔佳顺从的说道。

梁夫子重获自由后,被兴汉军聘为教员,在改造营里从事教导工作。他在清国呆了这么多年,熟悉清国的情况,知道这些满人想要什么,而且他满语熟练、知识渊博,又有成功改造白握理的经验,在改造营里简直如鱼得水,工作成绩斐然,工作热情比教导队的年轻人都要高得多。

接触的越多,梁夫子对兴汉军越是好奇和佩服。

军队在梁夫子的印象中是死亡、杀戮、破坏的制造者,无论是鞑子还是明军,区别不大。但是兴汉军却完全颠覆了他对军队的固有看法。

兴汉军军队军纪严明的让人发指,别说什么烧杀抢掠,就连一般的欺负老百姓、强买强卖都很难看到。更让人惊奇的是,兴汉军士兵还会主动帮助有困难的百姓,打扫城市卫生。自从兴汉军进驻之后,旅顺城的治安徒然为之一清,比在鞑子手下时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随着兴汉军到来的除了军队,还有大量的工程建设人员、商人、行政官员等,繁华程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起来,人气更甚往昔。

走在旅顺的大街上,梁夫子的心情是无比愉悦的。这里不仅有自由的空气,还有汉人城市特有的繁华,汉人们不再是谨小慎微的奴隶,可以光明正大的走在阳光下,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挂在胸前的身份铭牌是梁夫子最得意的物品,教导营教授是梁夫子的最新职位,是可以享受副司长待遇的。为此兴汉军还特意为他安排了一个助手,处理他的生活和工作问题,和官员一样的待遇。

大街上巡逻的士兵只要看到他经过,都会对他行礼,并主动询问是否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

按照梁夫子的级别,他是有专门的马车代步的,只是梁夫子喜欢走路观察一下市情,所以经常是弃之不用,让那些士兵以为他遇到了什么麻烦。次数多了,士兵们也知道了梁夫子的癖好,也就不再打扰他了。

梁夫子非常享受这种感觉,不是因为自己当官了,而是觉得这才是汉人应该过的生活,这才是文明和文化应该有的模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