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姓王,我的邻居武大郎 > 第235章 抄家!王霖与赵宋皇室的关系

太子赵桓亲自主持对恽王谋逆乱后的大清理,其实除了议定附逆之人的罪行并予以执行之外,主要就是抄家!

籍没全族,查抄赃款,收归国库!

龙骧军旋即展开了雷霆行动。

恽王、燕王、吴王……涉桉宗室亲王、郡王,直至朝臣如吕颐浩等,一个也不放过。

赵桓把满腹的怨气都发泄在了抄家的行动上。

稍有苗头,就会祸延亲族。

于是京师鸡飞狗跳,人心惶惶,几乎到了各家权贵紧闭门户,人人自危的程度。

但对于非核心权贵阶层外的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曲照听,舞照跳,吟诗作对,风花雪月照旧。

按照规制,各地秋闱结束,陆陆续续开始有京外举子往京城赶来,准备参加来年上月节后的会试。

所以这个十月下旬的东京,秋风萧瑟天气凉,但却是一年当中读书人荟萃齐聚的时节。

因刚结束的这场叛乱,王霖再次成为朝野关注的焦点人物,这一两日间,赵桓抄家的动作越是凶勐,关于王霖的各种传闻的议论就更加充斥在街头巷尾。

尤以读书人为众。

王霖这两日显得非常沉寂,好像是凭空消失在朝野视线之中,而他的虎神卫暂时还在宫中护卫官家安全。

三千伏虎铁骑也按赵佶的意思驻扎在了皇城西大营,很显然,对于赵佶来说,伏虎军比京营禁军更值得信赖。

赵佶甚至亲自命人下了赏赐,两千虎神卫每人赏钱一贯,三千伏虎铁骑亦然。

然而让朝野上下想不到的是,所有虎神卫也好,伏虎军也罢,得到皇帝赏赐后竟集体归公,交由军中统一用在死难同袍的抚恤上。

从上次契丹狼骑包围东京开始,这几乎成了伏虎军的一种惯例。

生则死战不退,死则荣耀加身,家属后人得到丰厚抚恤。

仅此一项,消息传出,就足以震动满朝。

李纲和张叔夜嗟叹不已,王霖统军如此,军心凝聚,军纪如山,假以时日,定天下无敌。

伏虎军成军时日尚短,但论起战力和军容来,其实已经不亚于西军了。

要知道西军成军二百年,历经战阵无数,可以说千锤百炼,只不过此时的西军远不如开国之初了。

值得一提的还有虎神卫,这支特种兵追随王霖奇袭高丽,出使金国,精挑细选加上实战锻炼,个个以一当百,骁勇无敌。

其实王霖就在城中,只是隐在府里与赵福金小聚,偶尔也会去韩家拜望亲戚。

虽然这场叛乱不至于牵扯到韩家这些京师的高门大户,但很多人心里还是不安稳,所以就百般托齐国两口子出面,邀请王霖饮宴,就是想得个承诺,落个心安。

小说阅读网

王霖去韩家聚集的宴会上露了一面,随后就借故离席。

离开韩家返回路上,恰遇上朱家被抄。

恽王妃朱凤英嫁过去还不足半年,撞柱而死,就沦为了牺牲品。

旋即,太子妃朱涟被废黜,竟然被遣返出宫,朱伯材罢官去职,举家流放。

王霖站在街角望着朱家正门洞开,两队龙骧军军卒将之团团包围,正在高声驱散围观的人群,心头微有感慨。

皇权社会,权贵往往是兴也勃焉,亡也忽焉,朱家原本是大宋的顶尖权贵,皇亲国戚,一门双妃,何等荣耀尊崇,结果不过一夜之间,就落了个家破人亡、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所以,说到底命运还是得掌握在自己手里。圣卷再隆,也有恩宠尽散的那天。

旁人都道王霖是幸进之臣,实际他自己比谁都清醒。

他与赵宋皇室,更像是一种合作关系。

守住本心即可,管旁人如何说!

这朱伯材性格孱弱,贪恋富贵,喜好奢靡,这样的人或许会鱼肉百姓、贪赃枉法,但一定不会参与谋反,因为他怕死。

当然,在恽王眼里,这朱家人一定也是不能成事的废物。

但尽管如此,还是受到了本桉无情的牵连。

这早在王霖的意料之中。

赵桓此刻如此敏感而多疑,朱凤英毕竟是恽王妃,无论如何是洗不白的。

经此一事,朱家肯定被他打入黑名单。

其实也是咎由自取,怨不得谁。

朱家在两头下注的时候,就不曾想过其中的凶险。

王霖眼前突然浮现出一张肤若凝脂,眉若轻烟的娇俏面孔来。

他轻叹一声,缓缓行去。

燕青忙带两名虎神卫紧随其后。

朱家所在的这条狮子街本来权贵云集、车马往来不绝,可如今空旷的大街上却行人寥若晨星,高门阔府哪家敢再开门迎客?

萧瑟秋风卷起数枚黄页,慢慢向远处飘散。

王霖信步而行,又拐向了另外一条更热闹的兴隆街。

果然是另外一番景象。

杏花楼上,士子云集,人声鼎沸。

王霖站在路边抬头望去,见楼上人影绰绰,似有一场饮宴。

不少捏着书卷的读书人,基本上都是十七八岁或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笑面春风,匆匆而至。

王霖晒然,这年头的读书人只要家境尚可的,手里捏本书卷,腰上挂块玉佩或是香囊,头上再簪朵花,身后跟一两个俊俏清秀的小书童,几乎成了标配。

其实排场还是蛮大的。

读书明理开智,但读书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做官。

因为大宋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读书人的地位可想而知。

遑论二百年重文轻武,文臣地位早已高不可攀,甚至架空了皇权。

不能说这是北宋灭亡的唯一因素,但一定是重要因素。

王霖停下脚步,向燕青轻笑一声:“燕青,你们先回去,我进去瞧个热闹。”

燕青虽然应下,却没有回府,而是带着两个虎神卫去了街对面的茶肆,默然守候。

如今京师情形暗流涌动,任由使君一人在外,他实在不放心。

王霖本是一时心血来潮,准备进去看看这年月读书人的文会饮宴除了吟诗作对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花样。

结果听说二楼已经被韩家的少公子韩庭包了场,无请柬不可进。

韩庭是韩嫣的同父异母兄,虽是姨娘生的庶子,却文采风流,甚得韩嘉彦的喜爱。

韩嫣这一枝嫡出只有她这么一个女儿,将来承袭家业、撑起韩家门户的怕就是这个庶出的兄长了。

所以韩家对韩庭全力培养,韩庭本人勤奋刻苦,又极有天分,来年会试上不出意外,应能高中。

只要进士及第,韩庭便可入朝为官,成为韩家这一代的领军人物。

韩庭在京师士子中名头甚大。

韩家的门第,个人的才学,俊逸的样貌,这都是他无与伦比的本钱。

今日文会虽名义上为韩庭召集,实际上牵头人还有荥阳郑氏的公子哥儿郑林,琅琊王氏的王玉,以及三槐堂王氏的王平。

琅琊王氏源远流长,发端于秦汉,千年世家的底蕴且不消说。

这三槐堂王氏也不简单,王平是王素的曾孙,而王素则是名相王旦的幼子。

王素的祖父王右,宋初名臣,一生仁厚,多次保全大臣。

王右生前亲手栽了三棵槐树,并指着槐树说:“我的后人,必定有官至三公的,特种此树为证。”

这三棵槐树,即着名家族“三槐堂王氏”的起源。

王素的父亲王旦,辅左真宗皇帝开创盛世“咸平之治”。掌权18年,为相12载,一代名相,官至三公。

韩庭四人联名邀约的文会,各地士子趋之若鹜。

当然因为场地有限,能来的或多或少都是四人认可的名士。

杏花楼的伙计见王霖衣着华美,虽然掏不出请柬,却掏出了一锭银子来。

王霖将银锭塞在伙计手中,轻笑:“伙计哥,我只看看就走,不会惹是生非,还请给个方便。”

伙计眉开眼笑,他压低声音指了指楼梯道:“郎君且去,你没有请柬,就在外围落座,瞧个热闹就好了。”

王霖颔首,便上。

整个二楼拥挤着数十名衣冠楚楚的士子,正在听一个俊秀公子哥儿高谈阔论。

王霖站在人群后头,略听了听,就随意找个角落坐下。

身边人都在认真听讲,也没人注意到他的到来。

无非是四书五经。

王霖兴趣缺缺,却一眼看到了端坐在主位上的韩庭。

蓝色的儒衫,清瘦的身材,五官精致,气质优雅,只是偏阴柔一些。

王霖见过韩庭两面,但没有过多交集。

韩庭左右两侧,分别还趺坐着三个同样姿容华美的同龄公子哥儿。

不断有士子请缨发言,畅谈的内容无非还是未来会试的题目,诗赋,经义,论,策什么的,王霖越听越是头大,有些后悔不该上来凑趣。

很多人说他当初放弃文科而攻武科,为大不智。其实他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诗词歌赋还好,毕竟他还可以抄,可让他去考这些四书五经之类,那真就要了他的命。

好在这群读书人讨论了会会试的考题内容,关注的焦点很快就转移到了别处。

无非时局、政事和经济、民生。王霖本来还听得津津有味,必须得承认,有不少人还是颇有见地。

但谁知一位来自陇西李氏的士子,突然就将话题转到了文、武孰高孰低及王霖身上。

结果……质疑声四起。

尤以为秦桧鸣不平者甚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