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真桃花石帝国 > 第五十三章 檀石槐台(1)风雨欲来

真桃花石帝国 第五十三章 檀石槐台(1)风雨欲来

作者:龙吟森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5:05:36 来源:笔趣阁

孙秀荣离开台地后,将仆固怀恩一人留在大帐里,自己下了台地,不过他回到平底后并没有马上离开,又策马围着台地跑了一圈。

作为刚到漠北的人,孙秀荣对这处台地不太清楚,还以为是天然形成的。

但作为漠北的老人,还是漠北大部之一仆固部的嫡长子,精通汉家典籍的仆固怀恩在目送孙秀荣远去后,他面上的神色却异常复杂。

他很清楚,这处高台并非天然的,而是人工形成的。

大约五百多年前,匈奴人在大汉的连番打击下逐渐式微,而鲜卑人从大鲜卑山走出来后日益壮大,到檀石槐时代时几乎统一了整个大漠。

而此地,就是鲜卑人南下时以此为中心征招各部的祭天台、点将台、阅兵台,原来此处是一座矮山,鲜卑人将其削平后成了如今的模样,以前在台地一端还有用土夯成的祭天台,几百年风雨侵蚀后自然荡然无存了。

台地高约十丈,其周围并非是陡峭的边缘,而是与平地相连的漫长的缓坡,这样的处理,自然不是为了防御,而是为了让游牧部族的战马能够轻易地上到台地。

台地周围湖泊、河流众多,成了军营后也无缺水之虞。

孙秀荣并没有留下来等待白眉可汗,在他心目中,这位上台后不久就被回鹘人斩杀的大汗毫无可取之处,而整个突厥残部能够领会他的意图的也就是这位仆固怀恩了,而在突厥人左厢几乎灭亡(青壮丧失殆尽,仅存同罗部)后,右厢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了。

而右厢是以仆固部为主的。

在后突厥兴起后,毗伽可汗将部众分为了左右两厢,又称左右两杀,两叶护,在突厥人的传统里,阿史那、阿史德、苏农、执失、舍利、拔延为六大蓝贵族部落,到了眼下,舍利、拔延早已烟消云散,只剩下四部。

毗伽可汗上台后,将阿史那、苏农放在右厢,而将与阿史那族世代联姻的阿史德族放在左厢,同时还有执失部。

到了大唐天宝三年(744年),所谓的蓝突厥部落直属的牧户已经少得可怜了,而以前他们看不起的黑突厥(苍突厥),比如仆固、同罗却异军突起,若是在以前,像这两个黑突厥部落的首领是绝对不可能担任左右叶护的,但眼下突厥人穷途末路,就顾不了那许多了。

孙秀荣说的没错,在牧户、军力依旧完整的仆固部里,酋长乙李啜拔基本不管事,实际上担任叶护重任的就是这位三十四岁的仆固怀恩。

同样,同罗部虽然在王忠嗣的打击下损伤惨重,不过在白眉可汗的默许下,同罗部的嫡长子阿布思在搜罗了左厢残存的青壮后,他能够控制的号称“同罗”精锐也有上万,这也是他以后投靠大唐,并成为阴山都督的资本。

而在仆固怀恩回答孙秀荣的问题时,所谓的能够再野外浪战的“两万精锐”大多数都是来自仆固部的青壮,在这样的情形下,孙秀荣可不想在白眉可汗身上浪费哪怕一丁点精力。

他还有很多事要做。

这是他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后最大的挑战,若是王忠嗣与回鹘人联合起来了,在眼下这种情形下,就算他是可耻的穿越者也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他必须将突厥人紧紧拖住!

至于余烛公主之事,孙秀荣并没有立即答复仆固怀恩。

他在等一个机会,一个合适的机会。

他在檀石槐台运筹良久,为的就是等到那个机会。

一个风险极大,但回报也极大的机会。

那个机会出现的概率并不大,但他依旧小心翼翼地策划、实施了。

没几日,白眉可汗就带着大队人马抵达了檀石槐台,并见到了孙秀荣赠给他的那顶大帐篷。

从寒冷、风沙、浓烈的牛羊粪便味儿中跋涉了十多日的白眉可汗一下就喜欢上了这顶帐篷。

另外,与孙秀荣料想的差不多,白眉可汗并没有将此地当成了一个易守难攻的营地,而是当成了四大蓝突厥贵族及其嫡系部落的驻扎之地,虽然眼下四部蓝突厥已经式微了,不过林林总总依旧有好几万人,将整个台地都占据了。

而以仆固部仆固怀恩为主的右厢人马,以及以同罗部阿布思为主的左厢残部共约三万精骑则在山下布防。

再外面就是依附于突厥人的牧户,以高台为中心,将达里冈爱几万平方公里的牧场几乎占满了。

白眉可汗这样布置也没什么问题,敌人若是要攻打高台,就必须先突破外围部族骑兵的袭扰,而在此时仆固怀恩和阿布思随时可以出动精骑侧击。

而如果敌人越过牧户直接攻打高台,则又要面临仆固怀恩和阿布思的拼死反击。

这只是依附于白眉可汗的部分牧户,在其它地方,还有突厥人的两厢十九部留在原地的人马,他们大多驻牧于后世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附近。

当然了,什么突厥,回鹘,葛逻禄,以前他们都是隶属于铁勒诸部,若突厥人真正灭亡了,再依附于分属铁勒大部之一的回鹘人也没什么难堪的。

与前汉当匈奴人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大部看待相比,唐人无疑要高明得多,他将突厥人从铁勒诸部中分离出来,又将一个个依附于突厥汗国的诸部再分离出来,就连所谓的蓝突厥也强行将其分离出来。

至于那甚拔悉密、葛逻禄、辖嘎斯、室韦、契丹、奚部、奚部、靺鞨,更是分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旦发现哪个部落有做大的迹象,就会利用其它部落攻击之,比如薛延陀之于突厥人,突厥人之于契丹人,等等。

大唐这一套自从太宗开始就屡试不爽,虽然中途偶有波折,但大致行之有效,有唐一代,抛去唐末的契丹时代,这一套相当有效。

就连被其迁到内地的吐谷浑、党项羌、吐蕃诸部、沙陀人,至少在大唐没有灭亡时也大体老实。

若不是有安史之乱,大唐岂能眼睁睁瞧着回鹘人在漠北崛起

万万不能。

这一点,作为来自后世的孙秀荣全然明白。

但除非你一直不做大,否则总会面临这么一天,眼下就到了临界点。

一个万分凶险的临界点。

其实,他还有别的选择。

此时,他若是带领碎叶军、饶乐军、室韦军三个军团,以及依附于自己的诸部青壮,总能达到三万以上,以他的能力,还是能够击败渤海国,并占据渤海国的地盘的。

在渤海国的地盘上,有大量来自大唐的汉人农户、工匠,特别是有大量从江南扬州调到安东的优秀船匠,渤海国就是有了这些船匠,在其以松花江、鸭绿江为核心的地盘上打造了水上驿道,还能制作跨海大船,不时前往日本、新罗联络。

拿下渤海国之后,就有可能前往美洲地带了。

但那样的话,就算极有可能击败尚处于氏族社会前期的印第安人,并在那里建立一个国度,在周围全无威胁的情形下,这个国度最终会嬗变为何等模样完全不可预测。

一个国度,如果一直在没有压力的情形下存在,一旦稍有压力加上,必定崩溃,没有任何意外。

于是,美洲,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

在浑义河(翁金河),正在与默延啜对峙的王忠嗣此时接到了李隆基的密旨,而颁旨的官员此前也去了回鹘王庭。

双方和解了。

这也是可以想象的,骨力裴罗曾经跟着自己的父亲带着部众南下依附大唐(与契苾部、思结部、浑部一起,参看前文),深知大唐的厉害,自己若是在尚未一统漠北的情形下再与大唐交恶,回鹘人的覆灭也会在旦夕之间!

双方达成了秘密协议,不过在实现这个协议之前,彻底灭亡突厥汗国才是重中之重。

于是,一个罕见的情形出现了。

此时在漠北两大势力,回鹘、唐军不约而同朝着契苾部故地出发。

目标,檀石槐台!

至于留在浑义河附近的三万帐突厥老弱妇孺,一半被回鹘人接纳了,就留在原地驻牧,一半则在王忠嗣女婿元载的率领下南下阴山南麓——大唐准备将其安置在已经空虚的后世鄂尔多斯草原一带。

大唐,虽然表面上虚怀若谷,海纳四川,实际上骨子里的“华夷之防”一直存在,他们将这些部族迁到内地,但并没有将其编户齐民,而是继续在某地设立羁縻性质的都督府、折冲府作为护卫大唐的“藩篱”。

在大唐强盛之时,这种四夷来朝,“争相”护卫边境的“盛况”自然让人沉醉,不过稍有风吹草动,藩篱也会反噬。

作为过来人,孙秀荣自然不会这么做。

想要诸部真正的归心,编户齐民,将其全部纳入都督府的管辖,并让其体会到都督府的恩德才是最关键的。

以前,草原上的普通牧户别的都不怕,为贵姓饲养牛羊再苦再累也无妨,他们最怕的反而是部落里出现一个有着雄才大略迹象的人物,一旦有那样的人出现,部落就危险了。

兵役,才是他们最担心的,因为有雄才大略迹象的人最终能够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一旦失败了,就是部族覆亡之际。

但孙秀荣不是这样做的,他通过大力发展农、工来强化常备军,就算有战事来临,也很少用到部族骑兵,而担当职业兵的青壮在部落里又有无上荣光,这样的部落大汗才是他们希望见到的。

若是这样的大汗在不扰民的情形下不断取得胜利,威望自然会越来越高,最终会达到“博格达”、“腾吉斯”那样的高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