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真桃花石帝国 > 第一百章 木鹿城(3)亲卫营的秘密

真桃花石帝国 第一百章 木鹿城(3)亲卫营的秘密

作者:龙吟森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01 23:57:04 来源:笔趣阁

孙钊渐带着墨尔根营、貊歌营出动了!

时间来到昭襄四年(762年)后,在吏部尚书贾耽的建议下,对碎叶军的名字进行了规范化称呼,具体来说:

碎叶军,允许私下、民间继续称呼;

对外统一称为秦军;

对于孙秀荣的五大亲卫营,博格达营、博格拉营,因为都是从他曾经拥有过的尊称而来——博格达汗、博格拉汗,加上嬴氏大秦对于宿卫称为“卫尉”,孙秀荣便以义子、博格达营的都尉孙孝恪为端国公、怀化大将军、卫尉,以博格达营都尉的身份统管两营。

而嬴氏大秦对于京城除了卫尉以外的军队统领称为“中尉”,孙秀荣也任命羽缺以礼国公、怀化大将军的身份担任中尉,统管阿斯兰营、墨尔根营、貊歌营三营。

当然了,对于孙秀荣来说,他对于“宫城”、“皇城”、“京城”的区分并不太清楚,五大营头实际上都是混在一起用。

但无论如何,无论是卫尉,还是中尉,都位列九卿之一,实际上已经身居高位,远远超出一般都尉了。

故此,自从设立亲卫营以来,其它营头的都尉基本上都是每三年一换,但五大亲卫营却从未换过人,这一方面显示了孙秀荣对这五名都尉的信任,又隐含了他特殊的心思。

是的,大秦国并没有一个巨大的王城,所有的城堡除了规模,无一不是按照大唐县城规模建造的(周长五到十里),但只要有这五个营头在,大秦就在,大秦国王就在,倒是有些类似于后世大辽。

大辽虽然有五京,但皇帝(大汗)却很少有固定在某一个城池,而是不断在广袤的国土里游动,最精锐的两万宫帐军(相当于卫尉军)、八万皮室军(相当于中尉军)也跟着他们在动,有宫帐军的地方必有皇帝。

当然了,这也是孙秀荣眼下并没有得到他理想中的领土所致,如果他真正得到了,还是会大兴土木为自己,为国家兴建一座配得上他的实力的巨大城池的。

羽缺是孙秀荣的表兄,又是理藩院的总理,由其兼任中尉也合情合理,不过自从孙钊渐到来后,羽缺便将大权让了出来,不但将属于“中尉”的一整套印信、令牌、令旗全部让了出来,自己也变成了孙钊渐的“幕僚”。

羽缺这么做不单是因为孙钊渐是平阳郡王,孙秀荣的次子,还是以前的草原之主、真正蓝突厥贵族的后裔,还因为眼下的五大亲卫营已经不是以前的亲卫营了,而是有了新的变化的亲卫营。

这样的变化不是他这位出身于蛮荒的室韦部落,一直以来都是以勇猛著称的人所能轻松驾驭的,而从小接受孙秀荣倾心教导长大的孙钊渐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前面说过,一个五千五百人的大营的构成是:

两千骑兵,其中重骑兵五百,轻骑兵一千五百,其中重骑兵在平时的情况下可以当做轻骑兵用;

两千步军,骑马步军,紧急情况下也能当做骑兵用,其中重步兵五百,强弩兵一千,轻步兵/辎重兵/工兵五百;

五百陌刀兵,五百轻重皆可的骑兵,五百炮兵,乃都尉直辖的军力,其中有两百虞侯军作为都尉的侦查、参谋、旗鼓、执法、考功、考绩、抚恤、侦查之用。

到了眼下,执掌两千骑兵或者两千步军的将领都兼任副尉,而都虞侯则实际掌管着都尉的直辖兵力,真正隶属于都尉的军力也就是抛开两百虞侯军之外的三百骑兵。

到了眼下,既然是大秦国最精锐的部队,在人数不变的情形下又有了变化:

一千五百轻骑兵中的五百骑亦可根据需要转变为重骑兵;

一千强弩兵中的五百也可以根据需要转到火炮营或者轻步兵营中去,在行军时,他们与轻步兵营一起携带大量的偏厢车、火炮、弩炮等,战事则可根据需要自如地转换兵种。

这都还在其次,亲卫营最关键的变化还是来自炮兵。

弩炮营的弩炮、震天雷都没有变化,还是用以前的车弩改装而来,不过在随时有五百人增援的情况下,弩炮的数量自然大为增加了。

以前,秦军是按照十人一门火炮或者一门弩炮来配置的,那样的话,一般会携带四十门火炮、十门弩炮,但在强弩营五百人随时可能增援的情况下,在应付敌人人数庞大的战事中,火炮可能会增加到六十门,弩炮也可能会增加到三十门。

这还不算,此时,孙秀荣既然“悍然”发动了同时对付科萨汗国、大食的大规模战事,那肯定是有所依仗的,这主要的依仗就在炮兵上。

是的,这一次,秦军终于将攻城炮装备上了。

考虑到敌人远程火力的孱弱,以及携带方便的因素,孙秀荣还是选择了短管火炮。

在后世,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门口径只有70毫米,身长只有700毫米,重量只有两百斤的山炮能够以大约200米/秒的初速度攻击远在六里之外的目标,不过那是在新式火药的情形下才能达到的。

在眼下,虽然在孙秀荣的亲自过问下,黑火药的配方、炼制、保养已经达到了后世清代的水平,但终究威力不足,其带来的动能大约是新式火药的五分之一,由于炮身越长,炮弹的初速度就越快。

于是,要达到后世小山炮的效果,用黑火药推动的火炮的身管比就不能小,比照山炮,其最小的长度也应该在三米五以上,但考虑到此时的钢材,炮壁普遍较厚,一丈多长的火炮,确实配得上“加农炮”三个字,加上厚厚的炮壁,没有几千斤是不可能的。

而大秦国的四轮偏厢车最大的负载是两千斤,有效荷载则是一千斤,因为在那样的情形下可由两匹驮马轻松拉起,并且对于偏厢车的劳损最少,可以长时间使用。

于是一千斤就成了大秦国工部研制新式火炮的重量上限,当然了,按照大秦国一贯的做法,炮架、弹药是分开装的,实际上一套完整的火炮也是有两千斤的,但若是分开装,到地儿了再组装也来得及。

最后,孙秀荣放弃了身管比,还是选择了口径,新设计的火炮口径有三十公分宽,身长却只有两米一,若是要达到后世山炮那样的射程,那必须要三米五才行,于是,这样的火炮就只有六成的威力,但这样也有一千八百米,也就是大约三里半的射程。

在敌人完全没有如此远程武器的情形下(投石机远远达不到,精度也差的远),这就够了,这样的武器若是用在船上,抵近一百米以内轰击,那将是敌人的噩梦。

用在陆地上,隔着三里多路的距离,也是相当的从容。

最终秦军千斤火炮的各项参数是:

炮身长210厘米;

炮管内径30厘米,外径33厘米,也就是说,炮壁的厚度为三厘米;

这样算下来,单论炮身,只有四百九十斤!

算上用以吸收火炮的后挫力、稳定炮身的四百九十斤的炮架,以及一份五百斤的弹药,一套大秦版的千斤火炮可由两辆偏厢车轻松拉走,还多了一份火药。

这样的火炮粗短厚实,可以装载一枚直径为三十公分,重量达两百斤的实心铁弹!

要推动这样的铁弹,最少需要五十斤火药才行!

于是,装填这样的弹药也是一个技术活,但这也没有办法,在康城时,孙秀荣试过,直径少于三十公分的炮弹对于此时流行与波斯地区、科萨汗国、罗马帝国大多非常厚实的城墙毫无作用,除非你不计成本的狂轰滥炸,那样的事显然不是他想要做的。

而三十公分、两百斤重的炮弹,在大秦国已经用上这个世上最先进的淋钢法冶炼铁料,并学会了添加锰料的情况下,三公分的炮壁厚度是最少的,否则炸膛也是一定的。

两百斤,四个炮兵用一个网兜也就拎起来了,幸亏他一开始就编制了大量的炮兵,否则若是精打细算,临到头还是会捉襟见肘的。

这样的火炮,自然比不上后世明末清初时分无论是大明、大清(其攻破扬州城、潼关都用上了需要十几头牛才拉得动的几万斤的重型火炮,西方人的战列舰上的火炮更是动辄几千斤)那些火炮的威力,不过,只要找出合适的地方(城墙最薄处),抵近轰击,只需半日就有效果。

这种火炮若是用在船上,只要击中,一枚就足以毁灭一艘大船!

这种“没良心”的火炮若是施放散弹,可以将一包包含六百粒、每一粒约为一两重的大号铅子以惊人的初速度喷出,喷出后立时在前方约莫六十米的地方形成弹幕宽度约为五十米的散弹风暴,那种上下左右四十五度急喷而出的散弹风暴。

这种风暴在当今世界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

“完全没有!”

跨入捷詹堡附近的绿洲后,孙钊渐拍了拍一辆偏厢车上装载的乌沉沉的千斤、被秦军戏称为“共工炮”(连不周山都能触倒,自然厉害)的火炮,这心中的感叹不禁油然而生。

不过,想想都知道,这样的火炮对火药、炮弹的消耗实在太过惊人,就连财大气粗的大秦国也不可能让其连续轰上多日才罢休,那样的话,大秦国在几年内就会宣告破产。

但无论如何,有了共工炮的加持,对于拿下木鹿城,所有的秦军都是信心满满。

这才是亲卫营最大的秘密。

当然了,这样的利器普通的营头并没有装备。

差额配置,才是孙秀荣一直以来的平衡之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