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砍翻三国 > 第二百一十八章 近在咫尺的曙光

砍翻三国 第二百一十八章 近在咫尺的曙光

作者:两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2 01:57:42 来源:笔趣阁

这一嗓子吼出去,顿时将所有人都给叫了过来。

眼看被炉火速烧过的泥土,如今已成了硬邦邦的泥饼,但却还未陶化,梁铮当即命人将这些泥饼重新碾碎,再次加水和成泥浆,放入桶中。

这个过程当然不可能很顺畅,请来的工匠也不曾试过用这等细腻的泥土来开模,折腾了几次都因为操作不当而导致破裂。

但梁铮并没有去责怪谁,毕竟化学这玩意儿是有误差的,而搞技术研发也不是发脾气就能解决问题的,无论是对于梁铮还是对于周围的这些工匠,他们正在做的都是一种全新的事物,大家以前压根就没接触过,出错那是再正常不过了。

技术研发的本质,就是不断试错。

而梁铮能够提前知道方向,知道结果,这就已经很了不得了,剩下的只要肯花时间和经济,肯往里面砸钱,就一定能出成果。

终于,在夜色降临时,可算是有一尊模具成功脱模。

但根据梁铮的要求,这个模具的精度一定要严丝合缝,所以一堆匠人就坐在那开始为那模具进行手工二次塑形。

梁铮站在旁边,高声说道:“我的要求不高,只有三点。铁水灌进去之后,必须模不裂、不起泡、尺寸误差符合我定下的标准,若是达不到这三个要求,休怪我不讲情面。”

放完狠话,梁铮才开始郑重许诺:“当然,若是成了,我亦不吝赏赐,保管让和你们满意!”

在场的工匠听完,无不谨慎起来,小心翼翼地开始工作。

他们甚至用布包住整个脑袋,只露出一双眼睛,生怕一滴汗水落下破坏了模具的精细。

虽然这些被重金利诱而来的工匠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位大人物因何缘故要用铸铁来铸造一些奇奇怪怪用途不明的构件,但他既然拿出了让人无法拒绝的报酬,大家自然也愿意甩开膀子干活。

木质脱模自然会出现很多类似毛刺的粘粘,这些工匠就如同伺候新媳妇似的,用毛笔沾着泥浆一点一点的补上。

而这个补可不是那种常规想象中的一笔糊上去就行,而是要考虑到模具脱水时的比例,一点一点一点的修复,这个过程中不能见日头、不能见火气甚至连手上那些温度都要小心谨慎,不能出一丝一毫的差错。

十几个牛高马大的壮汉,却是干着比绣花还要精巧细腻的活计,折腾到了后半夜才算是将这个双开的模具给契合上了。

为了保证模具不会被破坏,他们在外头用石膏给打上了一层,然后再用藤条紧紧的捆住,最后将这唯一成功的模具放入到了炉子中,以极为精细的温控方法来操纵炉温升高进行模具固化。

就为了这个,梁铮真的是花重金从朝廷直属的官窑里,找了个能烧出“千峰翠色”的青瓷大师出来。

据说这位出自洛阳官窑的大师,烧窑时只要瞧一眼火焰的颜色,就能看出这窑温几何。误差极小。在缺乏现代测温设备的当下,这种人才简直就是国宝,必须得好好保护起来才行。

“东家,一切妥当,就等明儿一早往里头注浆了。”

黄睿前来汇报情况。

梁铮此时已经困得只打盹了,但他仍然强打着精神坐在那:“第一次铸造这等精细的物件,我心里还是有些没底儿。”

黄睿小声劝了句:“其实东家大可不必慌张,一切交于天命即可。”

哪怕到了现代,烧窑的和开矿的也都喜欢讲玄学多过讲科学。

可梁铮却不信所谓命数,更不会把自己的未来交给难以捉摸的天意,他习惯了亲自观测、分析和总结,直到获得一个确定性的结果。

不过黄睿也是好意,梁铮也不好多说什么。

这次铸造,其实主要是要计算模具的收缩比,精度什么的,其实都是可以后天进行手工调整的,但之所以这么严格要求就是要让这些工匠脑子里形成一个严谨的数值概念,为未来的标准化生产做好思想准备。

虽然后世很多人都推崇手工工艺,追求个性化。

但等梁铮眼下只感觉蛋疼,相比于工业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手工生产的在细节上很多都是不达标的,简直让人头皮发麻,难以容忍。

虽然工业化生产出来的东西莫得灵魂,但梁铮现在需要的不是那些神神叨叨的东西,而是产量、产量还是特么的产量!

在这个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只有海量的物资供应,才能填满梁铮那深不见底的胃口。

晚上时,梁铮就睡在了工地旁的帐篷里。

他虽然是一条喜欢享受的咸鱼,却也不是吃不得苦受不得累,即便是这里的条件很差,但他却仍然睡得香甜。

翌日,等到梁铮起床时,工匠已经将模具取出冷却了,从那对半开的模具可以看到上面光洁的表层,细节处更是做得无可挑剔,这等铸造技术,绝对是这个时代的巅峰。

梁铮心情振奋,水力锻压机的曙光已然近在咫尺,他距离成功不远了。

而黄睿对此也是充满好奇,他在职责之内的空档也会去探头探脑的看上一眼那东西。

梁铮见了,也是笑着向他炫耀道:“此物若是以人力雕刻,最少需半年才能达到如此精细,且其中还不能出任何差错,否则前功尽弃。可若是以此法制作,不消片刻就能做出成品,效率大幅提升。”

“东家果然博古通今,学究天人,连这等前无古人之浇筑秘术,亦是信手拈来,还推陈出新,在下拜服。”

对于梁铮的学问,黄睿早就佩服无比,此时亲眼见到实物,更是五体投地。

古代的社会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途径很少,但凡有用点的知识,更是被人秘而不宣,当做传家宝一样守着。

因此许多技术都是只闻其名,真正掌握的人少之又少。

例如黄睿,他虽然是铁匠,甚至智慧过人,潜力无穷,但这浇铸法他就不会,想学都没地儿学去。

可正因为不会,所以黄睿跟在梁铮身边,学得非常认真刻苦,比任何人都要用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