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姓王,我的邻居武大郎 > 第481章 铁木真的曾祖父?

我姓王,我的邻居武大郎 第481章 铁木真的曾祖父?

作者:格鱼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0-03 13:54:15 来源:笔趣阁

东京。

内阁。

李纲、吴敏、郭志舜等人商议良久,最终还是决定在天下推行皇帝提出的三大国策。

鼓励生育政策。

烈士政策。

拥军拥属政策。

围绕三大国策,又将制定出一系列的减免税和徭役,及相关配套政策。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生育人口,大力发展经济,保证兵员充足。

本来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人口就会出现大幅增长,而再辅以鼓励生育的政策,显然,未来一两年内、三五年内、乃至更远,大燕人口会出现几何倍数的暴增。

王霖已经在着眼日后了。

开疆辟土……开辟下来的疆土靠什么去固守化为永久?

只能是大量的汉民。

而当人口发展到了一个层次,大燕国力和经济自然就水涨船高。

上述国策的推行波澜不惊,效果的显现还需要时间。但随之而来的是,朝廷颁布的养廉田制度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经雁北一战,整个雁北地区的九州悉数化为大燕所有。

河北方面,大燕的边境防线已经从白沟河以北继续往北推进了五十里。

由此,大燕获得的无主良田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数十万亩。具备了推行第一波养廉田的基本条件。

先面向朝廷三品以上文武高官阶层授予养廉田。

王霖只是提了一个基础性的方略,具体的推进全部由李纲三人协商。

三人关起门来研究了好几日,才定下了一个章程:

一品一万五千亩,从一品一万二千亩。

二品一万亩,从二品八千亩。

三品六千亩,从三品五千亩。

北宋全国官员约莫有三四万人,冗官问题非常严重。经过内阁半年来锲而不舍大刀阔斧的精简裁撤,目前大燕王朝朝廷及地方还供养着各级官员两万余人。

这个数目不包括庞大的普通公务员队伍(官吏)。

朝中阁臣,六部尚书,九卿,枢密院……三品以上文官数十人(不包括地方大员),同级别的武勋武将也不少于这个数目。

所以,养廉田的推行注定是一个分阶段、分步走的逐步推进的过程。

第一步,先面向朝廷三品以上高官体系,授予规定额度半数的养廉田。

第二步,是面向地方三品以上文武大员。规矩亦然。

第三步,才是三品以下的朝廷官员。

第四步,面向三品以下地方官。

此为第一阶段。

相当于给全国供养的文武官员发放了一定份额的养廉田,使养廉田制度建立运行起来。

至于第二阶段何时推进,还要看军事行动和开疆辟土的进展情况。

这两日的东京城非常热闹,朝野震动。

从户部衙门拿到至少数千亩养廉田份额的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开始兴高采烈安排佃户、家奴陆陆续续离京赶赴河北和雁北,准备开垦荒田。

养廉田发下去了,耕种需要官员自己解决。

其实到了北宋末期,土地兼并和圈占人口的问题早就暴露无遗,从属附庸于权贵之家的佃户奴仆以及各类黑户不计其数。

养廉田的产权归国有。

官员们拥有的只是耕种权,只要官员在任,耕种权不变,且免五成赋税。

对于朝廷而言,表面上看是付出了一块大蛋糕,实际为人口增长和地方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大燕需要大量的人口去实现对占领土地的开垦。

如果单靠朝廷的力量,至少需要三五年才能完成,甚至更久。

更重要的是,大量的养廉田需要军事力量的拱卫。

朝廷各部各衙门高官们为了保障自己的个人利益,就必须要坚定不移支持王霖的开疆辟土和军事扩张战略。

区区几十万亩的养廉田分发下去,朝廷上下立即掀起了一股拥军备战、军事扩张的舆论声浪。

在军费列支和军饷保障上,再无任何官员敢从中克扣和中饱私囊。

由此降低的公孥损耗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

大量的隐秘人口从全国各地流出,往雁北而去,这是大燕皇朝自建国以来第一次规模极大的自发移民。

北宋之前,中国出现了两次人口高峰,一次是汉朝,其人口突破了6000万,第二次是唐朝突破了8000万。到了北宋时期,人口突破了1亿。

实际上,如果算上隐蔽在权贵门第的黑户流民,数目会更庞大。

而辽国灭国前,人口不过千万,西夏目下不过数百万人口,当前的金国人口数量多少,王霖暂时不知真实数据,但想来应该不会超过原来的辽国。

其实这才是王霖最大的底牌。

所以他采取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与金人进行从点到面的消耗战。

王霖估摸着,若是将大燕疆土恢复到汉唐时期的鼎盛程度,至少需要人口两个亿以上。

不然,占领下来也守不住。

本来郭志舜掌管大燕财赋,分管户部。他对皇帝的鼓励生育政策本有些疑虑不安。

因为人口的膨胀需要大量的粮食,现在全国仍然要备战,超过五十万的大燕军队消耗的粮食数量又是一个天文数字。

郭志舜担心粮食出现断档之危。

虽然有土地红薯这般高产作物。

现在整个大燕,人口密集区有三:

一是以东京为中心的河南,二是以青来为中心的山东,三是东南各路。

若以现行政策推行下去,未来河北、河东和雁北,将会是大燕的第四个人口稠密区。

到那时,人口数以倍增,现有粮食产量能供应得起么?

但随着各地秋粮丰收的讯息传至京师,郭志舜心底渐渐安稳下来。

土豆红薯在东南的产量居然比河北河南山东亩产多出一两千斤,这直接让他心头狂喜。

作为朝廷一品阁相,郭志舜获得了半数养廉田也就是7500亩。但郭志舜却面临着新的难题。

正如不是所有的高官都是贪官一样,朝中不少大员拿到养廉田之后,遣不出大量的人手去接手耕种和日常管理。

像郭志舜这样的人还有不少。

比如李纲,吴敏。

于是,皇帝在给李纲的诏书中又提出了新的建议思路:无力耕种管理养廉田的高官,将养廉田置换在一起,建立诸多联合农场,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失地流民前往耕种。

耕种所得,五成归官员,四成归耕种流民,一成缴纳税赋。

……

秋高气爽的真定城日益繁盛,城外沙场秋点兵正酣,城内商贾买卖兴旺,居民面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

各国使团来到真定已经有半月时间了,但一直没有得到大燕皇帝的召见。

马扩为首的军机堂外交团队,连日来马不停蹄与各国使团斡旋谈判,逐一理清了各国的真实意图。

大理使团,吐蕃使团,西域的两大王国使团,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希望尽快得到大燕王朝的册封。

高丽国希望能与大燕建立军事同盟关系,愿意向大燕称臣,但请大燕日后驻军高丽,协防金国。

交趾使团的目的就显得单纯了些,纯属来中原试探观察一下大燕的国力,愿意建立友好关系,延续过去的从属。

大理国则提出了与大燕重新划定疆域界限的要求。王霖觉得可以暂时不予理会。

唯独蒙古人提出了三条要求。

其一,为大王子合不勒求娶前宋崇德帝姬。

其二,大燕要册封孛儿只斤部可汗为蒙古可汗,协助其统领蒙古十八部。

其三,允许蒙古各部进入雁北地区放牧,作为回报,蒙古人可助大燕攻取幽州。

果然不出张浚所料,当马扩进宫将蒙古人的条件奏报上去,王霖当场爆发,直接摔碎了一枚青玉盏。

马扩苦笑,立时跪拜在地,连称有罪。

王霖怒不可遏,斥责道:“这群蒙古人以为朕是软柿子好捏?他们有什么资格来我大燕指手画脚,要求这个要求那个?”

“子充,难道你没有对那蒙古人讲清楚,朕的底线里,有一条是不和亲么?”

马扩叩首道:“皇上,臣已讲清楚,但对方执意要求娶前宋皇室公主,说是若崇德帝姬陛下不允,可换其他帝姬。”

王霖怒极反笑,目光如刀,盯得马扩冷汗直流。

王霖沉默了一阵,突然眸光越来越阴沉,轻道:“此人名叫合不勒?孛儿只斤部的大王子?”

马扩低道:“正是。”

王霖突然纵声大笑,眸中却透露出越来越重的杀气。

既然是此人?

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此人应当就是也速该的祖父,成吉思汗铁木真的曾祖。

未来的蒙兀国王。

曾经一段时间内统一了蒙古各部。

当真是自投罗网,自寻死路。

若是杀了此人,日后还会有铁木真么?

王霖眸光深沉,摆了摆手道:“子充,传诏各国使团,朕明日午时,与行宫大殿设宴,款待各国来使。”

这一刻,王霖身上的杀气爆发到了一个极致。

王霖从来没有这么迫切的想要杀一个人。

想起有可能为后世汉民斩去一个巨大的隐患,他心头又隐隐泛起一抹狂热和兴奋。

马扩诚惶诚恐,领命而去。

御书房内,朱涟盈盈走出俏面上挂着娇媚的微笑,她察觉到皇帝的盛怒,便想以自己的温柔去化解他内心的负面情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