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崛起烽燧 > 第四十七章 闹乱子的俘虏

崛起烽燧 第四十七章 闹乱子的俘虏

作者:耕心堂一学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25 04:01:57 来源:笔趣阁

苏策虽然这两年日子过得很平静,但是在大乾的其他地方,却时不时发生战斗。

这些异邦作战,虽然最终都以大乾的胜利而告终,但胜利之后,还有一系列问题没有解决。

比如怎么安置那些俘虏?

围绕处理俘虏的问题,大乾的朝堂迟迟没有决断,之前的俘虏都是被贬为奴隶买卖到各道。

但是这些战俘出身的奴隶今年以来,半年时间便发生了几十起反叛,杀害主家的事情。

朝堂上现在正在吵处理办法,而且这还与征北之战有关系,北征一战九胡逃走了一部分,被大乾俘虏的差不多有二十万人,现在全部分散到大乾的府道。

要是平常边军会留一部分,交换被俘府兵,每年进到内地的战俘奴隶超不过五万,但是九胡二十万人,让大乾的奴市出现饱和,虽然当时都是低价出卖,但是现在惹出了麻烦。

对于大批的九胡战俘就不能再强压了,不然活不了几个了,嗜杀的名头可不能丢到赵钰民这个皇帝头上。

赵钰民和三省六部的大臣们一边在离宫纳暑,同时也在争论如何解决,毕竟国策没有朝令夕改的说法。

这次即便是太子遇刺,赵钰民都没有回长安,就是在商议这个事情。

最终提出五种不同办法,到底选哪个,大乾君臣各有各的道理,即便是作为大乾皇帝的赵钰民也不能独裁决断,三省六部的尚书宰相们在国策的制定上,依照祖制,需要票投,过五成才可推行,怕的就是动摇国本。

而现在支持人数最多的办法也只有三成支持者。

本是纳暑的离宫,但是赵钰民却起了一嘴泡,因为这些天他已经和三省宰相吵了不下十次了。

尚书令宰相戴温,中书令左相李信,侍中右相窦平,秘书省秘书监魏羡,还有大乾皇帝赵钰民。五个人,五个想法。

吵得不可开交,其中以宰相戴温嗓门最大。

左相李信,右相窦平,喜欢一语致死。

左相李信认为中书省还没有吵明白。

右相窦平认为中书省没吵完,我们门下省吵不起来。

文相魏羡认为秘书监馆藏中原历代书籍,他们遍观群书,也有想法。

宰相戴温大嗓门一喊,秘书监不要添乱,我尚书省要先免去几个六部尚书,这些人不听话,不支持宰相,这个宰相当着没得意思。

其他尚书,挺着脖子,免我的官,来,姓戴的匹夫,你试试,六部否决尚书令也不是没干过。

赵钰民不可能做出杀害俘虏的旨意,做皇帝肯定不能乱来的。

但如何重新安置这二十万人呢?赵钰民也有自己的想法:“皆置之西域,分立酋长,领其部落,则永无患矣。”

意思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西域,设立不同的部落酋长,让他们相互不能统属,以防他们拧成一股绳对大乾造成威胁,这样才能永远保证安定。

这是第一种意见,总结为九个字就是:置西域,分管理,紧防备。

以尚书令戴温为代表的大臣说:“请改安西都护府为西域都护府,为其节度,此安边之长策也。”

戴温的考虑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的总体意思是说,把二十万九胡俘虏集中起来,安排在西域边境,让他们为大乾守护西域边疆。

但戴温没有否定赵钰民,他认为即使让他们守护边疆,仍然要分成不同的部落,已达到分化他们的目的。

这是第二种意见,总结为九个字就是:守边疆,分部落,慢接纳。

门下省侍中窦平拿出来的建议和上述两位完全不同,说:“戎狄之性,有如禽兽……置之中国,有损无益……迁于西域,分其土地,析其部落,使其权弱势分,易为羁制,可使常为藩臣,永保边塞。”

窦平的意思是,九胡这些外族留在中原,对我们没有什么好处,因为我们要时刻防备他们叛变。不如让他们迁到西域,分成不同的部落,相互牵制,相互争斗,相互内耗,这样他们就没有精力攻打我们了。

这是第三种意见,总结为九个字是:强隔离,互攻伐,引内耗。

李信作为中书令,他们认为之前的做法没有什么问题,说:“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九胡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

李信的意思是,这些九胡既然归顺(被俘虏)了我们,我们怎么能不要他们。我们应该把他们迁到内地,让他们放弃放牧的传统,改学中原人农耕,然后我们再教他们礼仪,数年之后,他们就被我们同化了,彻底变为我们大乾的国民了。

这是第四种意见,换汤不换药,总结为九个字是:迁内地,改耕种,可同化。

不过最狠的还是要算秘书省魏羡对其他人的意见嗤之以鼻,魏平说:

“九胡世为寇盗,百姓之雠也;今幸而破亡,陛下以其降附,不忍尽杀,宜纵之使还故土,不可留之中国。夫戎狄人面兽心……今降者众近十万,数年之后,蕃息倍多,必为腹心之疾,不可悔也!”

魏羡的前半部分和窦平说的很相似,他认为九胡这些民族“人面兽心”,不可相信。

赵钰民既然不忍心杀了这二十万俘虏,就千万不能让他们留在中原。因为数年之后,二十万人变成三十万万,成倍的增长,这么多“白眼狼”在大乾腹地,将来必然成为心腹大患,若不早做处理,将后悔莫及。

这种言论虽然仅仅是魏羡一家之言,但非常犀利,总结为九个字是:白眼狼、必为患、不可留。

朝中宰相,左相,右相,文相,皇帝,五个人都觉得自己有理,六部尚书把本部左右侍郎都领进了大殿,纷纷选边支持,一时间,离宫之上沸沸扬扬。

赵钰民坐在朝堂之上,气喘吁吁,五个想法都有人主持,而政见是最不可能妥协的,这代表了本部的施政风格,就连皇帝赵钰民自己也有自己的执政风格。

吵到后面,赵钰民虽然觉得李信和魏羡二人的话代表了两种极端,谋划颇远,可为百年国策。

李信自幼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士林称其为大儒在世,他提出的第四种意见,要同化外族,格局很大,赵钰民有些心动。

但一想到魏羡说的,这些九胡人要是久居于大乾腹地,控制不好必将反叛,赵钰民又犹豫起来。

其实,李信和魏羡是两个极端,一个是彻底接受,一个是彻底排斥。以至于,他们两个最不认可对方的建议,争辩的最为激烈。

魏羡以胡人南下乱华为例,反驳李信的观点,而李信以东汉和南匈奴的和睦关系来反驳魏羡。

赵钰民毕竟想做一代仁君,而且扩大票投之后,最终选择了李信提出的“大格局”战略得到了过半人数的支持。

国策已定,魏羡大呼:“腐儒乱国!”摘冠走人,不伺候了,爱咋咋,看书馆的老实人也急眼了。

但是国策已定,魏羡的建议被排除掉了,三省各相,互不搭理,但是还是按照流程,决议,审议,签发六部。

要将这些九胡安置到河北等地,即使魏羡摘冠,挂印而去说的那句:“必为腹心之疾,不可悔也”。也不会改变国策了。

赵钰民最终下令,把二十万俘虏重新赎买回来,迁移到各道荒地,教授种植,进而同化九胡。

赎买!

户部尚书看着赵钰民,六月底就要户部出钱,这才七月底呀,又要让户部出钱。

户部:兵部,你怎么看?

兵部:哈哈,今天天气晴朗,老夫站着看,要钱没有,要命,百万府兵,你试试!

户部:气煞我也,但是钱还是要给的,但是今年户部一分钱也不会分给内帑了。

不,以后十年的也没了!

二十万九胡奴隶,兵部上次卖掉这些俘虏赚了八十万贯,这钱现在让户部出,凭什么,老夫的户部钱库都快跑老鼠了。

长安城的户部功曹轻点着钱库的金银铜钱:这怕是三十年前的大乾铜钱吧,要翻出来晒晒了,来人把铜钱搬出来,把这些金银搬进去,钱库里都跑老鼠了。

赵钰民后背一凉,看到户部尚书憋红的脸,当做没有看到户部尚书憋屈的眼神,笑眯眯冲着百官喊道:“今夜趁着下山南风,曲水流觞!”

赵钰民盘算着自己的花费,最近来离宫花钱有点多,去年内帑的攒下来的钱不多了,只够再办三次宴席的钱了。

改日让人去户部把今年自己十二个月的月俸一同领回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