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签到大明首席昏君 > 101、寻找出气筒

签到大明首席昏君 101、寻找出气筒

作者:索肥丫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3 22:33:42 来源:笔趣阁

刘瑾说的是那批南京御使。

时间也过去了一旬,这群犯官应该在半路,一般来说押解犯官是走陆路一步一步地往京城挪,也是一种惩戒,许多体弱的罪官都没能熬到目的地,直接就在路上病死了。

可如果上头下令改为乘船的话,就能将押解的速度加快许多,不过这样一笔费用也不低。

正在气头上的刘瑾哪管这些,恨不得将那些御使马上攥进手里一把掐死,所以他也顾不了这许多了,反正也是公帑。

想到这个刘瑾又想起来,三法司这次的表现也很令人失望,竟然没能抢在太后之前将张、韩二人提审,让刘瑾白白失去了搂钱良机。

如果张、韩二人落入三法司手里,那他不就有机会对这笔巨财上下其手了吗?

于是刘瑾又瞄准了三法司。

刘宇虽然掌了院事,但他的顶头上司一日未去,下面的御使就不听刘宇使唤,所以还得把左都御使张敷华换掉。

对了,还有刑部,屠勋不是自己人,得加快速度让刘璟回来接手。

最后就剩下大理寺了,现在的寺丞杨守随也是个顶牛的,干脆一发换了。

想定刘瑾又吩咐上了:“文冕,你来草旨,咱家要申饬张敷华、屠勋和杨守随坐视不法,尸位素餐,致治朝廷蒙受重挫。”

张文冕觉得自己长一千只手都不够用,但他还是应承了,因为刘瑾找的入路很好,张、韩之事三法司的表现确实拉胯,板子打在他们身上也正合适。

申饬的中旨一下,张敷华和杨守随以及屠勋就难受了,他们确实百口莫辩,不同的是屠勋还可以上疏请罪过关,因为他刚刚当上刑部尚书,有事不关己的借口。

张敷华和杨守随就不行了,他们不但跟着张懋、韩文一起闹叩阙,而且之后也一直称病不上班,说他们坐视真的是一点都不冤枉,不管是动机还是事实都摆得明明白白,没得辩。

这下他们就算不想致仕都不行,再不请罪致仕,那就不是退体的问题,而是怨望的罪名,得下狱发配的。

所以这份申饬其实就是勒令致仕的撤职通知,只不过玩了个文字游戏,让朱厚照没有不批的理由。

是的,刘瑾也是拿着这份中旨给朱厚照过目,就是明谋,但朱厚照还真得顺着他,不让刘瑾出了这口气,后面的事情他不配合了怎么办?

【叮,公泄私愤,昏庸度 1】

这一点不想要,但它还是来了。

朱厚照也只能给张敷华和杨守随相当的退休待遇,这俩可是很有气魄的老梆子,在跟刘瑾玩拔猫尾的游戏时可少不得他们。

但朱厚照也没想到,这份中旨不但打击了张敷华和杨守随,连带着李东阳也被敲了闷棍。

中旨中有一句:张懋等遇奏列衔。

这不但是牵连了李东阳,还是直指他,因为那封奏折就是李东阳起草的。

本来张敷华的致仕在李东阳的意料之中,惋惜有,可人扛不过天,顶多也就是心怀难遣,因为张敷华与李东阳是同年,又一同进翰林院,关系特别好。

可这道中旨一出,他们的关系就引人注目了,这是摆明了说李东阳是同党。

不能怪李东阳多想,英国公府门前的那一出,李东阳心里很清楚跟他有关,多半包含了对他的警告,他确实受人请托说情。

又加上他的得意门生顾清和崔铣先后被赶出京城,说是去编书,可让翰林去编海产、酿酒的书算个什么事,翰林那是储相,能去做这些下贱的活吗?

顾清、崔铣也是得到了朱厚照的禁令,不能告诉旁人他们所执行的任务,搞得李东阳在不明底细的情况下以为朱厚照是在迁怒呢。

王鏊问李东阳要不要辩一辩,顾清也是王鏊的门生,就这么被扔去晒咸鱼王鏊心里也不舒服,找上李东阳是想着崔铣也挨削了,两人个联手找朱厚照说说或许有用。

可当时李东阳就摇头了:“不要再生事,看看韩文,他们不抗辩还好,抗辩了事情更糟糕。”

误会相加,再加上这一轮,李东阳有点蔫了。

可打击还没完,当天晚上,李东阳回到家,收到了两封让他肝肠摧折的信。

一封是南京太常寺少卿罗玘托人带来了,另一封是后军都督府都事黄绾的拜函。

由于日里神思疲惫,头昏眼花,李东阳就让管家念给他听,先念的是黄绾的信。

黄绾没有功名,是受了恩荫当了官,但黄绾热爱经学,李东阳又没架子好说话,黄绾便向他请教学问,以学生自居。

可今天的信不一样,里面有一句:诸公皆去,独公欲去未可……盖公能用其愚,而群公不能用其愚,公能用其忠,而群公不能用其忠……否则,山林丘壑何往而不适哉。

其下还有万言,给李东阳献上了十几策,希望李东阳采纳,总的来说是指李东阳走又不得,留又不为,进退失据,应该在首辅的位置有所作为,不然就辜负了圣恩,也空耗了士林所望。

李东阳听完之后更累了,但他却问管家:“你累吗?如果不累就将罗景鸣的信读完吧,看着也不长。”

但管家却支支吾吾不肯出声,让李东阳等了许久,不得不出言相询。

“怎么?是没看懂?”

管家想岔开,便找了个借口:“饿了,老爷,要不传饭吧。”

李东阳猜到定是不好的词句,长叹一息道:“念吧!”

管家无奈,只得读了出来。

原来罗玘并不是为了营救南京御使,而是给李东阳写了封绝交信,从此再也不认这个老师,还请李东阳众所周知,将罗玘开除出门墙,以免受那万世骂名。

管家没读完,李东阳就从他手上抢走了那张信签,此时书房里沉寂无声,李东阳已泪流满面,将罗玘的信全打花了。

良久,李东阳擦干了眼泪,走到书案前,提笔写下了一首绝句:汀人采芳至,物好名亦好,所恨舟中人,不如河中草。

这是当年李东阳看到船民采连理菜时写下的诗。

写完,李东阳将黄绾和罗玘的信都丢进了火盘里,焚成了一阵青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