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签到大明首席昏君 > 124、皇帝勤经筵

签到大明首席昏君 124、皇帝勤经筵

作者:索肥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3 22:33:42 来源:笔趣阁

人人有钱发,当然也没落下崔醉猫和顾哑巴,这俩是投奔朱厚照的人里面最明智的,不闹事不生事,闷声发大财。

他们还给那些后进写了信回来,大谈特谈他们现在有多么潇洒快活,让暂时还没工作安排的徐祯卿等人安了心。

徐祯卿南调是出于健康的考虑,他到京后一直水土不服,咳嗽不断,大抵是肺病,原历史没几年英年早逝,十分可惜。

自从在蔡震和王鏊身上了解到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链,朱厚照就不准备再搞什么官员不在籍任职的表面功夫,要这种马屎表皮光的面子有屁用,官员能人尽其才事尽其职才是王道。

朱厚照准备搞一摊大明的文艺复兴,又拆了前七子,干脆就将徐祯卿丢回南方去。

他准备将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和北边的何景明等人凑起来,弄出个新七子八子什么的。

至于文征明就别搞什么文学了,用王廷相的模板,改行搞建筑挺香的。

这些翰林的情绪稳定,崔铣和顾清从此就被埋怨上了,你们早说啊,早说不就没那么多风波了嘛。

可一想到作死的汪浚,他们又明白,这事还真不能早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要辨七年期,不经事,又怎么看穿人呢。

但心里的膈应还是没散,所以堤外损失堤内补,崔铣和顾清这辈子都逃不过醉猫和哑巴的雅号,谁让这是皇上叫出来的呢。

哪怕崔铣因为从事制药看多了看到害怕而彻底戒了酒,也始终没逃过。

而顾清则是因为闷声不吭落下了罪名,即便他本人是个话痨。

顾清能如此守口如瓶还是托刘瑾的福,刘瑾四处网罗人才,正好顾清跟张文冕是同乡,便让张文冕去信招揽。

刘瑾想着顾清都混成这样了,不应该对本公公纳头便拜吗?除了本公公,又有谁能从陛下手上将顾清救出来?

可顾清和黄伟正快活着呢,他们倒也没有将海带种出来,但已经验证出朱厚照说的水温问题,因为天气冷,海带哪怕在浅水也没死。

顾清和黄伟仿佛已经看到那扇功业参天的大门,怎么可能跟刘瑾这个死太监混。

当然黄伟也是死太监,但人家说了,陛下亲许:身残志坚。

因为黄伟除逆勇为,顾清头一回觉得太监也没那么可憎,更何况黄伟来了之后也把后勤打点得无微不至,让顾清窝心得很。

黄公公只要将伺候朱厚照的一成功力拿出来,都够顾清享受的了。

这种情况下,顾清又怎敢多嘴,在事情不明朗前,哪能坏了皇上的好事。

于是这些翰林们到现在才发现,自作多情了,白白同情了顾哑巴这么久,人家正吃汤圆吃得香甜。

恍然大悟,觉得被涮了之余,也能图一乐,毕竟陛下是发了钱的,这个卖身价不低,两千两呢,也不是家家有矿,哪怕陆深家里有个陆家嘴,奈何当前整个松江县都是烂泥滩。

他们高兴了,有一个被漏下的人伤心了,王瓒是既不敢去找汪浚,又没脸去凑那些老朋友的圈子。

至少表面上看起来大家被罢辍了,他独独留在了翰林院,还充了日讲官,见天能看到皇上。

当然王瓒也不是汪浚那样的人,他可没有没事热闹一下以显示存在感的癖好。

可总归来说那天大家都在李东阳府上,别人都落难了,就他一个岿然不动,实际上还变相升了官,王瓒心里也不是个滋味。

他还不知道自己被谁冤枉的呢。

直到年初一这天,朱厚照出奇地命令召开经筵,他刚刚赚了二十年的补课费,可着花。

完成改革后的经筵就只有一正一副两个讲师,另外司礼监派一人,内书堂出一个,再加上朱厚照,这就是新的皇上进学小组。

为什么说王瓒变相升官了,缘由就在于此。

经筵变小了,可你王瓯滨还是见天被陛下翻牌子,这不是简在帝心是什么?

进到暖阁,灯火通明,今天是元日,日食呢,挑灯日战,今后几百年都见不着。

刘瑾也不来凑热闹,京中正忙着宣讲日食,要弹压可能的动乱,所有的人都忙得脚朝天。

也正因为如此,朱厚照才要做出一副勤勉的样,做给别人看。

看,朕都稳如泰山了,你们招啥鸡?

其实是朱厚照有事跟王瓒讲。

主讲官是王瓒,副讲官是湛若水,司礼监由高凤出面,内书堂是佛保,除了王瓒,全是自己人。

现在朱厚照能释疑了,一上来就打了王瓒一个闷棍。

“王思献,你到底跟谁讲过弘治九年一个女子被押送至浣衣局的事。”

虽然有灯,但王瓒觉得暗无天日。

他忙伏身拜下:“皇上,此事一直藏在臣心中,从未与他人闻。”

不由得王瓒不吃惊,天地良心,他是真没跟人讲过啊!

王瓒不由得暗忖,看来皇上通仙法有神术的传言是真的,不然怎么会他心通呢。

被朱厚照雪藏了许久的黑白小人终于露头了。

白:照理说,既然《万历野获编》和《治世余闻》都有记载王瓒其事,那就一定是他亲口说出来的。

黑:我们这样来,沈德符是后人,差了近百年,长辈所传,应该从陈洪谟着手。

白:破案了,就是汪浚那个大嘴巴,这些人里面汪浚活得最久,在大礼议之后任礼部尚书,自我标榜的道德先生,有骨头扔过来还是会摇尾巴。

黑:他当了毛澄、罗钦顺都不愿当的礼部尚书,又带头反对立兴献帝为皇考,也不是自己辞职,是被罢官,又当又立的典范。

白:而且汪浚跟陈洪谟都是江西人,家里是世交,沈德符的祖父沈启原是藏书家,收罗了陈家的藏书,里面或有笔记。

抽丝剥茧,朱厚照大大地松了口气,他想要水泥,又怕王瓒是个大嘴巴,一直下不定决心。

可以推理,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王瓒跟汪浚说了此事,导致泄密,现在汪浚已经被整治,那这个风险就小了,只要以后不让王瓒再跟汪浚产生交集,那就不怕。

但朱厚照还是着了道,世上哪来不透风的墙,他忽略了那两个内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