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满唐红 > 第0934章 李世民的必征名单

满唐红 第0934章 李世民的必征名单

作者:圣诞稻草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7-17 19:38:43 来源:笔趣阁

跟李世民说完话,李元吉认真的看起了李世民写的策略。

李世民写的策略很多,也很完整,并且还分了阶段。

李世民在纸上清楚的写明,要想达成挟裹着突厥、西突厥、吐谷浑、吐蕃去西征,第一个阶段需要做什么,第二个阶段需要做什么,第三个阶段需要做什么。

目前就只有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以后就是西征的事了,眼下李世民对西域以西的一切还不了解,所以并没有写跟西域以西有关的任何东西。

“首先,我们得击溃突厥、西突厥、吐谷浑、吐蕃、大贺氏、高句丽、百济、新罗、林邑、蒙舍诏?”

李元吉在看完了李世民所写的第一个阶段的策略以后,错愕的问。

这需要击溃的是不是有些多了?

依照他所想,大唐只需要击溃突厥、西突厥、吐谷浑、吐蕃即可,因为这些势力才能帮助大唐去征讨西方。

至于剩下的大贺氏、高句丽、百济、新罗、林邑、蒙舍诏,只需要经略就可以了。

即便是要击溃,也没有必要重点针对,派遣出小股兵马就可以了。

像是杨广,以及历史上李世民征讨高句丽的时候那么兴师动众的去征讨这些小势力,除了劳民伤财以外,并没有太大的益处。

毕竟,高句丽也好,百济、林邑也罢,都是小地方,全国加起来也不一定有十数万的兵马。

大唐发动十数万兵马去征讨他们,纯粹是用大炮打蚊子。

而这个大炮打蚊子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还好,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损失会很大。

就像是杨广征讨高句丽,是杨广麾下的大军打不过高句丽吗?

不是的。

是杨广用的大炮实在是太大了,在没弄明白,也没让将士们适应高句丽的气候的时候,就全军压了上去。

这样造成的阻碍就多了。

首先是辎重的要求无限拔高了,补给线还拉的老长。

在这种情况下,辎重很容易出问题,而辎重出了问题,军心就容易浮动,对上了高句丽人,十万人兴许连两三万人的实力都发挥不出来。

其次是将士们来自五湖四海,有些人能适应高句丽的气候,但有些人却适应不了。

一旦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那就是成片成片的出现。

这同样会使军心浮动,甚至还容易让将士们产生恐慌。

还没开打自己就先人心惶惶了,还怎么打,还怎么言胜?

所以,派遣大军去征讨高句丽这些地方,纯粹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

小而精才是攻打这些地方最好的方式。

历史上李世勣、苏定方也好,刘仁轨也罢,在征讨高句丽、百济、新罗的时候,所率的兵马规模都不大,达成的效果却比杨广、李世民两个人征讨高句丽的时候还要强。

历史已经指明了征讨这些地方的重点了,干嘛还要舍易求难呢?

“有问题?”

李世民斜着眼问。

李元吉毫不犹豫的道:“当然有问题了,你让我着重针对突厥、西突厥、吐谷浑、吐蕃,这我没意见,可是你让我着重去针对高句丽、新罗、百济、林邑、蒙舍诏,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李世民哼了一声道:“非重兵不足以快速的荡平这些地方!”

李元吉白了李世民一眼道:“历史上发重兵征讨这些地方的,貌似都没有好下场。”

王莽为了尽快平定西南的叛乱,前后发了近三十万大军,鏖战了十几年,不仅没讨到好,反而将许多精锐折损在了西南。

反倒是刘秀派遣马援率领少量的兵马去征讨西南,轻而易举的达成了收复西南的目的。

武德四年,李孝恭和李靖帮大唐去收复西南,也是凭借着少量的兵马达成了目标。

如果他们当时发大军的话,估计会有很多人葬身在西南。

征讨高句丽的事情更不用多说,有杨广这个例子在前,就足以证明发重兵去征讨高句丽,会有什么下场。

李世民皱眉道:“可不发重兵的话,我们需要很久才能征服这些地方。”

没办法雷霆扫穴,那就只能用时间去磨。

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毕竟,这些地方被别人统治了不知道多少年,这些地方的人早已有了国家的概念,大唐去征服这些地方,就是在征服人家的国家,很容易引起人家全民抵抗。

在不发重兵的情况下,只能一点一点的用时间去磨。

“很久就很久,我们可以慢慢的去磨。”

李元吉毫不犹豫的道。

李世民眉头一下子皱的更紧了,低声喊道:“那我们拿什么去西征?”

李元吉道:“我没说我们一定要自己去磨啊。交给宗室的其他人不就好了,让那些没办法跟随我们一起去出征的人去磨不就好了。

让那些初出茅庐的小子们去磨不就好了?”

大唐有的是人才,身为大唐的掌权者,完全没必要去亲自盯着这些小事。

大唐也完全没必要将精兵浪费在这些地方。

让老将们去发发光,让新将们去练练手,不好吗?

这样老将们也不用担心凋零在家里,新将们也不用担心没地方练手。

李世民瞪着眼道:“你是要拿这些地方给那些新的将校练手?我大唐可没有那么多百姓给他们糟蹋!”

李元吉不以为然的道:“谁说要糟蹋我大唐的百姓了,我们只需要拉拢策反他们中间那些亲近大唐的,用他们的人去练手就足够了。

像是高句丽、百济、新罗当中,新罗最亲近我们。

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新罗的兵马去帮我们征讨高句丽和百济。

即便是新罗的兵马不是高句丽和百济的对手,我们也能借此削弱高句丽和百济的实力。

等到我们亲自出手的时候,就会更容易一些。”

李世民冷哼道:“那要是玩崩了呢?”

李元吉摊开手道:“玩崩了就玩崩了呗。反正死的又不是我们的人,我不会心疼。”

李世民咬起牙道:“那人家要是反过来攻打我大唐呢?”

李元吉好笑的道:“我们是吃干饭的吗?我们可以驱使着突厥人去西征,也可以驱使着突厥人东征。”

李世民愣了愣,哼哼着道:“两头跑,你忙得过来吗?”

李元吉哭笑不得的道:“不是还有你,还有大哥吗?就算我们不能动,李靖、李世勣、苏定方、柴绍等人总能动吧?

他们随时随地可以率领一部分精兵,带着突厥人,代替我们杀进高句丽、百济。”

这还不算已经埋到了新罗的李道立和刘仁轨。

刘仁轨在历史上临危受命都能将高句丽、百济、新罗玩的团团转,如今被早早的安插在新罗,提前了解起了半岛上的一切。

等到他出手的时候,只会比历史上更容易。

李世民瞪了瞪眼道:“好,就算你说的可行,高句丽、百济、新罗不用大军压境,可以慢慢去磨,可蒙舍诏和林邑却不行,他们必须尽快拿下。”

李元吉不解的看着李世民,没等李世民开口解释,他便想到了李世民非要拿下蒙舍诏和林邑的原因,然后快速的翻起了李世民写的策略,确认了策略里没有写要拿下蒙舍诏和林邑的原因以后,才缓缓开口道:“你是想兵分三路,分别从西域、蒙舍诏、林邑进入西方?”

李世民哼了一声点点头道:“我虽然不如你了解西方的疆域,但我也看过两汉时期流传下来的各种传书。

其中有一部就记载着汉人进入西方的方式。

汉人除了从西域进入了西方,窥探到西方的世界外,还从蒙舍诏所在的地方进入了西方,窥探到了西方的世界。

所以要去西方,不只有西域这一条路可走。

蒙舍诏所在的地方的那条路也走得通。

而林邑常有源自于西方的商人乘船而来,林邑所献的贡品中也有跟西域传来的东西类似的东西。

所以我猜测林邑也能通往西方。

所以我们得拿下林邑和蒙舍诏,三路进军,从三个地方一起窥探西方,即便是一方不成,其他两方也会有所收获。

我们也不至于功亏一篑。

要是能发现一条捷径,我们征讨西方会更容易。”

李元吉听完李世民这一席话,被李世民这个小小的想法给震惊了一把。

李世民不愧是李世民,仅仅凭借着一丝蛛丝马迹,就推断出了进入西方的道路不只有西域这一条,并且做出了一定的部署。

这要是换做其他人,估计还在固执的认为中原就是世界的

十之**,中原以外都是蛮荒大地呢。

就更别提去推测进入西方的道理,以及做出一定的部署了。

“那你为何在策略中没写?”

李元吉震惊之余,忍不住问。

李世民在策略中丝毫没提到征服林邑和蒙舍诏的目的,只写了林邑和蒙舍诏必须征服。

这也是他认为李世民需要他征服的地方有些多的原因。

李世民瞪着眼哼道:“我写的策略是告诉你需要做什么,不是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我把这些都写进去,并且写详细了的话,你觉得我给你的东西会只有这一点吗?”

李元吉恍然道:“那倒也是……”

李世民写的可是毛笔字,不是钢笔字,看似厚厚的如同一本书的纸张,能写的东西也很有限,不可能达到像是后世书本那样的十数万言,或者更多。

所以李世民肯定直接写行动计划,而不是在写行动计划的同时,还做出解释和注释。

李世民这么写倒不是为了图省事,而是这个时期写东西都是这个样子的。

都是以简短为主,尽可能的写清楚要做什么就行了。

剩下的全看个人理解。

如果理解不了,可以把当事人叫过来仔细询问。

三省审核奏疏的时候就是这个流程。

三宰们在理解不了某位大臣的奏疏以后,就会把当事人直接叫到三省里问话。

如果当事人在外任职,就会传信去问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