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姓王,我的邻居武大郎 > 第236章 醉里桃灯看剑,赠张叔夜!

以王霖如今的权势、地位,公开非议,估计也就是这群书呆子愣头青敢了。

或许他们认为,如此更能显示风骨吧。

即便朝堂上那些翰林言官,也只敢在朝堂上公开弹劾,而私下里是半句也不敢妄议的。

想想王霖的三尺剑。

王霖早料自己在天下读书人心中的“名声”很臭,屡屡被指摘为“幸进之徒”或“凶残之辈”,闻之倒也没有动怒,只是却没想到秦桧的名头这么大。

一个卖国贼,至于么?

……

陇西李延年义愤填膺道:“秦会之前科文榜状元,文名动天下,乃清流翰林,尔那王少师却仗剑行凶,当殿诛之,流血五步,其人残暴之气贯于宫阙,岂能不令人扼腕震惊!”

弘农杨建志也站出附和道:“吾闻此噩耗,涕泪交集,实情难自已。如我辈者,寒窗苦读十余载,千辛万苦方有与国效力之机,可若遇上王少师其人,怕满腹才华、一腔热血都瞬间做了土!”

河东裴相宜表现得更激烈:“在下听闻这王霖不过一介武夫,得天家恩宠方可幸进,却仰仗权势为所欲为,动辄执凶器伤人,视人命若草芥……实乃国之……”

这厮本想说“实乃国贼也”,但话到嘴边,突然想起王霖位高权重,他这句话一旦出口,怕要给自己惹来祸端,就生生咽了回去。

主位上的韩庭眉头紧蹙,心头不爽。

本来好好的以文会友,突然就变了味。

竟然这么多人站出来背后对妹夫王霖说三道四,他正琢磨着该如何反驳,且赶紧结束这个危险的话题。

王玉突然起身澹然道:“诸位,我等在此以文会友,讨论科举,还请莫谈国事!”

李延年轻笑:“我等只是就事论事,为秦会之鸣些许不平罢了。”

王玉目光一凝,心道:真是一群乡下来的乡巴老,大傻子。

这王霖也是你们敢议论的?

简直不知死活!

狗屁的为秦会之鸣不平!

王玉心中明镜一般,这些地方世家名门的士子,一向自诩清高,他们在这般场合以王霖为谈资,无非是借王霖扬名而已。

韩庭终于忍不住了,王霖是他的亲戚,也是韩家时下最大的靠山,他要再不表态,消息传回韩家,他爷爷奶奶不打死他才怪。

“李兄,王少师乃国之栋梁,此番又平叛有功,实不能妄加非议。况,那秦桧附逆从贼,罪恶昭彰,王少师为国除奸,何错之有?!”

李延年打定主意要踩着王霖的肩膀往上走,此刻焉能偃旗息鼓。

自振振有词道:“韩兄,吾知你韩家与王少师有亲,但大义所在,岂能因亲而隐?秦会之或许有罪,但堂堂翰林名臣,不经三司会审,不经朝堂议罪,如此当堂而诛,浴血圣前,可谓斯文扫地,我辈文士岂能不心有戚戚焉?”

杨建志、裴相宜旋即高声相合。

又引起了一群士子吵吵嚷嚷,总之大意是秦桧有罪也不容王霖擅自诛杀,若这口子一口,武将动辄就杀文臣,至天下读书人于何地,云云。

王玉勃然大怒,突然冷森森道:“诸位莫要呱噪,王少师贵为公爵,又掌伏虎军,国之干臣,妄加非议乃是重罪!况此番王少师平叛救驾立下盖世奇功,朝廷正在酌定封赏,此时汝等言语若传扬出去,定然引起官家震怒,如此种种,断了科举之路倒是小事,若被议定为附逆者鸣冤,则当处同罪!”

王玉这番话可谓是惊天雷。

瞬时所有人都冷汗津津,赶紧都老老实实闭住了嘴。

杨建志、裴相宜也一脸悻悻,缩了回去。

只剩下李延年犹自有些不甘心,今日之事若就此而止,他不但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会面临得罪王霖的风险,太不值了。

他心念一转,又慨然道:“韩兄,王兄,在下并非非议王少师,也非是为秦桧鸣冤抱屈,而是感慨于我大宋朝堂,如今却为纠纠武夫占据,百年来未曾有之,实在是荒而诞之,吾心有痛之!”

韩庭叹了口气,他深望着眼前梗着脖子如同斗鸡的李延年,心说此人看来是铁了心要另辟蹊径,想要扬名立万,又借此讨好朝中一干翰林言官,试图引起朝堂关注,便于日后会试胜出。

韩庭知道这种人你越是理睬他,他越是借杆上爬,索性就拂袖而坐,沉下了脸。

王玉冷笑:“李兄此话吾不认同。当朝之上,李相、吴相均为文臣,执掌朝纲,即便张太尉虽是武职,却也文名天下知,而王少师更是文武双全,诗词歌赋无不精通,书画双绝,号为天子门生,岂能称之为赳赳武夫?”

李延年嗤笑道:“诗词歌赋无不精通?在下苦读诗书,对各家名作均有研读,何曾听过王少师有佳作传世?”

郑林也起身冷道:“那是李兄孤陋寡闻而已,当日,王少师为李师师题赠一首摸鱼儿,至今为天下乐道。”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下书吧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郑林缓缓吟出毕,冷视李延年道:“王少师才华横溢,众口皆碑堪比苏学士,李兄,某劝你还是不要再生是非,免得自讨没趣。”

李延年突然大笑:“仅此一词,就敢与苏学士比肩?笑煞人也!郑兄,在下知汝等京师高门子弟畏惧王少师权势,而行谄媚之言,倒也情有可原……不过,我辈世代诗书传家,熟读圣贤书,却是不敢指鹿为马、心口不一的。”

“即便是当着王少师的面,李某人也是如此说。所谓心怀圣人言,岂能畏权势?”

他这番话倒是说得王玉郑林两人面色发红,一时间有些无言以对。

他们站出来为王霖说话,自是有这番考虑的。

王霖如今如日中天,谁敢得罪?

似是觉得占了上风,李延年就更加得意洋洋,这时就有一些人出来随声附和。

王霖在旁,笑吟吟看着热闹。

他觉得这陇西来的小子倒真有些小算计,看着是愣头青一枚,实际心机颇深,这分明是想借自己扬名而已。

他耸耸肩,就准备就此离去。

他要站出来,怕这厮还会硬着头皮与自己辩驳一番,那才真正是上了他的当了。

此时却听一个苍迈有力的声音传来:“这位公子不畏权势,仗义执言,倒是让老夫大开眼界了。”

王霖举目望去,竟然是张叔夜分开人群走进场上。

这群各地士子无人识得张叔夜,但韩庭、郑林、王玉和王平却一目了然啊,他们大惊失色,刚要起身见礼,却被张叔夜一个眼色止住。

李延年出身陇西李氏,李唐后裔,也颇有几分见识。

他上上下下打量着张叔夜,见其人衣着虽然普通,布衣儒衫,却风度凛然,知有些来头,倒也不敢怠慢,立时拱手道:“请教阁下尊姓大名!”

张叔夜轻笑:“老夫张焕,天子脚下一书生,读书三十载,却一无所成,听闻我大宋各地才子在此相会,便来凑个热闹。”

“李公子出自陇西名门,想必是才富五车,精通诗赋了。老夫这里有道策题,百思不得其解,今幸遇高才,特来请教一番。”

李延年微微一笑,拱手还礼道:“在下研习策论也有十年,虽不敢说学有所成,但还是有些心得的……还请先生垂赐!”

他是有恃无恐。十年寒窗,为的就是科举,策论是其所长。

“周天子之田方千里,号称万乘,万乘之马皆具,又有十二闲之马,而六卿三百六十官,必皆各有车马,车马岂不多乎哉?千里之地,为田几何,其牧养之地又几何,而能容马若是之多乎哉?千里之地,为田几何?马之法又如何?今天下广矣,常患无马,岂古之善养马而今不善乎?宜有说以对也。”张叔夜缓缓道之。

这……何其怪题也。

李延年顿面红耳赤。

众人也都沉默下去,纷纷各自揣摩这题到底该如何立论。

王霖站在人群外以手扶额。

心说张叔夜也真是刁钻,此题涉及对宋朝缺乏良马问题之关切,而要问答这道策问,不但需对马政有切实见解,也要掌握一定的数学、几何与畜牧业知识。

相信除了李纲吴敏,天下能答者,凤毛麟角。

这群书呆子百分百答不出来的。

当然,王霖知道自己也是白瞎。

李延年抓耳挠腮,也是无解。

韩庭几个人悄然起身,站在一旁,心中冷笑。

张叔夜耐心等了两盏茶的功夫,这才笑吟吟道:“李公子,若何?可有高论赐教?”

李延年涨红了脸,躬身道:“在下惭愧,先生此题甚难,一时间无所出,还需仔细斟酌!”

张叔夜脸上的笑容顿时敛去,扬手高声怒斥道:“狂妄小子,文思不敏,德行不修,一身草木腐朽,却竟敢在天子脚下大言炎炎,妄议朝廷重臣!汝可知王少师乃大宋肱骨,国之功臣,如同皓月,岂容你诽谤羞辱?但凭此一节,就可将你夺去功名,逐出京城,永不录用!”

李延年恼羞成怒:“在下敬你长者,汝何以恶言伤人?”

“老朽张叔夜,便是你蔑视至极的赳赳武夫。”张叔夜澹然道。

众人皆惊。

当朝太尉,天子重臣!

竟在当面!

李延年也是惶恐失色,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张叔夜突然目光投向人群外的王霖,拱手笑道:“王少师,何不来与诸位大宋俊彦交流一二?”

张叔夜这话一出口,在场文士都吓了一跳。

王霖在场?

杀人不眨眼的伏虎神将啊……不说李延年闻言魂飞魄散,就是刚才对王霖有过微词的数人,也都双腿发软,站都站不稳了。

王玉和郑林望着缓缓分开人群走来的王霖,心中暗道一声侥幸。

赶紧上前拜见:“见过使君!”

“不必多礼。”

韩庭也很意外,但此刻人多,他就没上来与王霖寒暄什么。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王霖身上。

见他身材挺拔,斜飞的英挺剑眉,细长蕴藏着锐利的黑眸,儒衫傍身,却外放勃发气势。

王霖目光如炬,望向李延年。

他一言不发,却带给李延年重若山岳的压力,他嘴唇哆嗦,肩头颤抖,终于还是忍不住拜倒在地:“在下鲁莽,却并非有心冒犯使君,还请使君恕罪!”

王霖轻笑:“本来还以为李公子是个不畏权势的天下异士,如今看也不过如此,还是不能免俗啊?”

“你要为秦桧鸣不平,我却说,秦桧死有余辜!满腹才学,不用于正途,反而从贼谋逆,又对当朝储君恶言相加,此贼不该杀么?我杀秦桧如屠猪狗,若尔等将来一般无二,我也必屠之!”

一干士子面色如土,轰然拜下,口称不敢。

李延年伏地不起,汗如雨下。

“李延年,不过你不用怕,王某做事从来只求问心无愧,不畏人言,我也不会因为你说我两句不是,就要迁怒于你……起来吧,别失了读书人的体面。”

“你可是饱读圣贤书的人!”

李延年羞惭无地,又恐惧若死。

王霖说完,也不再理会李延年,一个无知竖子而已,他焉能与他一般见识。

他冲张叔夜抱拳苦笑道:“太尉何以在此?”

张叔夜叹息道:“老夫即将离京改任检校太尉、河北制置使兼兵马大总管……今日心中颇有感触,就随意在城中走走,不想在此遇上士子文会,又见使君入内,一时动心,也就跟了来,没想到反倒遇上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

原来是跟自己来的。

王霖知道张叔夜对皇帝的猜忌,突然将他和种师中对调,心中颇有郁结,便笑道:“太尉文韬武略当世罕有,国之栋梁,若有太尉坐镇河北,统率十万雄兵,契丹人焉敢再犯我边陲半步?正是人尽其才,为国效命正当时,在下倒觉得太尉当开怀而去!”

在王霖看来,张叔夜的领军能力或许比不上种师道,但一定不亚于种师中,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张叔夜去河北,未必就是坏事。日后金兵入侵,想必有张叔夜在,也是一道坚固防线。

当然,也只能是阻挡金兵一些时日,免得金人长驱直入罢了。

张叔夜长眉一挑,朗声笑道:“老朽只是一时感怀,并未痴缠。况老朽以身许国,也不会因个人荣辱挂怀。老朽素知使君武功骑射冠绝天下,文采也是斐然,不输苏学士,今临别在即,可有佳作为我送别?”

王霖知张叔夜索诗词是假,借此机会为自己正名是真。虽然他并不在意这些。

王霖望着张叔夜一头白发,心中感慨不已。

眼前这人60岁的年纪,在这个年月堪称老翁了,以如此高龄还要亲临军阵边陲,为国拒贼,此等忠臣良将在朝,也是赵佶父子的福气了。

心有感念,辛弃疾那首不朽词作瞬时浮起脑海。

张叔夜一代名将,为国效命至死不悔,配得上这首千古名篇了!

王霖深躬一礼,缓缓道:“破阵子——为张太尉赴河北赋状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王霖吟完,张叔夜陡然挺直了腰板,肩头颤抖,面色浮起一抹激动之色。

这首词本来是辛弃疾感慨自己白发苍苍之时,再无报国杀敌机会。而用在此处,无疑就成了张叔夜这个花甲老臣,不顾年迈、不惧生死,顶着一头白发为国出征的最佳写照!

而前半段描绘他的戎马生涯,后半段直接点题。

“可怜白发生”——直接道明了类张叔夜之流忠臣良将为国赴死的壮烈情怀!

张叔夜激动得浑身颤抖。

周遭一干士子细细品味,无不动容。

王霖如此才思,冠绝古今,纵然苏学士复生,也不过如此了!

如何就成了赳赳武夫?!

韩庭在旁面色涨红,既有些激动,又有些自惭形秽。

他自问才思过人,诗词歌赋均有所长,但与王霖相比,真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他暗为妹妹韩嫣高兴。

张叔夜感慨片刻,终于长身一礼:“老朽何德何能,能承蒙使君佳作相赠……老朽此生,忠于国事,忠于大宋,又得使君如此佳作傍身,纵死也无憾了!”

“太尉不必如此,你我相知,尽在此词中。”王霖也躬身还礼。

两人相视朗声大笑。

王玉与郑林在后望着这两位当朝重臣,心中默诵着这首破阵子,忍不住流下泪来。

名臣气节,良将风骨,莫过于此!

那些卖弄口舌之利、操演个人私欲的狗东西,真是枉读了圣贤书!

毫无疑问,这首破阵子一定会传颂天下,而随之扬名的除了王霖,显然是张叔夜了!

宝剑赠壮士,名篇送名臣,何其壮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