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崛起烽燧 > 第一百五十八章 棋盘收官

崛起烽燧 第一百五十八章 棋盘收官

作者:耕心堂一学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3 17:01:16 来源:笔趣阁

秩序,是一堵密不透风的墙,当上层的砖块的**过重,下层的砖块要么承受重压,要么被重压压碎,亦或者倾斜墙体将上层的砖块抖落,最最终的结果这堵墙都会变成断壁残垣。

圣人高高在上,勋贵一人之下,官员承上启下,百姓默默支撑。

当权利的使用损害了任何一方的利益,都会遭受最大程度的反击。

朝堂上九寺五监,三省六部互为制衡,军方却从未实现平衡,自大乾立国直至如今,当年的归附乾太祖的从龙之军,成为了大乾皇族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制约皇权的掣肘者。

战争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利益划分,建立秩序的手段,战争可以对外扩张,也可以用来肃清国内。

大乾征战百年,当年的从龙之军没有解散,为了制衡大齐禁军,一分为二,从当年征战九胡的大军变成了南衙十六卫与安北一脉。

南北两衙坐镇紫薇中枢,安北一脉对垒化作安西一脉的大齐禁军。

当年立国,无疑是对大齐的一次洗牌,关陇门阀成为了从龙之军摇身一变成为了关陇勋贵,掌控安北一脉与南衙十六卫,山东门阀的势力控制住了安东一脉,南方士族的势力成为了安南一脉。

做为大乾的主人,起兵时的祖地府兵成为了北衙六军与陵卫。

六座国公府,便是军方病态平衡的最终产物。

百年征战,关陇门阀没有如历代大乾帝王所愿那样得到削弱,反而形成了铁板一块。

大乾两百万军户,安北一脉独占五成,百万军户,山东门阀占一成半,三十万军户,南方士族占一成,二十万军户,大齐后裔占两成,四十万军户,属于皇族的只有一成半,三十万军户,加上乾州祖地二十万户,不过五十万军户。

军队是各大势力最终实力的体现,百年征战,来自其余四方势力让关陇门阀在南衙十六卫的声音变小,这还是关陇门阀主动让步的结果。

但是当圣人赵玉民插手关陇门阀在安西一脉的军队时,关陇门阀的底线便被触碰到了。

苏策生于南方,曾经也是圣人赵玉民的一颗棋子,只是苏策这枚棋子却从一开始就脱离了圣人的棋盘,从老帅李思哲收苏策为弟子的时候,圣人赵玉民对苏策的掌控便结束了。

关陇门阀从不排外,因而势力越发展越大。将门子弟,军中悍将,只需证明自身能力,关陇门阀从来不会妒忌,反倒是给予机会发展,最终成为关陇门阀的一份子。

苏策对于圣人的反击不可谓不凌厉,但是来自关陇勋贵的反击却更加要命。

圣人要换帅,并非不可以,只是关陇勋贵却可以让太子南归无望。

关陇勋贵要的是一战打出一座国公府,维持安北一脉,这是底线。

如今安北出招了,就不知道圣人如何接招。

长安依旧繁华,但是关内道与陇右道各折冲府大量的府兵归建,折冲府的武库打开,新老府兵甲胃上身,刀枪弓弩齐备,一切都等着圣人赵玉民给一个交代。

二月十七日早上,苏策做了一回马夫,替老帅李思哲赶车,去了一趟皇宫,直到傍晚,老帅李思哲才从皇宫中出来。

“安定郡公项城戍边有功,加封楚国公,食邑三千户,实封八百户。定北县公李思哲教授军策有功,加封安定郡公,食邑一千八百户,实封六百户,泾阳县伯力战左武,食邑七百户,实封两百户。”这是圣人赵玉民给出的交代。

“呼!”听到这句话,苏策长舒了一口气,“老师,回我府上?”

“回你府上吧!”将老帅李思哲搀扶上马车,赶车回府。

苏策和老帅回到苏府去了书房,老帅李思哲的脸上也终于露出笑容,不过转瞬脸色便变得严肃了起来。

“苏策,吾在你的年纪,还只是军中一都尉,你之聪慧不在勇武之下,圣人是君,吾等为臣,今日臣大于军,明日君便有天子之怒。日后吾等安北一脉要夹起尾巴做人了。圣人给的爵,可以保大保小,但是唯独老夫要不得,便宜你小子了!”

苏策点了点头,所谓雷霆雨露皆为圣恩,大势所趋,圣人退了一步,拳头只有收回去,打出来才有力量,这些道理,苏策自然明白,必须有人让圣人出气。

“老师,流宿平康坊如何?”苏策明白老帅的选择,比起莫须有的理由,风流的名头也许更好听些。

从三年不征到如今尘埃落定,这盘棋旁的棋手,从来不是假死的老楚国公项岳,也不是远在安北都护府的未来楚国公项城,更不是留在长安的泾阳县伯苏策,从头到尾都是老帅李思哲与圣人赵玉民在落子。

将帅谋一役之胜负,军主谋百年之兴衰。

老帅的最后一步棋子还未落下,苏策不希望得不了善终,一个风流的总好过没了性命。

“日后你做主!”老帅的话一语三关。

第二天,老帅便去了平康坊,在平康坊的艺妓怀中接了圣人赵玉民封爵的圣旨。

第二天,言官上奏弹劾李思哲失仪,对圣人大不敬。圣人在朝堂上愤怒异常,破口大骂,史官记:“隆盛十六年二月十八日,定北县公李思哲于平康坊接圣人旨意,次日,百官弹劾,圣人怒斥,贬为庶人。”

这场对弈终于在隆盛十六年初结束了。

要说谁的牺牲最大,无疑是老帅李思哲,不仅可能会将一声建下的功勋毁为一旦,还要将一生的名声踩到脚底。

但是这就是做为军主需要承担的责任,也是必须承受的代价。

老帅的最后一课以自己为棋子,交给了苏策什么是以身为棋,军主以勋贵将帅为棋,军主亦可以以自身为弃子。

这场对弈的结果,楚国公府的牌匾重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安北一脉不用战功就重建了属于自己的国公府。

圣人虽然没有达到削弱安北一脉的目的,但是太子却可以亲征在继位前立下战功,灭胡一战可以让太子未来的皇权稳固。

安北一脉要给此战提供粮草,甚至需要从三关出兵,威慑罗斯王国不敢救援九胡,甚至还需上战场灭胡。

老帅李思哲自污丢掉了一身功勋,准备以后隐居南山,说是隐居,不如说是自锢南山。

老帅对弈收盘时用的是苏策的名头,苏策在安北一脉的声威,当前已经不弱于老帅李思哲,老帅有个雅称,名叫安北银狐。而苏策年纪轻,得一个安北幼狐的名头。

而大乾其余五位军主也有各自的绰号。

安西血虎刘坤,安东苍狼周厉,安南狂豹刁文羽,北衙金蛟赵化雨,南衙幼麟袁平。

属于银狐李思哲的时代结束了,幼狐苏策时代才刚刚开始。

三皇子赵载标来了一趟苏府,接走了老帅李思哲,他代表皇族送老帅去南山隐居,苏策脸上带着假笑将老帅送上马车,掩藏在袖中的拳头握紧,指甲刺破手心,手心很疼,却疼不过苏策的心。

老帅李思哲为北军鞠躬尽瘁,奉献一生,最终却只有南山隐居的下场,心寒吗?

比起一人之安危,一家之安危,百万军户抗在肩头似乎更重要。

三皇子赵载标赶车,周围环绕着身穿牡丹锦衣的骑士,老帅李思哲离开长安走的静悄悄的。

苏府外站满了送行的安北一脉勋贵将帅,老帅李思哲南山隐居的山头,是老帅自己选的,位置很偏僻,山上竹林小庐,山下溪流小桥。

苏策之前问过老帅的老家在哪里,需要出力照顾吗?老帅没有回答,只是说一切安排好了,老帅的儿孙很久没有现身了,苏策通过侦骑剑部知道,他们搬家了,以后就生活在陇右道的一个偏僻村庄。

这不是一个最好的结局吗?

好似当年的老楚国公与老齐国公就在南山。

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南山之上居谪仙,文武将相隐青山。

南山隐居,呵!

大乾的史官魏九华放下手中的刻刀,揉了揉久坐酸痛的腰,桌上是一堆用竹签编好的竹简,魏九华将竹简用青色的丝带捆好扎紧放在一旁的木盒中,用加热好的火漆涂抹边口,盖上盖子,盖上自己的印章,竹简封存以便编撰史书。

青史留名,半真半假吧,历史从来不分真假,假亦真时真亦假,多少人与事都掩藏在岁月中。

魏九华小心翼翼的将木盒放在史库的木架上,锁好史库的大门,扭了扭带着酸疼的老腰,看到等候多时的男子,将史库的钥匙交给男子,这个接过钥匙的男子跟了魏九华一年时间,魏九华以后的刻刀将由他继承。

自太史公始,主史官无后。

孑然一身的魏九华不知道交卸了职事后,自己可以做什么,自从三十二岁那年从上一位族叔手中接过钥匙,他就一直生活在皇宫,每天都要忙碌到深夜,陪伴他的只有烘干了水分的竹简和锋利的刻刀。

在史库外等候的礼部侍郎迎了上来:“魏大人,出宫后,您想去哪?”

魏九华茫然的摇了摇头说道:“吾自隆盛初年入宫为主史官,还从未踏出过这一方院子,吾想回家看看爹娘和弟弟妹妹。”

礼部侍郎摇了摇头说道:“还是送您去南山!那里风景秀美,还有故人陪伴,听说如今桃花快要开了,那一定很美!”

魏九华的脸上流露出三分悲伤,不过转瞬即逝回道:“你说也对,吾现在回去估计会吓着爹娘弟妹,刀刻竹策十五载,青史卷卷无吾名。也好,也好!”

礼部侍郎站直了身子行了一礼,喊道:“着青史,载万事,大功于世,魏公高义!马车已经备好,有幸与魏公同车,一日看遍盛世长安!请!”

魏九华朗声一笑,哼唱着十五年在长安流行的乐歌,踏着四方步,迈出院落,登上马车。

他知道自己的今生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十五载时间,在大乾朝堂的发生的桩桩事情都在他的书写。

他是史官,魏九华,祖籍杭州,一个十五年前在河中救出落水女童的赶考士子。也许万年县志会记下一句,隆盛初年,无名士子救人失踪,搜索无果,被救者立碑刻字为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