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姓王,我的邻居武大郎 > 第446章 外戚之祸甚于外敌?

我姓王,我的邻居武大郎 第446章 外戚之祸甚于外敌?

作者:格鱼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10-03 13:54:15 来源:笔趣阁

无论王霖怎么为韩庭说话,李纲、吴敏,郭志舜,黄岐善,甚至包括从来都对王霖言听计从的张浚和马扩,都始终沉默不语,不肯开这个口子。

王霖知道自己即位之初,不宜以雷霆手段压制阁臣团队的权威。

否则,不但自己这个新皇的根基不稳,他刚刚扶植起来的政事堂也将会土崩瓦解。

一旦政事堂压制不住群僚,朝纲就乱矣。

况且,王霖知道李纲吴敏等人没有半点私心。

从根本上说,防备外戚之祸,也属于加强皇权统治的必由之路。

人家这是为了他好。

李纲深望着王霖,躬身道:“陛下,从古至今,外戚之祸甚于强敌也!”

李纲正待引经据典,例举实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达到劝谏皇帝的目的,王霖疲倦地挥挥手,示意李纲不要说了,他都懂的。

外戚之患是历朝历代皇帝都头痛的问题,基本上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秦国大权被太后赵姬、相邦吕不韦把持,嫪毒仗着太后横行无忌。

在大殿上,秦王嬴政面对群臣痛斥“外戚之祸”,被迫做出了“自寡人始,大秦永不立后”的决定。这是秦王嬴政对外戚干政的预防措施。

吕雉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刘邦死后,她身后的吕氏外戚集团把持汉朝几十年,可谓是外戚干政的巅峰。

对内吕后铲除反对自己的刘姓诸王,对外大量提拔吕氏弟子掌控军队,不是皇帝,胜似皇帝。

纵然汉武帝刘彻这般雄才大略之主,也深受外戚之祸之苦。在他晚年,订立了“立子杀母”制度。预防后宫、外戚联合干政。

汉末的王莽,北周的杨坚,前宋的赵匡胤,都为外戚,都篡了前朝的皇权。

李纲是闭口不言了,但不代表吴敏不言,还有郭志舜等人,众人轮番上阵,一番苦口婆心,说得王霖哑口无言。

他只觉得韩庭是个人才,岂能因为他是自己老婆的兄长,就抹杀了他为国出力建功立业的机会?这是不是太荒诞了些?

王霖苦笑:“诸位阁相,朕只是觉得韩庭颇有干才,品行端方,又极擅实务,当前朝廷正是用人之际,放着人才不用,也忒迂腐了些。

当然,诸位相公所言外戚之祸,朕也深知。

但朕之亲卷人丁单薄,亲戚本来就没有几个,能确认的也就是一个舅父一家,至于皇后亲族,韩家本为数百年累世士族名门,宰辅之臣都出了几个,世代都为朝廷出力,岂能因为皇后出自韩家,就断绝了韩家子弟出仕的通道?”

一直保持沉默的黄岐善突然躬身道:“陛下,臣与韩庭相识,知此子品行与才学皆属上上之选。

臣等,也没有说韩家子嗣将来一定会为祸家国,只是朝廷当为防备外戚之祸而早定章程,早做筹谋。

正因韩家累世高门,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加之如今又为后族,荣耀等身,若再涉及朝廷重器,绝非社稷之褔。

臣等相信,以陛下英明神武,陛下在世定不会出现外戚专权之事,但陛下之后呢?陛下能保证后嗣之君,一如陛下威权,能够慑服外戚乎?”

黄岐善这番话就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了。

其实说得很真诚。

为大燕王朝的后嗣之君考虑。

这是王朝的根基规制,绝不是针对韩家人来的。

当然,在李纲黄岐善这些阁臣眼里,现在的韩家是相当危险的。

数百年簪缨名门,一旦挟皇后之威卷土重来,其门下聚集的门生故吏和各种攀附之人,定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直接威胁到皇朝的统治。

韩家之威胁,远甚于武勋。

这种心态这几日在李纲这些阁相心里已经根深蒂固。

他们在背后讨论了不知多少回。

所以,这次分封诸将和功臣,他们坚决拿掉了韩庭。

外戚子弟,封中下爵,封中下勋,甚至国家养着,令之一世荣华都可。

授之重权,绝对不可。

王霖本来是想让韩庭留在自己身边,北伐时参赞军机,为他意欲将设立的军机处军机辅臣之一。

李纲知道这是王霖为加强皇权制衡政事堂的特别机构,暂时是为开疆辟土和皇帝亲征设立的临时机构,但日后肯定会固化为常设机构。

目前已经被圈定军机处诸大臣的人选,有张浚,马扩,刘琦,岳飞等,相对于上述人选,韩庭的干才也不弱。

可他却是皇后之兄。

当今韩家这一代的顶梁柱。

王霖叹息一声:“诸位,朕与诸位打个商量,可否让韩庭临时入职,待北伐后再予免之?”

黄岐善单臂晃荡,凛然道:“陛下,当朝国舅,若再拥立军功显赫,即便是陛下,将来也定难以挟制。况,危难时用之,功成时罢之,实非明君所为,臣以为不妥。”

王霖苦笑:“黄相,人才难得哦。”

“陛下,天下之才如过江之鲫,无不都是陛下之臣。

臣以为,多一个韩家子不多,少一个韩家子不少。

陛下用韩家子,纵然得一时之臂助,但若从长远计,为家国社稷计,后患甚于臂助。”

王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他明白,无论他怎么说,李纲这些人都不会松口的。

最深层的,他们是担心王霖未来会培养韩庭入政事堂的。

外戚岂能为阁相?

王霖思量了半天,决定就换种方式:“诸位相公,既然韩庭不可入军机,不可任重器,可否加爵位勋职,以闲散侯爵之身在朕身边听用?”

王霖这是要给韩嫣一个面子了。

他此番开国,分封“自己人”,麾下封了一大推公侯伯爵什么的,若是单单将韩家人挑出来,他怎么去面对自己的发妻?

然而没想到,李纲的反应更激烈起来:“陛下开国,分封诸将,为历朝历代惯例。

花荣等军中诸将随陛下南征北战,为朝廷立下不朽军功,所以,即便陛下分封了一批公侯爵位,臣等都以为善,天下人也能信服。

但韩家子有何大功于社稷?

岂能因他为后族外戚,骤而封侯?”

王霖被反驳得无言以对。

韩庭的确没有军功。

他以翰林词臣之身去了大元帅府,本身就是王霖的安排,时间也不太长。

与花荣等封公侯相比,韩庭封侯确实没什么说服力的。

王霖静静坐在那,环视站在自己身前的几名阁臣。

他长叹一声,终于明白,做皇帝和做权臣是截然不同的。

他当燕王时,可以肆意安排自己的人手,但当了皇帝之后,就不得不要面临诸多顾忌,考虑方方面面的政治因素……皇帝这个宝座,坐起来其实颇无趣的。

当然,他此番可以利用强权强行压制,将韩庭扶植起来。

但结果……却定将会是政事堂阁臣团队与他这个皇帝离心离德。

因为从公的角度而言,李纲他们是没有错的,也无半点私心,纯属为皇权稳固考虑。

而眼前这几个人,也当真是很不容易的。

李纲白发苍首,病体缠身,体力精力透支消耗了本就不多的生命力,吴敏也差不多。

郭志舜虽圆滑些,但在勤政方面也绝不差。说起来,也是个为了工作舍生忘死的劳模。

至于黄岐善,为国不惧生死,忠肝义胆,两袖清风,铮铮气节,属于文天祥之类的人物。

新生的大燕皇朝能有这些人才效命,实在是他的福气。

王霖岂能与他们背道而驰?

王霖本来想说,外戚中也有好的,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卫青,比如唐太宗时期的长孙无忌,不都是一代名臣良将?

可……历史上,终归还是外戚祸国的例子多。

王霖心累。他缓缓起身,向李纲等人躬身一礼。

他是真心敬重这几位没有半点私心的国之良臣,若无他们,朝纲必定不稳。

李纲等人吓一跳,赶紧避让不迭。

见新君身形落寞兴致不高,郁闷而去的身影,李纲几个人面面相觑,心头都起了几分感动。

其实他们心知肚明,皇帝这是自觉难堪,无法面对后宫皇后,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能听得进劝谏,生生压住了自己的私心,目的自然是维护阁臣团队的权威。

这是对他们的尊重。

古往今来,尤其是开国威权极盛、大权独揽的君主,能做到这般,已经殊为难得了。

郭志舜苦笑道:“陛下真乃千古明君也,我等这般逼迫君上,是否是有些苛刻了?”

李纲断然道:“外戚之祸岂是儿戏?若不防微杜渐,大燕如何能行稳致远?陛下定然是知晓此理,方才允准我等提议。”

吴敏扭头望向郭志舜:“陛下是难以面对皇后,还请郭兄写封家书给郭妃娘娘,在皇后面前解释一二吧,逼迫君上难以做人,实非臣下之道。”

郭志舜默然点头应下。

张浚与马扩对视一眼,突然插话道:“几位相公,下官以为,韩家子系科举晋身,原为翰林词臣,本就是储相之选,若因燕王登基称帝,而生生抹杀掉此人晋身之路,是否也有些不妥?

诸位相公为防微杜渐,辟绝外戚专权之祸,定下外戚不可掌控国之重器规制,可利千秋万代。但韩庭可为特例。

一则,韩庭曾为宋臣,出身清贵,品行端方,断不可能为祸家国。

二则,起用韩庭与辟绝外戚之祸并不矛盾。

三则……”

张浚深沉的目光从郭志舜身上掠过,终于还是咬牙说出了自己的看法:“郭相之女也为皇妃,若以此例生搬硬套,岂非郭相也该罢职?”

此言一出,郭志舜的老脸腾一下就红了。

李纲和吴敏也有些无奈,他们不是不知此处,但郭志舜的能为和干才,在当下属于不可替代之人,况郭相之女为普通皇妃,与皇后还是不一样的。

黄岐善咳咳清了清嗓子:“郭相之女,原为前宋肃王妃,与陛下之间相识相知,起于患难之时,自是不可等同惯例。

况且,郭相擅经济运营之道,若无郭相苦心孤诣操持东南财赋之事,我大燕如何能豢养百万雄兵?又如何能助陛下开疆辟土,建立不朽功业?”

在当前的朝廷中,郭志舜的作用不可替代。

若是郭志舜罢相,经济财赋这块必定出现重大问题。

张浚知道自己这番话已经得罪了郭志舜,但考虑到为君分忧,他还是咬了咬牙躬身道:“郭相,下官绝无恶意。下官只是认为,如郭相、韩庭这般罕见之良臣,若不能为大燕所用,实在是可惜,属国之损失。

下官告罪!”

张浚向郭志舜连连作揖告罪不止。

郭志舜苦笑,不语,只澹澹扫了张浚一眼,没有多说什么。

他心里当然是有些怒气的,他能与区区一个韩庭相提并论?再说张浚还是他举荐的人才,没想到此人竟然将靶子瞄向了自己,真乃忘恩负义之徒!

毕竟王霖未曾起家时,他已经为朝中高官,距离阁相也不过一步之遥而已。而随后也曾入相。

当然,郭志舜怒归怒,却不至于失态。

张浚心中苦笑,却是不悔。

他得新皇知遇之恩,将他从御史台中下之言官,直接荐拔至高位,如此隆恩厚重,他岂能眼见君上如此难以做人?

李纲和吴敏对视一眼,沉吟不语。

两人其实也有些左右为难,一边是规制,一边是个例,个例的口子敞开,规制无疑就成了虚设。

马扩笑道,这位擅长外交斡旋的人自有另外一番说辞:“诸位相公,下官以为,规矩是死的,但人是活的,一刀切是有些粗暴了些,是否可在规制之中,加两个先决条件:

其一,凡外戚子弟入朝为官,须经朝廷科举晋身、历任官职严格遴选,首重品行。同时禁绝外戚子弟荫封之路。

其二,凡外戚子弟充任五品以上高位者,执国之重器,需经政事堂阁相联署,并经皇上钦点。”

李纲听得眼前一亮。

马扩这说得有点意思,这是给外戚子弟开个口子,也堵死了另外一个口子。

从今往后禁绝外戚子弟荫封,你要想享受荣华富贵,那就老老实实跟普通人一样科举晋身……这般难度其实是相当高的,起码可以杜绝很多不学无术的外戚禄蠹混迹朝堂。

再说后面还有一道关,任职高位者,需经政事堂联名推荐。

……

李纲等人在为预防外戚之祸殚精竭虑时,王霖去了潘金莲处,因他未让宫女通报直接入内,就无意中听到了庞春梅的一番怨望之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