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帮老婆做女帝 > 第517章 委任五提督欲定边患,梳理三边镇以卫京师

去年北伐之战,吕大器、李定国攻入山西,不止大同姜襄反正,山西其他各府亦有部分绿营兵反正,或是地方士绅、百姓起义声援明军。

战后,李定国按照朱媺娖的要求,携重兵直接解除了姜襄的军权,之后朱媺娖只给了姜襄一个左都督的职衔,将其调来南京“养老”。

另外,朱媺娖还赏赐了姜家一套大宅,让姜家从大同搬到南京来,以此手段彻底瓦解姜家在大同的根基。

在大同及陕西其他府县反正、起义支援明军的军队,都在战后接受军务院募兵司的遴选、军训司的训练。

之后,其中精锐士卒被调去补充各边防军在北伐之战中损失的士卒,剩余的人则掺入从其他卫戍军调来的将官,以及从绿营兵俘虏中甄别出的部分可用士卒,整编成了四个山西卫戍军镇。

其中两个卫戍军镇都被布置在大同协防,另外两个镇则被布置在太原府。

因此,加上李定国所领的两镇边防军、两镇原陕西卫戍军,仅就防备北路入寇而言,确实绰绰有余。

即便是将李定国的边防军第二镇调走,也足够了。

再不济,山西也可向陕西或北直隶求援。

至于红娘子推荐袁宗第接替李定国的位置,是否有私心,谁也不敢说。

毕竟红娘子是朱媺娖的真正元嫡,又与朱媺娖私交甚好,没谁敢无凭无据地怀疑她。

况且,永平府方面,红娘子推荐的是出自左良玉麾下,也是原官军出身的李国英,而非是顺军出身的刘芳亮。

这应能证明,红娘子确实是一心为公。

见众臣没人说话,朱媺娖便道:“若无异议,朕便委任袁宗第为大同、太原两府军务提督,委任李国英为永平府军务提督。

再调党首素所领一镇河南卫戍军北上,接替李国英驻守喜峰口、汉儿庄、熊窝头三处要地。

至于李国英部,则移师镇守抚宁、抚宁卫。

再委任李定国为广西军务提督,以边防军第二镇为其督标,着其收到圣旨后三日内启程前往广西上任。

委任杨展为云南军务提督,以边防军第三镇为其督标,亦需在收到圣旨后的三日内启程,领军前往云南。”

随着,朱媺娖说出这番话,武英殿内军务院群臣左边的一张竖放桌椅上,翰林院待诏张家玉正在飞速地记录着。

因为翰林院的主要工作,就是撰写圣旨。朱媺娖此时所说的话,都需要作为撰写圣旨蓝本的——总不可能,事后他们再去找朱媺娖重复之前的话。

他们写完圣旨,给朱媺娖过目、盖印之后,再由军务院或内阁等部门加部门印章,才会成为发给某人、某地方衙门的正式圣旨。

至于朱媺娖个人所发的圣旨,正式的叫中旨,不那么正式的则叫手谕。

手谕不论是朱媺娖本人还是秘书处秘书,都可以写;中旨需要注意措辞,一般还是会让翰林院的人来写。

稍倾,朱媺娖注意到张家玉停笔,才继续道:“另外,朕欲将保安州并入宣府镇,改名为宣府。

将密云、密云后卫、潮河所、渤海所、怀柔与延庆州相并,改为延庆府。

再将遵化、蓟州、平谷、玉田、丰润皆并入蓟州镇,改名为蓟州府。

由此使蓟州、延庆、宣府三府由东向西,并列为京师正北之屏障,以靖南侯黄得功提督三府军务,诸卿以为如何?”

朱媺娖这一番行政区域更改,等于是将京师北面较为混乱且不合时宜的行政区域梳理了一遍,使之更能适应时势。

此事之前军务院众臣早有讨论,只因事情涉及到了政务方面,才一直没有定论。

如今朱媺娖既然亲自提出来,自然再好不过了,当即众臣纷纷赞同。

至于顺天府因此辖区减小一大块的事,谁也没提,因为现在不少人都看出来,朱媺娖有意就此定都南京,没有再将朝廷搬回京师的想法。

以前朝廷设立在京师,虽可以就近防备北虏,却也经常令京师遭受北虏威胁。

另外,朝廷在京师,必然使京师人口大增,而北方产粮不如南方,以前大明朝所用粮食多依赖漕运,可漕运已经废除不说,没废除前也是耗费甚重,问题极多。

况且,如今大明有了电台,即便朝廷远在南京,也可以很好的掌控北边局势。

如此就将朝廷中枢放在京师的优势全部抵消掉了,便再也没有还都京师的必要。

只是还有一些人隐隐担心,南京原名金陵,似乎国都设立于此处的王朝皆不长久,即便是大明,也经历了靖难之役而将都城改成了京师(明朝定都于此前名北平)。

这一点隐忧,和大明都城的安稳比起来算不了什么。

崇祯年以前不说,崇祯年间东虏入寇,屡次围住都城,逼得朝廷诏令地方军队勤王,弄得各地是一地鸡毛,可以说加速了崇祯朝的祸事。

如今既然将朝廷中枢改在了南京,朝中众臣是不想以后大明再经历崇祯年间的难事了。

当然,不少人都看出来,朱媺娖志向高远,有意彻底平定东虏、北虏——若真能如此,令京师以北千里之地皆安稳,还都京师倒也不是不能考虑。

毕竟京师就风水来讲,是胜于南京的。

···

北直隶,顺天府。

堵胤锡是在正月初三下午,就接到了南京电讯处发来的关于军务院最新决议的电报,至于发给黄得功、杨展等人的旨意,估计最快也得半月后才能送达。

堵胤锡收到电报后,便可以先告诉杨展等人,令他们做好相关准备。

也是如此,朱媺娖才说让杨展等人在收到圣旨后的三日内便启程。

若是遇到紧急事务,朱媺娖还可以用电报直接传旨。

这也是如今大明电台还比较少、无法配给各省各军镇的缘故,待到将来电台更多,能配到各省各军镇,朱媺娖便可以尝试以“电令”替代圣旨···

收到这封电报时,堵胤锡并不在京师内,而是在城外。

因为今日是京津铁路开工之日。

此事更古未有,对于大明来讲又是极重要的大事,他作为山西、北直隶两省总督,自然要来参与开工仪式,以示朝廷对此事的重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