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姓王,我的邻居武大郎 > 第466章 军机堂上

我姓王,我的邻居武大郎 第466章 军机堂上

作者:格鱼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0-03 13:54:15 来源:笔趣阁

有阙广泛流传于河南河北山东的民间歌谣称: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在从相州往真定府的官道两侧,成片的肥沃良田中如今却是一片繁忙的喜悦丰收景象。

红日依旧悬顶,气温居高不下,在地里劳作的农人虽然被烘烤得汗如雨下,但心中却是美滋滋。

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收获的土豆在田边堰头堆积成山,亩产数千数千斤,对种植要求还不高,在河北农人心中,小小一枚土豆已经成为天赐的神物。

是大燕皇帝拯救黎庶万民的最大表征。

不少白发苍苍的老汉跪倒在土豆小山面前,连连叩首高呼“吾皇万岁”,泪飞顿作倾盆雨。

一年两季土豆,除去上缴和抵税所出,剩余的支撑一家人的生活绰绰有余。

王霖率百余锦衣卫还是微服行在大部队的前头,这一路行来,眼见河北农人喜获丰收,王霖心中也甚欢喜。

其实普通百姓对衣食的要求标准非常低,只要有衣穿、有饭吃、饿不死,他们就会真心拥护朝廷和官府,而随着土豆和红薯的扩张普及,王霖这个大燕皇帝在百姓心中已为万家生佛。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王霖抗金的战功,文才的风流,都远不如一枚土豆来得实在。

王霖记得前世有位哲人说,谁能让老百姓填饱肚子,谁就能坐稳天下。

民心归向,有的时候,不在于大义,而在于实惠。

至于这天下是姓赵,还是姓王,是大宋,还是大燕,对底层人来说,无甚区别。

今年河北河南包括山东在内,风调雨顺,今年两季土豆,加上正常的粮食作物所得,至少可以保证两年内大燕子民不会饿肚子。

两个五六岁的孩童在土豆山上打滚玩耍,乐不可支。旁边,他们的父母——一对二十来岁的青年夫妇,在收获间隙,用火堆烤熟了两颗土豆,然后剥开黑乎乎的外壳,露出其内澹黄色的肉来。

清香扑鼻。

两个孩童又从土豆山上滚下来,从父母手上接过烤熟的土豆,一人半个,边吃边嬉笑打闹。

夫妇俩幸福得依偎在一起,面色微红,眸中的满足之意溢于言表。

王霖带着锦衣卫站在不远处的田垄上,指着这对年轻夫妇和两个嬉闹的孩子感慨道:“小乙,有时候,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也就是一颗烤熟的土豆而已。”

燕青和王霖身前身后的锦衣卫一起躬身道:“皆赖陛下恩德,万民才会再无饿殍之虞。”

王霖叹息道:“如果将来,在朕的大燕,所有子民都能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闲暇时还能有些许闲钱随意花销,朕也就知足了。”

燕青等锦衣卫听了再次躬身施礼道:“陛下爱民之心,天日可表!”

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闲钱,在现代社会可能不算什么,但在这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王权社会,能做到如此,就近乎天下大同了。

王霖沉默了一阵,就向前方信步走去,走出田垄,就翻身上马,率先向真定方向疾驰而去。

真定,就是后世的石家庄。

因为皇帝在此坐镇驻跸,真定已经成为河北乃至整个大燕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重镇。

热血报国的年轻人,商贾,投笔从戎的读书人,日渐往真定而来,真定府的人口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的膨胀之中。

真定城楼上的那面黑色大棺,被新任真定府知府卢学友给取掉,因为太不吉利。王霖带人返回真定的时候,没有见到这面大棺,知道是地方官所为,也没有太在意。

此时非比往日,他已经不需要这般载体来凝聚人心了。

作为皇帝,他能亲临前线,坐镇河北边防,已经比什么都能感召天下人。

“我大燕,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番话,已经人尽皆知。

王霖以实际行动兑现着自己对于天下人的承诺。

真定府城中原先的燕王府已经升格为行宫。

王霖率诸女进驻以后,行宫防务便由燕青麾下的锦衣卫接管,而御林军也只守在外围。

锦衣卫是王霖亲手打造成军、精锐中的精锐、心腹中的心腹,将自己和内卷的安全交在锦衣卫手上,王霖才能睡得安稳。

由于王霖发明出了制冰之术,所以真定行宫、大元帅府(军机处)各衙门,也都用上了由内宫执事专门炮制的人造冰,这让张浚这些臣属在炎炎夏季也能全身心投入繁忙的工作当中。

军机大臣只有四位,但岳飞还要坐镇军中,所以承担日常事务的只有张浚、马扩和韩庭三人。

军机处不但要统筹调度军务,后勤,还要与在东京的朝廷中枢对接,作为王霖遥控整个大燕的指挥中枢和总司令部,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军机处下设数座衙门,九品及以上属官数百人。

王霖都没有发现,李清照的弟弟李迒,也是军机处的属员之一,四品主事,专司经济农桑。

张浚在某种程度上,承担起了真定小朝廷的首辅之责。

而马扩和韩庭相当于副相。

所以,三十出头的张浚自进入真定以来,几乎三天三夜没有睡个囫囵觉,困了倦了就在军机堂随便找个偏房眯一会。

张浚的压力很大。

直至军卒来报说,原杭州府知府、后京东东路转运副使并权知济南府的顾庆川已经抵达真定,张浚才如释重负,与马扩和韩庭一起迎出了军机处。

顾庆川也为王霖圈定的军机大臣之一。

至此,五人的军机处小团队,未来的大燕朝廷中枢团队,就搭建完毕了。

这五人无一不是年富力强的干才。

有这五人在,王霖基本上又可以恢复到过去的甩手掌柜状态。

……

包括韩庭在内,五位军机大臣都为罕见的工作狂。

当王霖身着明黄色龙袍迈着四方步走进军机堂时,四人都在埋首桉牍,一人占据军机堂的一个隔断,无人发现王霖的到来。

王霖咳咳两声。

张浚这才抬头瞥见王霖,赶紧起身跪拜在地:“臣拜见吾皇万岁,万万岁!”

其余三人也立刻起身来拜。

王霖笑吟吟望着最后边的顾庆川,笑道:“顾大人,别来无恙乎?”

顾庆川叩首在地:“臣蒙受皇恩浩荡,自接到圣旨后,便昼夜兼程赶来真定,今日方到。”

王霖与顾庆川也算是老熟人了。

只是当日,他还是渤海郡王,如今已为大燕皇帝。

王霖笑着示意四人起身,环视众人道:“四位爱卿都为天下干才,又正值年富力强,当忠于王事,但也要劳逸结合,不要太过操劳,累坏了身体。”

王霖摆摆手,内官赶紧送进来两个滚圆的冰镇西瓜。

“朕让人冰镇了西瓜,几位爱卿尝尝鲜吧。”

张浚与马扩韩庭躬身谢恩,顾庆川却皱眉道:“皇上,恕臣直言,这夏季用冰靡费太大,吾等岂能贪图享受而耗费国帑?”

王霖笑笑,扫顾庆川一眼,此人还是如过去那样耿直。

王霖笑笑,望了张浚一眼。

张浚忙解释道:“顾大人刚来,还不知,陛下得一古方,可以硝石制冰,大大降低了制冰成本,靡费不了多少银钱。但因硝石得来不易,所以暂未向民间推广。”

顾庆川大惊:“当真?”

王霖身后的燕青冷声道:“顾大人,汝不知君无戏言否?”

顾庆川深吸了一口气,躬身道:“臣知罪!”

王霖笑笑:“朕偶然得此古法,制冰虽然容易,但因为硝石不易得,反倒这法子变成了鸡肋,暂无法行之天下,造福万民。不过,所得供几位军机大臣使用,还是绰绰有余的。”

夏日得冰,于顾庆川来说,近乎神迹。

顾庆川一时间难以想象皇帝从何得来如此古方,但想起王霖亲自推广的土豆神物,他一时间情怀激荡,躬身道:“陛下真乃天降圣君,如此夏季成冰之法,若能行销天下,为万民之褔!”

王霖微微颔首,要想获取大量的硝石,必须要挖掘硝石矿才行。不过,真要供天下人使用,那需要的硝石是一个天文数字,一两处硝石矿也是不济事的。

故,王霖根本就没有大面积推广的打算,也就是用于内宫降暑,顺便也给军机处大臣们一点福利。

王霖不愿意再在这个话题上扯下去,便命人切了冰镇西瓜,与张浚等人一人一叶,边吃边闲聊了几句。

锦衣卫匆匆来报:“启禀皇上,诸位大人,北辽使团抵达真定,求见皇上。”

“北辽?”王霖眉头一簇,“耶律定建立的辽人小朝廷?”

张浚起身行礼道:“陛下,耶律定率辽人残部在浑源河谷登基称帝,号称复辽,他们来真定朝拜皇上,意欲商议与我大燕结盟之事。”

王霖面色澹澹:“就凭契丹残部区区几万人,就敢与我大燕结盟?朕就不见他了,诸位爱卿见见便是,若是诚心归附,朕倒也不是容不下几万契丹人,可若是想要利用我大燕复国,那他们就是痴心妄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